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關稅政策想法從何而來?操盤手陣容一次看

博客文章

特朗普關稅政策想法從何而來?操盤手陣容一次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關稅政策想法從何而來?操盤手陣容一次看

2025年04月03日 12:45 最後更新:12:54

美國的關稅大棒,狠狠揮向全球。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背後是一個由貿易代表、經濟顧問、法律專家及外部分析師構成的複雜網絡,涉及多位關鍵人物,包括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白宮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以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等。這些人的立場也並非完全相同。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現實主義者?

盧特尼克曾任投資公司坎特·菲茲傑拉德(Cantor Fitzgerald)的首席執行官,曾在9·11事件中失去包括兄弟在內的數百名員工。在去年8月被任命為總統過渡團隊的聯席主席之前,盧特尼克是特朗普2020年和2024年兩屆競選最大的捐贈者之一。競選財務記錄顯示,在2016年總統競選期間,盧特尼克曾分別向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傑布·布殊和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捐款。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在此前宣布盧特尼克即將獲得內閣提名時,特朗普指出,盧特尼克將領導政府的「關稅和貿易議程」,直接負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隸屬總統行政辦公室,主要負責與貿易伙伴的談判,其運作以美國貿易代表為核心。

在獲得提名後,盧特尼克似乎已經成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代言人。他表示支持「逐一地向每個國家」徵收全面進口稅,以迫使貿易伙伴降低對美國產品的關稅。「關稅是一種實現互惠的方式。」他還駁斥了許多經濟學家提出的關稅導致通脹的觀點,認為是「無稽之談」。

有美媒報道稱,盧特尼克實際上並不贊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盧特尼克私下告訴朋友,他「不太喜歡」特朗普隨心所欲地提高關稅,並認為新一屆政府應該利用這些關稅換取其他國家的讓步。也有媒體報道稱,盧特尼克強烈主張將關稅作為產業政策工具和談判籌碼來重新平衡美國貿易。

有親近盧特尼克的朋友和顧問表示,他既非關稅狂熱分子,也不是自由貿易者。相反地,盧特尼克更像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將關稅視為實現某些目標和挑戰現狀的工具。「他認為,『如果我們擁有實力、優勢以及美國經濟的全部實力,為什麼我們不利用它?』」一位與盧特尼克討論過該話題的高管表示。

這種現實主義做法也讓盧特尼克陷入「兩頭不討好」的處境。關稅支持者認為,特朗普的貿易顧問納瓦羅和貿易代表格里爾在意識形態上比盧特尼克更純粹,而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和商界人士則認為財政部長貝森特更為可信。

特朗普在國會的一位盟友表示,盧特尼克已成為議員在關稅問題上的首選聯繫人,理由是盧特尼克擁有平易近人的性格以及總統的信賴。另外,盧特尼克被認為擁有較大的政策影響力。他與加拿大財政部長勒布朗(Dominic LeBlanc)通過短信進行定期對話,一位加拿大高級政府官員稱,加拿大政府認為盧特尼克「在徵收關稅方面確實有話語權」。

財政部長貝森特:不支持「激進地加徵」

在擔任財政部長之前,貝森特是紐約對沖基金Key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投資官,擔任過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資官。他曾在耶魯大學教授「20世紀經濟繁榮與蕭條」以及「對沖基金歷史」等課程,並在2024年大選期間向特朗普提供經濟建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作為財政部長,貝森特是美國級別最高的經濟官員,負責徵稅、管理28.6萬億美元的國債市場、監管金融以及處理和預防市場危機。

與華爾街的許多人不同,貝森特是關稅工具的支持者。他在去年10月《經濟學人》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全球化導致美國的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並擴大了社會和經濟差距。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提出對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徵稅可以「增加國庫收入,鼓勵企業恢復生產,減少美國對戰略競爭對手工業生產的依賴」。

此外,貝森特曾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撰文中主張稅收改革和放鬆管制,刺激更多的銀行貸款和能源生產,並呼籲減少政府補貼、放鬆經濟管制並提高國內能源產量。

實際上,由於貝森特與華爾街的關係密切,有分析人士指出,貝森特始終不支持「激進地加徵關稅」,並認為他有可能阻攔特朗普徵收過高的關稅。對於特朗普曾揚言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全球基準關稅」的做法,貝森特稱這一步是與貿易伙伴談判中「最極端的」威脅,在談判中會有所降級。

有媒體報道稱,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方面,貝森特一直支持調整美國貨幣政策,但並未支持推動美元貶值的戰略。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總統曾指出美元升值會損害美國製造商的利益,甚至考慮通過政府干預來管理美元匯率。但貝森特曾表示,他支持傳統的財政部觀點,包括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重要性。

今年3月,貝森特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辯護時表示,「關稅可能導致一次性價格調整,但不會引發長期通脹。」他指出,幾十年來以美國吸收全球出口為核心而構建的貿易體系已經崩潰且不可持續,關稅將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高級顧問納瓦羅:與特朗普有「化學反應」

被視為「貿易鷹派」的納瓦羅長期以保護主義傾向和煽動對華敵意而聞名,目前擔任白宮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紐約時報》曾分析稱,盡管特朗普將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職位交給來自華爾街的億萬富翁,但納瓦羅加入內閣將確保經濟民粹主義在白宮的存在感。

白宮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

白宮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

納瓦羅於2016年正式加入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擔任經濟和貿易顧問,他也被視為特朗普身邊最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之一,影響了特朗普首個任期對華徵收關稅的法案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修訂。

納瓦羅曾在特朗普首個任期擔任白宮貿易委員會主席和貿易與工業政策主管貿易顧問,同時承擔打擊網絡假冒商品以及在疫情期間簡化醫療設備分配等職責。其間納瓦羅曾建議開徵關稅,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扭轉不平衡的貿易協定和增加收入。

納瓦羅還以忠誠追隨特朗普而聞名,曾因拒絕服從調查國會山事件的委員會的傳票,被判犯有兩項藐視國會的輕罪,並於2024年1月被判處4個月監禁。特朗普曾表示,「在我的第一個任期內,很少有人比彼得(納瓦羅)更有效或更堅持地執行我的兩條神聖規則:購買美國產品,僱用美國人。」

「我多次看到他與總統互動,他們之間的個人化學反應是特朗普其他顧問所沒有的。」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擔任中國事務首席外部顧問的皮爾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說。

有分析認為,由於前財政部長姆努欽和前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等更具自由市場意識的經濟官員的存在,納瓦羅的理念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無法得到徹底落實。但如今,納瓦羅在特朗普2.0時代面臨的掣肘顯然更小。

針對這項創造歷史的「對等關稅」政策,納瓦羅連日來現身各大媒體,堅稱對外國商品徵收的全面關稅不應被視為進口稅,而應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減稅」。「僅汽車關稅一項,我們就能籌集約1000億美元。在必須通過的新稅收法案中——絕對必須通過——我們將為購買美國汽車的人提供稅收優惠和稅收抵免。」

有媒體報道稱,這一言論與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的說法相悖,遭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批評,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保守派人士。保守派《國家評論》雜誌撰稿人尚克(Pradeep J. Shanker)表示,納瓦羅的說法「很愚蠢」。

貿易代表格里爾:萊特希澤的門生

格里爾是特朗普首任美國貿易代表、保護主義鷹派代表人物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的長期得意門生和副手。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格里爾曾參與對華貿易談判以及協助促成《美墨加協議》。另外,格里爾曾擔任King & Spalding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以及空軍律師。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

萊特希澤在2023年出版的圖書《沒有自由貿易》中表示,格里爾在擔任該職務的三年期間表現出色,「他很有條理,很有耐心,而且總是在辦公室。」去年11月,特朗普宣布提名格里爾出任美國貿易代表時,曾在「真實社交」上發表聲明稱:「傑米森(格里爾)將帶領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控制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捍衛美國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並開放各地的出口市場。」

美國貿易代表是大使級內閣官員,直接對總統和國會負責,職責是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和解決經濟爭端,以及與立法者、農民和企業主合作制定貿易政策等工作。美國貿易代表領導著一個超過200名工作人員的機構,並在華盛頓、日內瓦和布魯塞爾設有辦事處。

美國Harris Sliwoski律所資深律師李(Adams Lee)曾向媒體分析指出,貝森特和盧特尼克都有華爾街背景,人們會希望他們採取更加謹慎、對商業更友好的方式來處理關稅問題;不過,格里爾則是一位明確支持關稅政策的國際貿易法專家。

與「伯樂」萊特希澤一樣,格里爾也希望縮小貿易逆差。今年2月,格里爾在參議院確認聽證會上表示,普遍關稅「是應該研究和考慮的事情」。

他還認為,美國與某些存在高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國家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承諾將在上任後盡快評估「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貿易政策在確保美國經濟安全上發揮重要作用,而經濟安全能帶來強大的國家安全。我們只有相對較短的時間來重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美國的利益。」格里爾說道。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當地時間4月2日宣布對中國商品徵收「對等關稅」兩天後,中國宣布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此舉可說是「直插美國軍工心臟」,美國《紐約時報》13日稱,中國對稀土金屬和稀土磁體的出口管制引發了美國相關產業的恐慌,擔心可能導致這些礦產及相關產品的供應短缺,難預測生產中斷的時間。

中國佔全球稀土供應量的99%,並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尤其是重稀土金屬,中國幾乎壟斷了全球供應,日本、德國雖然也生產少量稀土磁體,但這些國家的原料都依賴中國;而美國企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程度非常高,Tesla和蘋果等在其供應鏈中也都使用是中國稀土。

中國佔全球稀土供應量的99%,並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

中國佔全球稀土供應量的99%,並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

而中國的稀土加工技術,也佔據全球主導地位,MP材料公司擁有美國唯一一座稀土礦,但其開採的3分2的稀土,都需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華爾街日報》3月曾報道指,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鈷、銅和其他許多金屬的加工國,其中稀土提煉產量就佔了全球的85%。

因此,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感焦慮。美國元素公司(American Elements)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西爾弗(Michael Silver)表示,他們被告知需45天才能恢復稀土金屬出口,幸去年冬天因應對地緣政治局勢而增加了庫存,故仍可在等待出口許可證期間履行現有合約。

不過,報道稱,軍事承包商更擔憂,美國MP材料公司創辦人執行董事長兼執行長利廷斯基(James Litinsky)指,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被視為未來戰爭的關鍵武器,但同時亦對稀土的依賴性很高,未來供應鏈的關鍵原材料已被切斷。

報道指,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後,中國對日本實施了為期7星的稀土出口禁令,當時一些日本公司持有的稀土庫存足以滿足一年以上的供應,但仍受到了中國限制的衝擊。而美國公司因為不想把現金花在囤積昂貴原料上,他們幾乎不囤貨,受到的衝擊可能會更大。

電動車製造商也在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因為中國的出口管制可能導致生產停頓。顧問公司DGA-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的合夥人崔歐洛(Paul Triolo)指,部分企業可能在30至60天內因庫存耗盡而被迫停產。

據《觀察者》網心智觀察所報道,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對光刻機產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EUV(極紫外光)光刻機是美國科技遏制中國的關鍵工具,但其技術發展依賴於中國的稀土材料,如開發短波長雷射等離子光源需要中國壟斷的稀土材料。

《紐約時報》稱,今次出口管制對中國帶來的經濟影響微乎其微,但對美國可能造成巨大衝擊,因不僅面臨來自中國的出口管制,就算含稀土元素的產品獲批而運往美國,但仍要繳納特朗普對所有中國產品徵收的最新關稅。

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加工國。

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加工國。

儘管特朗普11日晚上對多種中國製造消費電子產品豁免了關稅,但5名稀土產業高層表示,這個周末稀土磁鐵出口仍受阻。

為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國政府和企業正在尋找新的稀土供應鏈。美國國防部2023年向澳洲萊納斯稀土公司提供2.58億美元融資,以在德州建造稀土加工廠,但工程因廢水處理許可問題而延遲。

即使繞過中國、「捨近求遠」地建立新供應鏈,將增加成本,亦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巴茲利安(Morgan Bazilian)指,把礦物加工和提煉成化學品和金屬的中游環節非常重要,中國在稀土加工技術上的主導地位難以被取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