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韓國互聯網巨頭因中日「境外勢力」陷監管泥潭? 幕後反對團體曾多次撐香港黑暴

博客文章

韓國互聯網巨頭因中日「境外勢力」陷監管泥潭? 幕後反對團體曾多次撐香港黑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韓國互聯網巨頭因中日「境外勢力」陷監管泥潭? 幕後反對團體曾多次撐香港黑暴

2024年09月17日 14:04 最後更新:14:11

最近,韓國本土互聯網巨頭的日子很不好過。其中,NAVER和Kakao這兩家純粹的韓國本土公司,面臨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

根據韓國科技信息通信部7月發佈的2023年電信增值服務利用情況調查結果,韓國網民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為照片牆(IG),佔36.3%;聊天工具為KakaoTalk,佔93.5%;搜索引擎為NAVER,佔52.7%;叫車軟件為KakaoT,佔86.6%;外賣送餐App為配達民族(Baemin),佔64.9%;電商平台為Coupang,佔38.6%。

首先,NAVER拒絕日本吞併要求後,遭韓國政府「背刺」,是巧合嗎?

2023年11月,NAVER雲遭到黑客攻擊被植入惡意代碼,導致與NAVER共用部分系統的LINE雅虎(主要為日本用戶提供服務,下文簡稱LY)發生用戶個人信息外洩事件。

NAVER總部。

NAVER總部。

日本總務省分別於今年3月5日和4月16日對LY進行兩次行政指導,要求LY改善經營機制,重新規劃和NAVER的資本關係。目前,NAVER和軟銀集團各自持有LY大股東「A Holdings」50%的股份。

韓國政府,尤其是對口的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態度較為強硬,多次表態支持NAVER自主處理相關問題,堅決反對韓國企業受到歧視性待遇,若有關方採取區別對待等不正當措施,韓方將堅決、強力應對。

韓國科技部多次派出第二次官(副部長)姜度賢公開表態批評日本政府,稱雖然日本政府確認其行政執導中沒有「出售股份」這一表述,但間接向韓企施壓,要求其拋售所持股份,對此表示遺憾。韓國外交部、總統室也多次公開表達類似立場。

姜度賢還特別指出,如果LY的在韓委託運營方NAVER堅持不放棄LY的股份和項目,政府將支援其採取適當的信息安保強化措施。

有意思的是,儘管韓國政府多次表態,NAVER一直努力斡旋,但5月份曾經傳出消息,稱日本軟銀已經做好了從NAVER手中接收LY 50%股份的相關準備。

經過半年多的拉鋸,NAVER方面8月份做出正式決策,並且通過上市公司公報和國會聽證會等多個渠道,表明暫時不考慮減持LY的股份。也就是說,不會放棄對LINE海外部分的控制權,日本鯨吞LINE的計劃暫時告吹。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常洛聞分析,可能尹政府也算了賬,出賣歷史得罪的是死人,賣了也就賣了;出賣企業得罪的是活人,不是好抵。

國外的關暫時過了,國內還有生死關。

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FTC)一直在醖釀提高反壟斷標準。尤其是2024年7月,韓國本土電商平台tmon和wemakeprice關門跑路,讓很多網店從業者深受其害,FTC於是找到了由頭,拿出監管大棒砸向互聯網巨頭。

根據FTC從2023年就開始醖釀的動議,目前最有可能的監管變化,涉及兩部法律的修改:《壟斷規章和公平貿易法》及《大型連鎖和零售業的公平交易法》。具體來說,罰款上限從年利潤的6%提高到8%,取消監管名單,改為一案一查,並將更多的舉證責任放在了被監管方,同時公平貿易委員會有了暫停嫌疑企業業務的行政權力;對於壟斷的界定則沒有大的變化,為市佔率60%。

從文章開頭提到的統計也不難算出,NAVER的倒霉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如果不能滿足FTC的監管要求,可能以後幾年都要給政府白白打工,而且或許還有牢獄之災在等著各位高管。

現任公平貿易委員會委員長韓基貞首爾大學法學教授出身,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來,是尹錫悅政府「知美派內閣」中的異類。

韓基貞。

韓基貞。

其首爾大學法學院86屆被稱為權力精英團,一個班的同學中有現任的副總理、部長、多名國會議員,其中元喜龍更是國土部長,曾被尹錫悅派往烏克蘭談判鋰礦,可謂尹的心腹大將。

韓基貞上台後非常進取,2024年6月的一件案子就處罰了12家韓國公司,總罰金104.6億韓元(約合6185萬港元),處罰的案由是這些公司在參與三星集團的投標當中有串標行為。其精英、保守的政治傾向幾乎不加掩飾,如果FTC堅持對NAVER趕盡殺絕,那最後NAVER很可能還是要放棄海外股份自救,將部分核心業務出售給日本公司。

另外,Kakao轉移用戶信息「小事化大」,是因為中國股東嗎?

如果說韓國政府一面支持NAVER、一面收緊監管是純屬巧合,只能怪NAVER運氣不好,那Kakao遇到的問題就不太好用運氣來解釋了。

韓國金融監督院(FSS)8月份公佈了一份調查結果,稱互聯網巨頭Kakao 旗下的支付業務Kakao Pay在2024年5月到7月的外匯交易記錄表明,Kakao Pay在沒有取得信息主體同意的情況下,將個人信息洩露給了Alipay。

韓國《信用信息使用和保護法》規定,法人在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用數據之前,需要獲得信息主體用戶的同意;《個人信息保護法》對跨境傳輸個人信息也要求先取得用戶同意。韓國金融監督院稱正考慮對Kakao Pay進行處罰。

Kakao支付。

Kakao支付。

金融監督院掌握的信息顯示,從2018年4月至今,Kakao Pay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持續提供542億次個人信用數據,其中有些用戶甚至沒有進行海外網購;信息包括用戶的Kakao賬戶ID、進行了部分掩蔽處理的電子郵件賬戶或手機號碼,以及購物時間、購物總金額等。

Kakao Pay方面解釋稱,這些信息轉移並非洩露,而是Kakao Pay進入蘋果App Store支付方式的一個步驟,簡而言之,是Apple(美國蘋果)有比較高的反欺詐要求,所以想要通過Kakao Pay在蘋果應用商店付款,需要計算賬戶的NFS分數,必須提供一部分與客戶歷史交易相關的數據,在向蘋果提供數據前,其中的個人信息必須進行脫敏和加密處理,這個處理步驟被外包給了一個與支付寶有關的公司,因為蘋果長期與支付寶有相關合作,這些信息在各個處理環節都進行了加密,無法用於反欺詐以外的任何用途,也不會洩露個人隱私。而且根據《信用信息使用和保護法》第17條第1款,在外包個人信用信息進行處理時,無需數據主體的同意。

但這番解釋顯然不能解除所有人的疑慮,原因是Kakao Pay的第二大股東是Alipay新加坡控股公司,持有Kakao Pay 32.06%的股份。Kakao Pay還是支付寶全球移動支付服務Alipay+的長期合作夥伴,支持韓國國內客戶的海外交易以及外國客戶的韓國交易。對此Kakao Pay聲稱,使用Alipay系統的決定是根據蘋果的建議做出的,與股東無關。

目前此案仍在FSS的調查過程中,Kakao有可能會面臨處罰甚至刑事檢控。消息傳出後,Kakao Pay的股價當天暴跌5.61%,收於23,550韓元(17.19美元)。

本來這個案件是一個「圈內」的技術問題,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Kakao公司因為收購SM娛樂過程中可能有操縱股價、串通交易等行為,其創始人正在接受司法調查,公司內部也接連爆出管理不善、中高層串通外人高價收購空殼公司等醜聞,這個尚未完全定性的個人信息轉移事件靜待調查進展就好。

可是,就是有部分韓國媒體一定要報道為「個人信息洩露」,而且有人看到了Alipay的中國背景,不希望大事化小。

韓國公民團體「自由大韓護國團」對Kakao Pay公司、首席執行官申元根和前首席執行官柳英俊提起了集體投訴,指控Kakao Pay涉嫌違反《信用信息法》。這個團體於8月16日向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提出投訴,一番折騰之後,案件被移交給了首爾水西警察局,9月9日,韓國警方傳喚「護國團」代表吳相鐘作為證人到警察局作證。

「自由大韓護國團」在報案材料和記者會見中稱,「如果不是金融監督院的調查,韓國公民的個人信息將繼續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提供給外國」;團體的代表律師都泰宇稱,「中國對商業公司控制太深,不能與我們韓國的自由制度相比」。其政治用心昭然若揭。

「自由大韓護國團」首頁截圖

「自由大韓護國團」首頁截圖

「自由大韓」在韓國是一個長期用於對朝鮮宣傳的心戰術語,有強烈的具體指向,使用這個術語的基本都是極右翼政治人物和團體。「自由大韓護國團」也不例外,他們自己宣傳的「戰績」包括:

2019年呼籲逮捕韓國總工會(PPP)領導層的集會,11次;
呼籲罷免文在寅的集會,6次;
支持香港修例風波的記者會,3場;
組織了譴責金英哲訪韓的集會;
召開了呼籲逮捕金基植和金京洙並提交請願書的記者會;
進行了支持在星州部署薩德的集會;
舉行了支持反對逐步淘汰天原核電站的集會。

雖然這個團體的政治色彩非常鮮明,但是囿於民主主義體制,韓國政府不得不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幾步。

韓國個人信息委員會稱,根據韓國金融監督院的調查結果和市民團體的舉報,要求Kakao等公司提交數據,並展開了相關的獨立調查。委員長高學秀表示,「是否會有任何具體的法律問題還不能確定,目前沒有計劃調查其他支付服務公司,例如Naver Pay和Toss等。」

話是這麼說,但根據目前的情況,連韓國本土公司都難逃「通中」罪,在韓國發展勢頭正好的中國在線商城公司AliExpress和Temu(拼多多海外版)可能已經進入韓國監管部門的瞄准鏡。

在距今並不遙遠的2021年11月3日,當時Kakao pay第一天上市,發行價每股9萬韓元(當時約合76.97美元),以發行價計算,Kakao Pay市值約99億美元。首日股價上漲114%,公司市值達到212億美元,創始人金範秀超越三星掌門人李在鎔,一躍成為韓國新首富,成了韓國人做夢都不敢想的「新財閥」。

當時的招股書提到,截至2021年7月,Kakao Pay上註冊用戶數3660萬,月活躍用戶近2000萬,年活躍用戶從2018年的1510萬上升至2020年的2670萬。要知道2021年7月底,韓國總人口才5167萬,經濟活動人口(一般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在內的15歲以上具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向的人口)為2856萬。也就是說,Kakao Pay基本吃掉了整個韓國市場。

再往前追溯,Kakao Pay成立於2014年9月。2017年2月,支付寶宣佈投資Kakao旗下移動金融子公司Kakao Pay(螞蟻集團佔股45%);同時,Kakao Pay從Kakao集團中剝離。而且在發展過程中,Kakao整合了支付、壽險、銀行、貸款、聊天工具等功能,還在韓國成功推廣了中國式的二維碼支付場景,可以說是一個微信+支付寶+餘額寶+花唄+借唄的超級軟件。

不過,監管風險一直如影隨形。Kakao Pay上市曾遭遇兩次延期,反壟斷的「緊箍咒」也是隨著Kakao的發展越來越緊。加上金範秀深陷迷霧重重的SM收購案,整個Kakao現在處於高層變化不斷的「危機模式」中。如果金被定罪,由於監管限制,Kakao將不得不出售其持有的27.16%的Kakao Bank股份,相當於要將銀行牌照這棵搖錢樹拱手送人,其闖關形式比NAVER還要嚴峻許多。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出海韓國原本是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選項,除了有特殊監管的醫療、美容服務等行業,大體量的零售、連鎖店一直是相對規範的市場。

這次韓國監管機構針對兩大互聯網巨頭的重拳出擊,背後有著複雜的利益糾纏。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沒有日本企業的覬覦,NAVER未必會內外交困;即使沒有中國企業的參與,Kakao可能還是難逃被各方分食的命運。

中國企業在其中投入了巨量的金錢和資源,應當及早佈局,用合適的方式維護自身的利益。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總統特朗普二度上任即瘋狂加徵「對等關稅」,令業界叫苦連連,作為美國招牌的智能手機品牌Apple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不僅市值一夜蒸發逾3000億美元,連鎖效應更陸續有來。分析認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加稅措施,或自毀「美國象徵」。

特朗普宣佈大幅徵收「對等關稅」(AP圖)

特朗普宣佈大幅徵收「對等關稅」(AP圖)

對華大幅徵稅 蘋果公司或將額外開支轉嫁消費者

據路透社報導,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世界各國加徵「對等關稅」可能會極大地改變全球貿易的格局,而 iPhone等消費品可能會受到嚴重打擊。報道稱,如今蘋果手機多數在中國製造,而美國此前已經對中國商品加徵了20%的關稅,如今又加徵了34%,令累計關稅高達54%。如果這些關稅持續存在,蘋果公司將面臨艱難選擇,即承擔額外開支或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蘋果手機等產品價格將大幅上漲3到4成

分析人士指出,蘋果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 iPhone 手機,最大的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和歐洲。若蘋果公司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屆時產品價格將上漲3到4成。

蘋果手機售價或大幅上漲(AP圖)

蘋果手機售價或大幅上漲(AP圖)

在美國,最便宜的機型iPhone 16的標價為799美元。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的測算顯示,若蘋果若向消費者轉移成本,這款手機的售價可能會上漲43%至1142美元(約8881港元)。而最昂貴的 iPhone 16 Pro Max(6.9 英寸屏幕 + 1TB 存儲空間)目前的售價為1599美元,轉嫁成本後價格將接近2300美元(約1.8萬港元)。至於蘋果公司今年2月推出的具備 AI 功能的入門級 iPhone 16e 售價為599美元,在提價43%後也將達到856美元(約6657港元)。其他機型的價格也可能大幅上漲。

今次蘋果公司或無法獲得任何豁免

報道稱,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對大量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以迫使美國公司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或墨西哥等周邊國家,但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當時遊說成功,為蘋果公司幾款產品爭取到了豁免。庫克給出的理由是,關稅將損害美國企業而利好韓國三星電子等國外競爭對手。然而這次,特朗普尚未宣布任何豁免。

徵稅公佈當日蘋果公司股價大跌(AP圖)

徵稅公佈當日蘋果公司股價大跌(AP圖)

特朗普宣佈徵稅當日 蘋果股價大跌

在特朗普所謂的「解放日」,以蘋果為首的美國科技股領跌。當天,蘋果股價下跌超 8%,市值一夜蒸發超過 3000 億美元。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克羅克特(Barton Crockett)表示,關稅的發展完全違背了他們的預期,美國的標誌性企業蘋果公司並未像上次一樣被溫柔以待。

加稅令蘋果原本停滯的銷量更添壓力

其他分析人士指出,iPhone在蘋果主要市場的銷量不溫不火,因為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未能有效吸引更多買家。路透社認為,需求停滯可能會給蘋果公司帶來壓力,尤其是在關稅導致成本上升的情況下。

蘋果幾乎全線產品都依賴海外生產

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產品均依賴海外生產。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越來越多地在印度生產 iPhone 和 AirPods,但印度也被加徵了27% 的關稅。生產部分 AirPods、iPad、iWatch 和 Mac 電腦的越南也面臨 46% 的關稅。蘋果公司越來越多地在馬來西亞生產 Mac 電腦,該國將被加徵 24% 的關稅。生產部分 Mac 電腦的泰國也將被加徵24%的關稅。此外,歐盟成員國愛爾蘭也未能倖免,將面臨 20%的關稅,蘋果公司在那裡生產部分Mac電腦。

由於需要從多個同樣受「對等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採購生產 iPhone 等產品所需的核心零部件,蘋果不可避免地將遭受更深遠的影響。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司聯合創始人尼爾 - 沙阿(Neil Shah)認為,蘋果公司至少需要提價30%才能抵消進口關稅。

「美國象徵」或將被毀(AP圖)

「美國象徵」或將被毀(AP圖)

有分析師認為特朗普要親手毀掉「美國象徵

報道稱,大幅漲價可能會抑制人們對智能手機的需求,並給韓國三星電子等外國手機品牌帶來優勢。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克羅克特指出:「我們對特朗普關稅解放日的快速計算表明,這可能會重創蘋果公司,使該公司損失 400 億美元。」他補充說,「我們很難想像特朗普要親手毀掉一個『美國的象徵』...... 但目前看來形勢相當嚴峻。」

除了蘋果 不少科技產品製作商亦受關稅影響

除蘋果公司外,受特朗普關稅影響的大型科技產品製造商還有戴爾科技、羅技國際等。報道稱,戴爾股價暴跌19%,該公司表示,可能需要調整價格以應對特朗普關稅。總部位於瑞士、但大部分銷售額來自美國的羅技國際的股價也大跳水,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大跌幅。該公司在亞洲和墨西哥的工廠生產大部分產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