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奧運將於香港時間星期六凌晨1:30開幕,這也是繼1924年以來,奧運會一百年後重返「浪漫之都」。
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有很多開創性的做法,如首次引入「更快、更高、更强」的奧林匹克格言,首次引入奧運村的概念。同時,這届奧運會也涌現了多位傳奇巨星,當中就包括芬蘭田徑運動員努爾米 (Paavo Johannes Nurmi),當時他史無前例地在單届奧運會奪得五枚金牌。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届奧運會最大的明星,或許是英國奧運冠軍,「傳奇飛人」埃里克•利迪爾(Eric Liddell),中文名李愛銳。不僅因為他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冠軍、他的奧運故事改編的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更因為他生於中國、逝于中國,把一生獻給了中國。
李愛銳。
如今,在天津市體育博物館裏,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李愛銳的生平和傳奇。
1902年,李愛銳出生於中國天津,其父母均為蘇格蘭人。5歲的時候,李愛銳回到蘇格蘭接受教育,他自小便展現出良好的體育天賦,在學校的跑步比賽中總是名列前茅。他還先後成為學校橄欖球隊隊長、板球隊隊長。1920年,李愛銳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他的體育天賦更加凸顯,多次在蘇格蘭甚至全英國的田徑比賽中獲得短跑冠軍。
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李愛銳是100米跑金牌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然而提前公布的奧運賽程顯示,男子100米和4X100米接力的比賽日期與他的宗教信仰活動相衝突,因此他决定放弃這兩項比賽,轉而參加男子200米和400米。這一决定當時招致不少非議,畢竟他並不擅長這兩項比賽,而且留給他的備戰時間只有幾個月。
但李愛銳最終成功了,他不僅獲得了男子200米銅牌,更是以47秒06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的世界紀錄。
鮮花、掌聲、榮譽隨之而來。然而李愛銳又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决定。
在拿到愛丁堡大學的理學學位後,他在23歲這一運動生涯的巔峰時刻,回到出生地天津並定居在這裏。
直到今天,很多人對李愛銳的這一選擇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天津市體育博物館館員趙彥分析認為,李愛銳回到天津,一方面是家庭原因,他的父母一直在天津,他希望家人團聚;另一個原因則是他的價值選擇,他覺得自己的未來和人生,只有在中國才會更有價值。正如李愛銳曾說過的一段話: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好像都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回到天津的李愛銳在一所中學當起了理科和體育教師。他教授化學、數學,更培養體育人才,傳播奧運火種。在他的努力下,學校組建了足球隊、籃球隊、棒球隊、乒乓球隊、網球隊、排球隊等,成為當時天津體育運動最普及、水平最高的中學。
在天津,李愛銳還被譽為「民園之父」。作為當時天津最知名的體育場,民園體育場在1925年翻修改造時,李愛銳參照英國斯坦福橋球場的設計圖紙,對其跑道結構、燈光設備、看台層次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最終使得改造後的民園體育場成為當時亞洲最好的體育場之一。
1929年,民園體育場舉行了一場頗受關注的「萬國田徑賽」,李愛銳在男子500米决賽中擊敗了德國田徑名將奧托•費爾薩,奪得了平生的最後一塊金牌。
1934年3月27日,李愛銳和夫人弗洛倫絲•馬肯茲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會堂的結婚照。
1934年,32歲的李愛銳在天津與加拿大姑娘弗洛倫絲•馬肯茲結為伉儷,之後生下兩個女兒。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破壞了世界上無數美好的家庭。親歷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李愛銳在1941年將懷孕的妻子和孩子們送回加拿大,自己則繼續留在天津,參與救治傷兵和接濟難民。1943年,李愛銳被日軍拘捕,囚禁在濰縣(今濰坊)集中營。
在集中營裏,李愛銳為年輕人教授科學、組織體育活動,以樂觀的心態感染難友。然而長期的囚禁生活和營養不良,還是讓他的健康大為受損。1945年初,李愛銳因腦瘤不治,走完了他43載短暫的人生旅程。
1988年,李愛銳墓地紀念碑在濰坊揭幕,紀念碑由産自他的家鄉蘇格蘭的馬爾島花崗石製成,鐫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勞。」
李愛銳墓地紀念碑。
李愛銳的故事和傳奇一直被世人傳頌,世界各地的人慕名來到天津,追尋李愛銳的足迹。
李愛銳在天津的故居。
今年,在他巴黎奧運會奪金100周年之際,多地舉辦了李愛銳紀念展。
蘇格蘭政府駐華代表柯春娜說,李愛銳是蘇格蘭人民的英雄和偶像,也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他之所以被銘記,除了他是奧運冠軍、有傑出的體育成就之外,還在於他的激情、正直、同理心,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社會的愛。
天津市體育博物館館長劉建斌認為,李愛銳無論身份和環境怎麽變化,他的內心一以貫之——堅持和實踐著他樸素的信仰,追求生命的意義。這種精神和力量穿越時空,給人啓迪。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12月21日,《南華早報》援引多項民調數據指出,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並「真正贏得了」非洲國家民眾的喜愛和歡迎。
一項最新民調報告顯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數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看法,認為中國為其帶來了發展和經濟機遇。
報告指出,中國在非洲並非僅僅通過培養精英來拓展影響力,而是在非洲獲得了「真正的歡迎」,就連斯威士蘭的民眾也對中國持積極態度。斯威士蘭是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
日前,在由多哈論壇與「全球化智庫」共同舉辦的「中國在崛起的全球南方中的角色:重新定義未來的世界秩序」分論壇上,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對中國大加讚賞。
「中國崛起是一件好事。它可能與其他國家一起崛起。所以,中國如何開展對外交往十分重要。它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非洲國家建立聯繫、開展合作是一件好事。」卡加梅稱,「現在,雙方的合作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更具價值。」他提到,盧旺達對中國的出口額從3500萬美元上升到1.5億美元。
卡加梅表示,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並不像我們與世界許多其他地區的關係那樣,附帶很多條件」。
他進一步表示:「我們一直受益於這種合作模式,以及把所有人都拉到談判桌前的態度,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是贏家。在我看來,這就是中國所呈現的。」
卡加梅日前在多哈論壇發表講話。視頻截圖
《南華早報》稱,多年來,非洲許多國家在尋求國家獨立時都得到了中國的支持,並在獨立後與中國建立了牢固的互惠互利關係。美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本月初的一項調查就反映了這一點。
根據「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公佈數據,在接受調查的近300名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民眾中,對中國的正面看法與負面看法的比例約為三比一。分析指出:「中國在非洲並非僅僅通過培養精英來拓展影響力,而是真正贏得了非洲人民的喜愛和支持。」
南非東開普省,一名當地工人與中國同事正在協同工作。新華社圖片
該協會研究員安德魯·丘布表示,非洲大部分地區都對中國持積極看法,這反映出他們真心認為中國為他們帶來了發展和經濟機遇。目前,中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在非洲多國投資建設了港口、鐵路和各種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丘布進一步表示,中國企業和金融業在非洲許多地方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例如,坦桑尼亞等多國與中國有著長期的合作歷史,民眾也對中國普遍持積極看法。他說:「我認為,這讓人們感覺到中國正在崛起並正在做一些其他國家沒有做過的事情。」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在報告中提及,作為唯一一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斯威士蘭民眾也普遍對中國看法積極。數據顯示,受訪者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比例達72%,持負面看法的僅有5%。
撒哈拉以南非洲對華看法積極,斯威士蘭持正面看法的民眾佔比達72%。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
《南華早報》表示,這一數據,得到了非洲民調研究機構「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調查結果的支持。一份2022年底進行的調查表明,73%的斯威士蘭人堅信中國的經濟活動對該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且正面看待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公開資料顯示,斯威士蘭王國是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北、西、南三面為南非所環抱,東與莫桑比克為鄰,人口約120萬。據介紹,斯威士蘭是南部非洲唯一迄今仍禁止政黨參加選舉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仍實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之一。
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增強,引起美國警惕。12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前往非洲,開啓任內首次非洲之旅。
美媒指出,拜登此行旨在突顯美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以抗衡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加深的影響力。此外,此次訪問正值拜登準備退出世界舞台、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特朗普身上,拜登也希望他的非洲之行能夠產生持久影響。
「隨著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拜登政府奮起直追,希望輓回頹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已經超過美國。在過去十年中,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非洲的基礎設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另據新華社消息,卡加梅並非在多哈論壇上唯一一位盛讚中國的全球南方領導人。本屆多哈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創新勢在必行」,舉辦了數十場分論壇和研討會。多哈論壇8日閉幕。
在第22屆多哈論壇上,納米比亞總統姆本巴說,非中合作建立在互惠基礎上,而非強迫。如今,中國企業在非洲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而這是發達國家不願參與的。他還說,非中還加強了學術交流、教育合作等以促進文化交融、文明互鑒。
巴巴多斯總理莫特利表示,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都可以在多極化世界里扮演角色,面對全球挑戰,再大的國家也無法獨自面對,需要各國團結合作。
洪都拉斯外長雷納稱,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正在發展一種基於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