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致力透過創新科技提升效率,已研發人工智能系統處理日常工作,此外持續舉辦培訓課程,加深資深及管理階層公務員對創新科技的認識。
《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左)與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未來一年數字政策辦公室將派出團隊到各部門探訪,看看有甚麼新科技幫助部門效率提升,及減省人手,此外會有管理專家視察部門運作及提供服務的流程,看是否可簡化。既提高效率,也把有限資源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政府也致力提高公務員使用科技的能力,她表示,數字政策辦公室因應政府部門的需要,設計專門培訓課程,這些課程包括實體及網上,也有研討會,涉及的範圍包括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專門的課程 ; 此外公務員學院舉辦多類課程,如講宏觀大勢的數碼媒體全球發展趨勢,涉實際運用的人工智能管理和運用、或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推廣服務。
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巴士的報記者攝)
在領導培訓方面,內地的國情研習班也銳意加入創新科技元素,如智慧城市管理等。
楊何蓓茵透露,創新科技工業局帶領研發了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字輔助應用程式,公務員事務局也參與其中,該人工智能程式幫助撰寫文件,做文件擇要、翻譯等,遠較人手處理快,至於快多少,則仍在試驗中。
有些部門已利用科技改善服務,楊何蓓茵說,如運輸署的申領牌照部,計劃逐漸以網上進行,無須市民親到牌照科,但有多少人手核查,或特別安排人手處理,須經過測試才知道。她說,現階段很難確切說出科技化可節省多少人手,但準確度肯定較以前高,因為排除了人為犯錯可能。
運輸署申領牌照部逐漸電子化,市民申請牌照可網上進行。(巴士的報記者攝)(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特區政府並無達成全面電子化的目標時間表,楊何蓓茵表示,政府有超過50部門,逾70多個組織,每個都有特定事務,因此必須根據個別部門的情況,如是否機密、是否需要人的判斷 ; 部門職責範圍中是否涉及市民私隱 ; 訊息共享到甚麼地步 ; 牽涉甚麼法律等,這都需要個別設計。而通用的事項,例如請假,10多20年前已由電腦系統處理。
新招聘的公務員,一般對應用科技並不陌生,她表示,如專業建築師、工程師,使用科技固然絕無問題,其他一般職系的公務員,不少具備大學學位,已掌握基本科技,入職後並無問題,部份中老年公務員或不習慣使用現代科技,這方面數字政策辦公室、公務員學院也有提供培訓。
資料圖片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33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局方將聯同教資會、資助大學校長和「八大」院校,在國際會議及國際展覽中大力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此外亦會全力建設「北都大學城」,為院校創造更多創新靈活空間,促進中外跨院校、跨學科等的合作機會,藉此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大專教育國際樞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訪問。(巴士的報記者攝)
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訪問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部分排名更進入50大;且本港的大學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非本地學生約佔五分之一,即 5個大學生中,就有1個非本地生,「同學即使足不出戶,都可接觸到很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而現時,香港「八大」200個課程中,收取了來自100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生,反映學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化。
此外,蔡若蓮說,作為院校「靈魂」的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其實有7成都有國際背景;而本港院校提供的課程,在最近的國際排名中,不少都入世界百強,「甚至世界第一的課程也有,這些都非常吸引外地留學生來港,成為『留學香港』品牌的重要元素。」
蔡若蓮表示,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且非常國際化和多元化。
她說,吸引非本地生方面,局方也有策略考慮,一方面要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著力吸引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故《施政報告》提到政府獎學基金將額外注資10億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冀吸引更多傑出「一帶一路」學生來港。
至於為何僅著力吸納「一帶一路」國家或內地學生,而非歐美、英國或澳洲留學生?她表示,歐美或澳洲等本身就是一個教育輸出國,其大學教育發展更早,當地學生普遍沒出外留學的想法;但東盟、內地或印度等都是極大的留學輸出國,而來港的非本學生亦有不少來自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故當局亦會著力在這些地區加大吸引力。
牛潭尾大學城構想圖。
增收非本地生不影響港生學額
她強調,增收非本地生的同時,對本地學生入大學的機會,絲毫沒有影響。她解釋,因本地學生「first-year-first-degree」 (FYFD),即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是保證有15,000個學額;而非本地生由2成增至4成,是屬於「超收」,「即收滿了15,000個本地學生後,就以『超收』方法額外去收這4成的非本地學生,這是一個名額的提升,絕對沒影響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
蔡若蓮強調,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政府會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巴士的報記者攝)
再者,她說,所有非本地生要繳交「成本學費」,需繳交十多萬至二十多萬元不等,惟本地生則每年要付42,100元學費,「我們的教學資源不會補貼非本地生,確保本地學生的福祉。」
另外,發展局已預留元朗牛潭尾46公頃土地發展「大學城」,蔡若蓮表示,要推動本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規模要大一點,但八大院校都有一定歷史,都坐落市區,發展空間有一定限制,『北都』可令土地增加,讓院校有比較大的空間去進一步發展,例如與中外知名院校合作,辦全球優質課程去吸引學生來港報讀,院校之間、又或院校當中的跨學科合作等,增加了空間,院校就有一個全新地方開展更多新嘗試。」
聖方濟各大學成功通過評審成為第二間應科大,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已有兩間應科大。
應科大培訓職專人才 配合「八大中心」發展需要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應用科技大學,至今除明愛專上學院今年初正式升格後,聖方濟各大學亦成功通過評審,令香港在短短一間年有兩間應科大。蔡若蓮指,本港起步較遲,但現屆政府看得清楚,故發展速度相當快。同時,政府提供1億元用作「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啟動資金,11月已正式啟動,「連同有意朝著這方向發展的院校,與全世界一些應用科學大學多一點研究、合作、交流等,進一步加快提升本港的質量及競爭力,再加上大力推廣,等更多家長、同學對應用學位課程有更多認識。」
她說,現時傳統學術與職專教育雙軌並行,未來希望加大發展力度,配合香港發展「八大中心」,需要更多職專人才,應科大正正滿足了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