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將碳中和比喻爲一個天平,天平左端是生物和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天平右端是通過自然和科技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只有兩邊等量,天平平衡,才能實現碳中和。在過去,科學家常常從天平左端著手,以節能減排科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正如我們上期文章所介紹,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開始著眼於天平右端,用碳捕集技術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對其進行封存和利用,藉此來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網絡圖片)碳中和天秤示意圖
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陳曦教授近年也專注研究從空氣捕集二氧化碳的技術。2020年陳教授正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當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陳教授即以此為契機,選擇回國發展,最後落腳香港,帶領大學團隊開展教學研究,利用鹼性吸附材料直接在空氣中捕集帶酸性的二氧化碳,並通過調控濕度和溫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穩定的狀態。該裝置很快投入到陳教授創辦的氣候科技公司的西安研發基地生産使用,並進一步將分散的排放源和空氣中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鹼性的水泥中,轉化為環保建築材料等產品。陳教授將科技成果落地形成綠色產業,建立了中國首個負碳産業園。
(網絡圖片)中國目標在2060前實現碳中和
要從一項科研成果蛻變為綠色工程產品的過程並非容易,陳教授指出,自己選擇回香港發展碳捕集技術,首先是香港高水平和寬鬆的科研環境。碳中和學科涉及到化學、材料學、物理學乃至金融、政策等一系列的領域,因此要展開研究離不開跨學科人才的培養。香港匯聚本土及海內外的科技人才,在大學的支持下,陳教授建設起跨學科團隊主導環保科技的研究。其次,科學家還需要有外部團隊的助力,例如產品開發團隊可為產品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開發流程提供參考;行銷與業務等商業團隊亦會為建設品牌、研究市場推銷策略出謀劃策;財務分析師則會在取得融資方面提供經驗。
(網絡圖片)陳曦教授的氣候科技公司參加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其在展會現場接受採訪
而要讓新興環保科技產業保有持久的發展動力,最重要和最難實現的是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陳教授提到,在西方,投資者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Energy Breakthrough基金大力投資初創企業,並對其捕集的二氧化碳高價收購。例如,在今年,比爾·蓋茨向其中一家碳捕集初創公司Deep Sky Corp投資4000萬美元用於工廠設施的建設。此舉不僅讓科學家在捕集二氧化碳時獲得收益,將二氧化碳製成產品後,還有額外利潤,對於科技產品轉化頗具誘因。
(網上新聞圖片)
像比爾·蓋茨這樣有心的個人投資者並不多,要鼓勵業界、財團的積極投資香港的環保科創產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參考國家提出發展綠色經濟以來,提供政策性補貼和鼓勵融資,大力推動電動車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短短幾年時間,這些行業的發展便在國際社會遙遙領先:電動車銷量佔全球三分之二,太陽能板產量佔全球五分之四。
香港及大灣區的碳排放源具有多樣化和分散的特點,十分適合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技術的應用。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高水平的科學人才,又背靠祖國這個製造業強國作為堅實的後盾,要將綠色科技產業化、工程化,形成科研產業鏈合作是得天獨厚。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碳價與國際接軌,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以更順暢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碳交易之中。在碳捕集行業發展蓬勃之後,香港有望建設碳交易銀行,引領區域內乃至全球範圍的碳捕集技術和碳交易市場。陳教授相信,碳捕集產業在香港具有可觀的發展前景,希望有遠見的投資人,重視碳捕集技術的未來價值,願意投資綠色產業發展。
香港政府雖然在施政報告中大力推動「政、產、學、研、投」的緊密協作,努力加強中下游的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與上游高水平基礎科研的銜接,但在綠色科技產業轉化方面,政府亦應有更明晰的政策,方向和支持,吸引投資。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在現時氣候問題迫在眉睫的情況下,遺憾未在規劃中清晰見到融入碳中和和新科技理念的設計。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科技發展的新引擎,除了興建綠色交通、轉廢為能設施等節能減排的措施之外,亦可考慮在規劃階段整體地引入碳捕集的綠色概念,打造成負碳排放社區的標竿。
(圖源發展局)新田科技城的設計概念圖
例如,在設計方面,建設樓宇時,可預留建築空間給新能源和儲能的設施,減少後裝的資金成本和技術難度。建築師亦可考慮在每棟建築上安裝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將住戶的空調設備、廚房排放的廢氣集中起來,進行碳捕集;並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綠色建材產品,或填埋地基處理,邁向零碳社區。在建材方面,當局可加速綠色企業的認定過程,對匯入二氧化碳的混凝土進行綠色採購,用於地基道路的鋪設和外牆磚塊的建築。另外,北部都會區本身涵蓋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住宅區捕集的二氧化碳可用於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既可以保持區內原始的生態結構,同時亦打造負碳農業,達到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喜見特區政府在近期的政策中,不乏提到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新興產業。希望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發展中,發揮綠色科技產業轉化的帶頭作用,才能帶動業界和市場重視和投入其中。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蓄勢待發,相信在政策和投資的助力下,推廣碳捕集技術及轉化綠色產業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
人工智能驅動的負排放技術應對氣候變化。嶺南大學。
https://www.ln.edu.hk/cht/GSDC2024_PE/applying-science-and-ai-to-the-challenge-of-carbon-capture
Bill Gates-Backed Fund Bets $40 Million on Carbon Removal Firm Deep Sky.
https://www.bnnbloomberg.ca/investing/commodities/2024/12/18/bill-gates-backed-fund-bets-40-million-on-carbon-removal-firm-deep-sky/
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4/tc/p75.html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自北京公幹回來,轉達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香港的關注,特別提到香港應該重視獨特的海洋資源,必須要推陳出新,發展海岸和海島旅遊。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仙人指路,也可以說是對特區政府的當頭棒喝。近期政府大力鼓勵市場研究並發展低空經濟,卻未見推出政策或想法,如何結合香港地形上的特殊優勢,配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來將香港「無處不旅遊」 的概念好好發揮。
日前,政府公佈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38個試點項目結果,涵蓋物流配送、公共服務和科研應用等領域,卻未見與旅遊相關的項目。其實,維多利亞港是全球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的三藩市灣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具備航運和觀光價值,有極大的潛質發展成為旅遊熱點。業界曾有人向政府建議將維港上空打造成低空賽道,承接低空飛行賽事,但當年政府反應冷淡。日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越過維港,吸引不少市民留影,視頻更在社媒上瘋轉;若在海港上舉辦刺激的低空飛行賽事,例如Air Race X 或Air Race E等,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前來觀賽。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紅牛空中競速賽」(2003-2019)和日益壯大的 Air Race X「X空中競速賽」系列賽是享譽全球的低空賽事,都是在海港上的低空進行的運動,均為主辦城市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在紅牛飛行比賽的鼎盛時期,賽事可為主辦城市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吸引各大知名品牌以百萬元為單位的賽事贊助,更帶動當地高端旅遊業發展,5天的賽程為當地旅遊業帶來18,000個過夜房間生意。
本來,啟德機場搬遷之後,舊跑道是維港低空飛行賽起飛場地的良好選擇。過去啟德機場因其跑道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內,成為聞名的全球航空地標,極具歷史與觀光價值,也符合低空飛行賽至少1000公尺的跑道和2.5 公里 ×1.5 公里區域內無障礙物和建築的要求。其坐落維港畔,跑道及兩岸可以容納大量觀眾;在此舉辦飛行賽亦不會阻礙赤鱲角機場的運作。啟德隣近香港的酒店,旅遊,消費區,在這裹舉辦飛行賽事,定能吸引不少高消費旅客及賽事團隊,带動整體旅遊經濟。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獅子山下的啟德機埸,離九龍城區僅一路之隔,是世界上飛機升降最具挑戰性的跑道之一。可惜,過去二十多年,啟德機場的重建規劃,並沒有創意地利用這跑道獨有的歴史和特性,製造更好經濟機會。在近年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強調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所謂「無處不旅遊」,正是要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和歷史背景,作有特色的規劃與建設,打造香港品牌。現時在啟德建成體育園和郵輪碼頭固然是好,但在原跑道上建設的公園、休憩區等,卻不是必然要選址於此。持續智庫研究員現場觀察後發現,原先的3,390公尺跑道,如今大多數被闢作休憩用地,或已經成為建築地盤,而並非保留作特色產業用途。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雖然,啟德沒有留下一條1,000公尺的跑道給定翼飛機起飛及降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們要有「創新旅遊項目」作為結果, 就可以將發展「海灣低空飛行比賽」定為目標;有了目標,以我們靈活的腦袋,一定可以辦得到。夏主任曾經給香港一個錦囊,就是「破局創新」。我們儘管投石問路,「因地制宜」,探索一下可行方案。
活用啟德
「紅牛空中競速賽」和「X空中競速賽」等競技賽事固然是最精彩,但用的都是定翼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也最高。然而,隨著行業賽事發展,低空飛行器的種類日益繁多。例如近年的Airspeeder「空中賽車」聯賽,則是採用四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該種飛行器對於跑道的要求就較為靈活,大多数設計無需跑道,僅需搭建垂直起降平台;即使需要短距滑跑(如Lilium Jet),也僅需 50-100米短跑道輔助過渡飛行即可。飛行器可通過無人或載人駕駛,以極高的靈活性在空中競速,時速可達 120 公里/小時以上。在2022年的賽事中,除了現場觀眾,Airspeeder通過直播平台吸引了超過 100,000 名線上觀看。據市場估計,每一場 Airspeeder賽事的直接經濟影響可達數百萬美元。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啟德機埸跑道舊址鄰近維多利亞港,目前建成了不少休憩公園,十分適合並能夠開展eVTOL飛行器的賽事。當局可考慮作規劃設計,衡量如何活用啟德,承辦Airspeeder等國際性低空飛行比賽,相信我們的美麗海港能夠容納並吸引大量外地旅客前來觀賽。相比於傳統特技賽事的飛行器,eVTOL 飛行器多用電力,因此,此類賽事更加環保和安全,是高密度城市舉辦低空賽事的理想選擇。現時,國家在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已擠身國際前列,更可提供機會,讓香港與內地的『大疆』(無人機)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等科企合作,將科技生態系統融入賽事和營運中。
聯動海灣
香港的海灣資源豐富,惟眾多海灣和島嶼並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大嶼山迪欣湖和不少離島空域較開闊,正適合作為低空賽事的場地。除了舉辦eVTOL飛行器的賽事之外,要利用如此優越的海灣和空域進行其他需要長跑道的飛行賽事,也是不無可能。香港赤鱲角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是否仍可以容納比賽的飛機在機場升降,是值得研究的。俗話說,「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我們也何妨設想一下,在離島上設置臨時跑道,通過壓實和平整草地或泥土區域,和鋪設模組化跑道板或墊子,完善賽事所需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修築足夠寬闊的海堤,延伸出海面作為賽道。不少低空賽事如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利用水體作為比賽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海灣優勢,海陸空聯動,推動低空娛樂活動的發展。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放眼石崗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香港除了舊啟德和赤鱲角,還有一個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用機場並非不可外借。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香港小型賽車總會(KAOHKC)就曾在此舉辦27次國際小型賽車格蘭披治賽;雖然石崗機場現時由駐港部隊使用,但亦會在某些時段借予香港飛行總會作小型飛機訓練。石崗機場基礎設施完善,其1,400米的跑道已能夠滿足輕型運動飛機(LSA)等特技飛行器200-400米跑道長度的要求。香港面積不大,選手駕飛行器從石崗飛往維多利亞港上空,進行賽事及表演,也實屬方便;還可以讓石崗機場附近的觀眾欣賞起飛,而維港兩岸的觀眾則可全情投入精彩激烈的競技之中,可謂一舉兩得。該類賽事近年在四川等地已有舉辦經驗,在一年舉辦一两次的情況下,相信石崗機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當然,當局需要與駐港部隊磋商,「拆牆鬆綁」才能為賽事創造空間。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這些建議需要有魄力的決策人士過關斬將,解決層層疊疊的政府程序,並與業界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成事。相信羅局長有擔當、有作為,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利用香港特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海灣和賽事經濟,讓香港大眾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