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哥倫比亞發現3米高駭鳥化石 重156公斤擁粗壯雙腿和大嘴

大視野

哥倫比亞發現3米高駭鳥化石 重156公斤擁粗壯雙腿和大嘴
大視野

大視野

哥倫比亞發現3米高駭鳥化石 重156公斤擁粗壯雙腿和大嘴

2024年11月09日 12:20 最後更新:14:06

科學家在哥倫比亞發現一塊巨型駭鳥 ( Terror birds ) 的腿骨化石,估計身高超過 3 米、體重達 156 公斤。

化石早在20年前出土

《紐約時報》報道,這塊化石早在約 20 年前,由哥倫比亞風暴博物館、44 歲的研究員佩爾多莫(Cesar Perdomo),於塔塔科阿沙漠(Tatacoa Desert)發現,當時未能確定其牠的種類。研究團隊去年開始利用 3D 模型技術分析後,確認屬於駭鳥科(Phorusrhacidae)。

觀看影片

以掠食為主 攻擊力強

資料顯示,駭鳥在大約 1200 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出現於南美洲。根據腿骨推測,這隻駭鳥的體重大約 156 公斤。牠擁有粗壯有力的雙腿和巨大的嘴,猶如鳥狀的霸王龍一般,主要以原馬為食,狩獵時候可用單腿踹斷原馬的肋骨,也可用巨大的喙涿斷獵物脖頸。

(圖擷取自Palaeontology期刊)

(圖擷取自Palaeontology期刊)

推測遭巨鱷攻擊致死

這塊化石為駭鳥的左脛跗骨(tibiotarsus),相當於人類的小腿骨。其巨大尺寸最初令古生物學家難以判斷來源,但掃描結果顯示骨骼上有深坑,這是駭鳥科腿骨的典型特徵。此外,骨骼表面還有齒痕,可能來自一隻巨型鱷魚——普魯斯鱷(Purussaurus)的攻擊痕跡。

(圖擷取自Palaeontology期刊)

(圖擷取自Palaeontology期刊)

可能棲息更熱帶地區

這項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是迄今為止在南美洲最北端發現的駭鳥,表明這些鳥類可能棲息在更熱帶的生態系統中。大多數駭鳥化石是在南美洲南部發現的,包括阿根廷和烏拉圭。

以色列3歲女童尼贊(Ziv Nitzan)與家人一同前往位於貝特謝梅什附近的阿西加(Tel Azeka)考古遺址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塊特殊的石頭,竟是有3800年歷史的「聖甲蟲護身符」。

以色列3歲女童遊遺址「撿到寶」

以色列3歲女童尼贊(Ziv Nitzan)與家人一同前往位於貝特謝梅什附近的阿西加(Tel Azeka)考古遺址旅行時,在步道上注意到一塊石頭的外觀異常,家人隨後通報以色列文物局。

經鑑定石頭是來自青銅器時代的護身符

《耶路撒冷郵報》報導,文物局的專家鑑定後表示,這塊石頭是來自青銅器時代的護身符,擁有約3800年的歷史。該護身符上印有聖甲蟲圖案,是古埃及文化中神聖象徵,代表新生和創造神的化身。聖甲蟲護身符通常出現在墳墓、公共建築和私人住所中,並代表著當時的宗教信仰或社會地位。

揭迦南埃及文化交流證據

此發現吸引考古學界的關注,尼贊的家人也因為及時報告這一重大發現而獲得以色列文物局頒發感謝狀。尼贊發現的護身符將與同一時期的其他考古發現一同在以色列國家考古學園區展出。 阿西加遺址除了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也與聖經中的大衛與哥利亞故事有關,是一個著名的考古地點。考古學家莉普希茨(Lipschits)表示,尼贊發現的聖甲蟲護身符是迦南與埃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顯示兩地在當時的緊密聯繫。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FB圖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FB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