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誰是幕後金主 劉備第一桶金怎來?

歷史長河

誰是幕後金主 劉備第一桶金怎來?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誰是幕後金主 劉備第一桶金怎來?

2025年02月14日 10:00

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如劉備五虎將中趙子龍武藝最高嗎?可大家有否想過,英雄也要花錢,也有吃飯的問題。如果是主公的話,可不是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那麼簡單,而是要兼顧數十萬大軍每日的吃喝,以及整個軍團每天龐大的開銷問題。劉備的軍費怎來呢?也就是誰是劉備的幕後金主呢?

劉備的首批金主包括中山大商蘇雙 (網上圖片)

劉備的首批金主包括中山大商蘇雙 (網上圖片)

或者說,軍事也是所有《三國演義》群雄都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某些人可輕易解決,某些人比較困難然而。比如曾經四世作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也曾經出現缺糧的問題。如《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即記載了袁紹剛開始時屯兵河內,缺少糧草,冀州牧韓馥派人給他送來糧食,幫他他解決將士的口糧。當時謀士逢紀說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仍建議袁紹奪取冀州這一糧倉,自此解決軍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又如吳國的孫策,也曾問袁術借兵(據說以傳國玉璽作抵押品),成為創業的重要基礎。至於曹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及後裴註補充︰「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由此可見光靠自己不吃不喝省錢還是難以創業的。史書所載,曹操也曾獲舉孝廉,所以由同為孝廉的衛茲資助曹操第一桶金之說甚為可信,也使曹操在中平六年(189年)順利徵得5000兵。至於衛茲的下場如何呢?史書記載衛茲其後跟隨張邈、曹操討伐董卓,在滎陽作戰時身亡。

更多相片
劉備的首批金主包括中山大商蘇雙 (網上圖片)

劉備的首批金主包括中山大商蘇雙 (網上圖片)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劉備畫像(網上圖片)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劉備畫像(網上圖片)

麋竺對劉備的投資使他日後位極蜀漢眾臣 (網上圖片)

麋竺對劉備的投資使他日後位極蜀漢眾臣 (網上圖片)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劉備的前半生敗多勝少,所以投資他身上也難獲得好的回報。(網上圖片)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劉備的前半生敗多勝少,所以投資他身上也難獲得好的回報。(網上圖片)

湖北宜昌「猇亭」三國古戰場 (資料圖片)

湖北宜昌「猇亭」三國古戰場 (資料圖片)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劉備畫像(網上圖片)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劉備畫像(網上圖片)

不過衛茲的投資日後獲得不俗的回報,衛茲的兒子衛臻日後官至司徒,並且進爵長垣侯,並封一子列侯,可說是一代投資,至少回報三代。史稱衛臻獲賜宅,位特進,秩如三司。死後追贈太尉,諡敬侯,而《三國志‧魏書》也為其立傳,可見衛臻成功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位。

言歸正傳,劉備的金主是誰呢?須知道劉備雖說是漢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的後代,因此有「劉皇叔」之稱,但到劉備一代已是家道中衰,劉備更與母親靠販賣草鞋、織草蓆為生。年少的時候,劉備主要靠族父劉元起的資助入學,投入盧植門下,好交結豪俠義士。據說劉元起待給劉備的錢與自己兒子劉德然等同。以至妻子忿然罵道:「又不是一家人,為何總資助他!」元起回答:「我們都姓劉的,居然能有這個孩子,他不是一般人。」

麋竺對劉備的投資使他日後位極蜀漢眾臣 (網上圖片)

麋竺對劉備的投資使他日後位極蜀漢眾臣 (網上圖片)

關於劉備的軍費來源,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衆。」可見劉備人生第一桶金來自張世平及蘇雙兩位大商人。二人以出售戰馬為業,相當於現今出售坦克車等軍火,這在戰亂時期屬於大生意。至於二人為何資助劉備呢?史書並沒有進一步說,後世推算當時商人的地位低微,所以二人資助劉備可能是出於「買保險」的心態,以求獲得劉備這一軍閥的保護。至於二人的下場如何呢?由於《三國志》並沒有把他們像衛臻一樣得以立傳,推算二人日後可能死於戰亂,或從此寂寂無名。這也十分合理,因為劉備的前半生屢戰屢敗,直到遇上諸葛亮後才有機會建立蜀國,所以投資在他身上回報不能與投資曹操相比。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劉備的前半生敗多勝少,所以投資他身上也難獲得好的回報。(網上圖片)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描述劉備攜民渡江的情境。劉備的前半生敗多勝少,所以投資他身上也難獲得好的回報。(網上圖片)

除了以上兩人外,史載劉備不久後便在救徐州陶謙時遇上富商麋竺。據《三國志‧蜀書‧麋竺傳》載︰「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可見是祖傳的商業帝國,擁有上萬人及億元的資金,不容忽視。麋竺對於劉備可謂忠心耿耿,在196年呂布乘劉備與袁術戰爭,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麋竺仍將妹妹麋氏嫁給劉備,並贈送大量金銀與奴僕給劉備。後來曹操想表麋竺為嬴郡太守,其弟麋芳為彭城相,但兄弟二人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

湖北宜昌「猇亭」三國古戰場 (資料圖片)

湖北宜昌「猇亭」三國古戰場 (資料圖片)

214年,劉備入主益州,糜竺被拜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待遇位極蜀漢眾臣。因當年資助家產給時局艱困的劉備,此雪中送炭的壯舉讓所有蜀臣對麋竺的最高待遇都無異議;之後與群臣一起上表力勸劉備稱帝。219年,麋竺弟麋芳在關羽北伐時(樊城之戰),叛蜀歸吳,害關羽兵敗被擒殺。得知弟弟叛變的麋竺羞愧難當,自縛向劉備請罪,劉備反過來安慰他,認為弟之罪兄不該相連,對他禮敬如初。雖然獲得劉備諒解也沒被為難,但麋竺仍非常自責,長期抑鬱使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一年多後便去世。

總的來說,張世平及蘇雙二人最早入股劉備,但投資不是時候,所以沒能獲得像麋竺般的豐厚回報。

Tags:

人日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