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日接二連三有「高齡」大廈發生石屎剝落意外,先有旺角寶好大廈有石屎剝落,其後更有同區新興大廈發生兩次「石屎雨」。上星期六,在柴灣一工業大廈亦有兩塊面積一米左右的石屎飛墮地上。以上多宗石屎剝落事件,均屬個別事件,雖沒有造成人命傷亡,但市民途經此地都會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會否「中頭獎」,被外牆所剝落的石屎擊中。多宗石屎剝落意外已對特區政府在舊樓的保養政策響起警號,如果不及早跟進,將會有市民不幸地被石屎擊中,造成受傷,甚至死亡。

事實上,本港除了旺角鬧市舊樓林立外,深水埗區、觀塘區、灣仔區、北區亦有多棟已有四、五十年樓齡的「高齡」大廈,已經為社區「製造」了多枚「炸彈」放在人煙稠密地方。如果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及相關持份者仍怠慢,或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看待,無視「炸彈」的「威力」,萬一突然「引爆」,將會造成傷亡。

香港鬧市為何突然出現眾多潛在危險的「社區炸彈」?主要原因是「高齡」大廈在缺乏定期檢查、保養維修的情況下,外牆出現大小不一的裂縫,加上近期天氣不穩定,牆身的裂縫因高溫而膨脹,及突如其來的大雨,牆身積了水份,造成至壓力,加速牆身裂縫擴大,最終抵受不住壓力而倒塌。

有見及此,定期檢查和保養維修是首要工作。負責定期檢查工作,除了小業主責任外,負責樓宇結構的屋宇署亦有推不開的責任。旺角新興大廈在石屎剝落意外發生後,向傳媒透露,業主立案法團已經在年多前入紙到市區重建局,申請其「樓宇更新大行動2.0」。由於疫情期間,很多申請文件積壓,無能及時處理,導致樓宇大維修的工程遲遲未能批出。筆者認為,署方責無旁貸,署方須要抽調人手盡快批核申請,讓有需要的大廈盡快處理大廈結構(包括外牆)的問題。

另外,坊間現時要求政府加派人手進行多區的「高齡」大廈的結構檢查。雖然方向正確,但署方是否有足夠人手去處理過千棟「高齡」大廈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署方需要向外界「借力」,臨時聘請多名結構工程師來進行檢查工作。雖然這筆聘請費用是額外支出,但牽涉市民的生命、財產,特區政府有必要盡快落實。

再者,負責「樓宇更新大行動2.0」的市區重建局亦要主動地向已入紙申請該計劃的大廈,協助盡快籌備相關工程,把握一分一秒,確保在意外發生前可以及時制止。同時,局方亦要加快舊區重建工作,因為舊區可能潛藏多棟已有結構問題的樓宇,雖然完成收購工作,但未能即時可拆卸,處於等待拆卸的情況,視為「孤兒」,沒有人理會大廈的結構是否安全,意外就是在這一刻發生,向誰追究責任,又要花長時間的對簿公堂才知責任誰屬。

重要的是,香港現時有數千棟單幢式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管理公司的大廈的「三無大廈」。除了屬於「三無」外,它們亦是「高齡」。因此,大部份「三無」大廈都係沒有為外牆、樓宇結構進行保養維修工作,亦是製造多個「炸彈」的「元凶」。因此,負責舊區的地區專員應與區內社區團體加強合作,除常設街站向居民宣傳檢查樓宇結構的重要性外,亦要將「大區」(全港有18個選區)分拆成多個「小區」(由3至4個地方選區組成),將區內樓宇結構問題分開多個「小區」來管理及處理問題。以往做法就是將一個「大區」的問題集中處理,但由於問題眾多,積壓亦多,解決問題的時間就會拉長。如果分開不同「小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可與地區幹事一同落區視察情況,逐一將問題解決。這樣做法除提高官員的積極性,亦可加強地區幹事的角色,從而日後可配合政府工作。

同時,地區政府部門與地區幹事合作,向區內「三無」大廈宣傳教育,鼓勵居民參與民政事務總署下的「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三無」大廈免費提供關於樓宇安全和公眾安全的專業顧問服務,並協助他們成立法團或其他居民組織。事實上,這就可以大大解決「三無」大廈所面對以上的問題。

現時建造樓宇時已用上很多嶄新技術,來減省工作程序及人手,及縮短興建時間。筆者建議,業界是否亦可以引入更多先進技術,為這些「高齡」大廈以簡便的方法來檢查樓宇結構的問題,從而可盡快處理。同時,屋宇署亦可以設立上報機制,當居民發現自己所住的大廈有結構性問題,透過署方所設立的網上平台,上載相片及大廈位置,供署方官員跟進。

最後,特區政府必須要明白,若果社區已出現的「炸彈」仍視之不理,除危及市民的生命外,亦會影響政府的管治威信,會被市民質疑政府如何給予市民「安居」。因此,政府應盡快商討應變政策,即時拆解潛在多年的問題。

林偉文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白田社區幹事、特許測量師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