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中,政府財政政策由過去「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寬鬆」的取態。舉例而言,在經濟環境仍未改善的時候,派發5000元消費券。
外界關注財政赤字,2022/23本財政年度,按修訂預算,財政赤字1398億元。2023/24下年度,財政赤字預計544億元,財政儲備下降至7630億元。
政府作出節流和開源措施,說本財政年度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的目標,至下個財政年度結束時,仍有大約19.7萬個職位。
至於開源,包括徵收額外足球博彩稅,每年24億元。另外在對下一個2024/25年度會引入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制度,每年增加7.6億元收入。
政府下年度的總收入將達6424億元,當中入息稅和利得稅為2637億元,按年升6.4%;地價收入850億元,按年升20%;印花稅收入是850億元,按年升27%。可以這樣說,政府預計收入會顯著回升,已不是一個保守預算,例如賣地收入上升20%,要看地產市道和發展商拿地的取態。
另外,政府計劃在下個財政年度發債650億元,與本年度發債659億元差不多。
要注意政府的會計方式是一個「現金賬」,所有現金收益都視為收入。所以發債也視為收入,發債650億元等如減少了650億元赤字,壓低了赤字。
這裡衍生幾個問題:
一、赤字不低,應否大幅縮減開支?政府這種行為叫做「落雨收遮」,在經濟環境尚未轉好的時候,政府收縮財政支出。香港過去有一個慘痛的教訓,2003年,有財金官員向當時的財爺示警,說香港有結構性的赤字,需要大力開源節流,結果財爺決定削減公務員的人工4.75%,我問這個數字是如何計出來的?當時財爺的回應是,這是1997年之後,公務員人工的累計加幅(4.75%),減薪4.75%,肯定不會違反《基本法》列明保證公務員薪酬不變的承諾,即使有人對減薪提出司法覆核,也不會勝訴。我當時覺得這個做法太過武斷,削減公務員人工的後果嚴重。結果當年爆發大遊行,而公務員就是大遊行的骨幹。
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出現問題時,經常叫她們削減開支,往往觸發當地很大的政治不滿。事實上,美國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卻大量印錢、增加財政開支。政府「落雨收遮」,有很大的政治風險。
二、財政有壓力,未至有危機。香港的財政儲備在2019/20年度高達1.1萬億港元,相當於20個月的政府開支,現時下降至8千億元以下,相當於12個月的政府開支,這個儲備水平尚可。而政府預計,2023/24年度之後,政府會開始恢復盈餘。
另外,金管局去年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了2000億元,不過,這是金管局的賬,不是政府的賬。美國聯儲局去年大幅加息,美債債價大幅下跌,金管局持有大量美債,資產跌價,實屬正常。到美國利息見頂回落,債價向上,金管局的投資收益就會回升。總體而言,香港的財政狀況雖然說不上很健康,但仍遠比歐美國家優勝。
三、節流比開源容易。減少政府財政赤字的大路想法就是開源,但隨著人口老化,開源並不容易,外國最典型的做法是開徵收消費稅。這是最廣泛的收稅方式,但有些劫貧濟富的味道,在政治上極具爭議性,不是這麼容易實行。
我覺得節流比較容易,主要有兩個方向。上屆政府在教育和社福方面大量增加開支。教育方面,前特首林鄭月娥在參選的時候,已開出一年增加了50億元經常性開支這張特大支票。如今香港的出生人口持續減少,每年的新生嬰兒已去到35000個的低水平。在教育方面是否有減低開支的空間呢?
另外,上屆政府派福利方面也不手軟,將兩元交通優惠由65歲下降大幅降低至60歲,按當年的計算,一年增加開支59億元,這個數字還會隨著人口老化而上升,這個政策推出了就很難回收。但福利開支是否也有節約的空間?就算不減少,也至少維持在零增長,可能會比較合理。
另一方面是人手開支。政府的職能越來越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招聘。政府在工資方面出手很闊綽,即使是合約員工,也有約滿酬金等離職福利。
在勞工極度短缺的時候,政府增加人手等於與市場爭奪人才。其實政府盡量控制人手,即使是合約員工也應控制甚至緊縮,將相關工序外判。這樣,政府既可節省開支,也可以增加私人市場的收入。
總的來說,面對財政壓力日增,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節流。如何在對市民的服務影響最少、不削減公務員薪酬的前提下,節省開支,盡快達致財政收支平衡。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