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周三(22日)進行第123天聆訊,續由黎智英第三十一日作供。黎續接受控方盤問。

控方引述黎助手 Mark Simon 的訊息,指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助手 Mary Kissel 向黎建議,可向蓬佩奧提出制裁鎮壓香港抗議者的中共和香港領導人的子女。控方指黎於主問時承認2019 年 7 月與蓬佩奧會面時,提出可制裁香港官員,並展示相關報道,而《蘋果》在黎訪美後,刊出題為「【逆權運動】黎智英籲和平站出來蔑視黑社會 促國際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道,配圖為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的「細說中南海」。
控方指Mary Kissel 另提議可將香港比喻為冷戰時的柏林,而黎隨後在不同場合如與「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FDD)對談時,亦發表相關言論?黎確認,但指與蓬佩奧會面時沒提出。控方指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Jack Keane)、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 及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亦有出席基金會對談。黎確認,他們以觀眾身分在場。

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黎訪談中指「美國核武可在一分鐘内結束中國」 辯稱是比喻 遭法官多番質疑
控方引述對談謄本,黎提到「香港正在打一場和你有相同價值觀的戰爭。這意味我們正在你們的敵方陣營中,為你們而戰。我們需要你的支持。情況有如甘迺迪去柏林時,他說『我是柏林人』。當時柏林人面對蘇聯的威脅時,他提供了信心和希望…我們需知道美國在背後支持我們。美國透過支持我們,也在撒播他們的道德權威…就好像他們不帶任何武器就上戰場,而你卻擁有核武。你可以在一分鐘內解決他們。」
黎庭上指,他所指是關於價值觀之戰。控方指黎提到「美國的核武器可以在一分鐘内結束中國」?黎指這是比喻,美國的道德價值觀有如核武。法官李素蘭質疑,現場觀眾如何理解是比喻?黎指,他一直在指美國的價值觀有如核武。李官續質疑,當時黎沒明言是比喻?黎重申當時在說明價值觀。控方再問黎想「解決中國」?黎重申只是比喻。李官再提高聲線質疑「你的想法並非觀眾可以聽見的,你的想法是無聲的,你是否同意?」,黎答同意。
控方再問中國是黎的敵人?黎指,是美國的敵人。控方指黎說「在敵方陣營中,進行美國的戰爭」?黎供稱,這並不代表中國是他的敵人。控方追問中共是否黎的敵人?黎指他不討厭(hate)中共。控方再問黎「憎恨(detest)」中共?黎指沒有。法官杜麗冰再指黎在對談時沒說明他在使用比喻,觀眾會認為他是指與美國一同戰爭對抗中國,而美國會用核武解決中國?黎指,當有人使用比喻時,不會明言是比喻,而對談時已清楚說明,是關於價值觀之戰。控方提醒,訪問當時是現場直播的。

警方在法院外佈防。(巴士的報記者攝)
對談主持指引渡謀殺犯僅修例掩飾 控方及法官質疑黎沒糾正誤導讀者
控方再展示「保衛民主基金會」對談謄本,當時主持提到《逃犯條例》並非關於有謀殺犯逃到香港的問題,香港居民認為,是為將北京政敵送回大陸而設計的,黎當時確認主持的說法。控方問當時正正有人在台灣犯下謀殺案後逃到香港,而修訂《逃犯條例》的目的,就是要堵塞漏洞,令逃犯可被引渡回台灣。黎庭上指,似乎是這樣,但實際後果比這情況大得多。控方問黎當時為何沒糾正主持?黎指,這是當時主持的想法。
法官李運騰追問,主持提到引渡謀殺犯只是修例的掩飾,事實上是要把政權的政敵送回中國受審,才是真正目的,而黎似乎同意。控方再追問為何黎沒糾正主持的誤解,指修例是為針對謀殺案?黎指,他認為不是誤解。
控方指黎是故意誤導讀者?黎否認,指他認為主持的想法正確,同意《逃犯條例》針對謀殺犯只是藉口。法官李運騰再問,黎為何有此想法?黎指,因如果只是針對謀殺犯,便不會有上百萬計的市民上街抗議。法官杜麗冰質疑,示威者亦可能如黎一樣有誤解?黎指,可以這樣說,但他不同意。李運騰法官再問,可能過百萬人相信了黎的想法?黎指,他沒有如此強大。
控方再問及黎將香港比喻成柏林,問黎持續提到這說法?黎指,他希望美國議員表達支持香港,有如甘迺迪當日的發言。控方指黎於《Live Chat with Jimmy Lai》訪談節目、 Twitter 及專欄 「成敗樂一笑」的文章均提到相關言論?黎指,部分訪談節目及文章提到的是台灣。
法官質疑黎的文章與其證供矛盾 黎指拒發簽證與制裁不同
針對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助手Mary Kissel提議「制裁鎮壓香港抗議者的中共和香港領導人的子女」,黎指他公開發言時只談到制裁官員,沒提到制裁他們的子女。
控方引述黎於2019年8月在《華爾街日報》編輯Bill McGurn發送他撰寫的文章,隨後黎轉發 給Mark Simon,黎在文章提到希望美國參議員、國會議員和政客,利用制裁來阻止中國侵犯香港的自由,指美國政府可透過以下方式幫助香港,包括「拒絕向鎮壓我們的香港和中共領導人的子女發放學生簽證,擴大香港和台灣公民的學生簽證範圍」。黎指文章沒在香港刊登。
法官李運騰關注文章似乎與黎的證供有矛盾,黎供稱他從沒表示要制裁官員的子女,但文中提到要拒發學生簽證?黎稱,拒發學生簽證與制裁不同,因制裁指要把他們的子女送回中國。黎又指,拒絕讓官員子女入境,與制裁子女、把他們送返中國,並不一樣。
控方指文章內容與黎庭上證供有矛盾?黎否認,但控方可這樣演繹。控方再指文章的結尾提到「We have eliminated slavery. Why not tyranny! (我們已經淘汰了奴隸制,為何不淘汰暴政!)」控方問「暴政」指誰?黎指是中國。控方再問黎提到奴隸制時,是否以美國奴隸制作為背景?黎否認,指是關於歷史上的奴隸制問題已被淘汰,不只是美國,很多國家都有。

黎的妻女等離開法庭。(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撰文提及加強海外對中共貪腐官員審查
控方展示黎於2020年5月29日刊於美國《紐約時報》的文章,題為「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我的推文真的威脅中國國安嗎?)」。 文章提到還有其他方式可報復中國對香港的鎮壓,撤銷中國共產黨和香港官員子女的學生簽證,並加強海外對共產黨貪腐審查。
控方問上述是指制裁?黎稱,是撤銷學生簽證。法官李素蘭問黎早前提到不要批出中國及香港官員子女的學生簽證,在這篇文章則提到要撤銷、取消他們的簽證?黎同意。法官李運騰指撤銷簽證是進一步的說法?黎同意。李官追問為何會改變說法?黎笑稱「當人們寫東西的時候,就會繼續寫下去。」法官杜麗冰追問,黎提到撤銷中國及香港官員子女的學生簽證,是制裁一部分?黎指「你可以這樣說」。
李運騰關注文章提到「加強海外對共產黨貪腐審查」,黎解釋,中國官員會將貪腐的款項存入美國銀行帳戶。李官問黎想美國調查內地官員的貪腐?黎指是阻止他們。李官續問假設內地政府要求美國退回貪腐金錢,黎會支持嗎?黎指會支持。
控方問黎之前提到凍結中共人士在美國的銀行戶口?黎指,他不是指中共人士,是有關中國官員涉貪污資金的美國銀行戶口。李官問這看起來是司法互助(mutual legal assistance)多於制裁?黎指,稱其為制裁或不是制裁,是另一回事,但這就是他在文章的意思。
控方再問黎曾提及不介意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黎否認,指他說是取消香港特殊地位也沒有用。
另就黎昨曾供稱,不知道涉及與蓬佩奧見面的「Paul」是否指前美國國防副部長Paul Wolfowitz,控方展示Paul Wolfowitz於2019 年 7 月 8 日向黎「謝謝昨晚的愉快聚會」。黎重申只記得7月7日晚與Paul Wolfowitz及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食晚飯。法官杜麗冰問黎是7月 9日見蓬佩奧?黎表示是7月8日早上。控方問Paul Wolfowitz 是其中一人安排黎見蓬佩奧的行程?黎否認,重申他不肯定與蓬佩奧會面行程的「Paul」是誰。
控方續引述黎的文章提到要報復中國對香港的鎮壓,美國可透過制裁懲罰中國。控方指黎一直的想法是以懲罰報復中國?黎指不是一直,只是當時。

黎承認與博爾頓會面。
黎與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會面 否認提及制裁
控方再問及黎於2019年7月的美國行程,指黎與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會面,並於7月10日向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發訊息,提及他與博爾頓談及反修例事件,著對方透過行動鼓勵香港年輕人。控方問行動是否包括懲罰香港官員?黎指他沒這樣說。
控方庭上展示題為《蘋果》「【逆權運動】晤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 黎智英促請支持鼓勵香港年輕人」。控方指黎在美國之行與多名美國高官及議員會面,是為遊說要以行動對抗中港官員?黎指是遊說支持,以鼓勵香港年輕人。控方問是否包括制裁?黎重申,他沒說制裁。

黎再次否認給予張志偉編採指示,遭法官質疑。(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黎否認向張志偉作編採指示 遭法官質疑
法官杜麗冰問黎當時向張志偉作出編採指示?黎否認,指自己只提供新聞資料。杜官再問黎提供內容以供刊登?黎重申,他提供內容,並不代表編採指示。杜官再指黎著張去刊登新聞?黎指,如果資料有新聞價值,他便會提供給對方刊登,黎指「如果你認為是編採指示,我無法與你爭辯」。
杜官多番質疑,黎是公司老闆,就是編採指示。黎重申,不代表是編採指示。控方指當時黎指示張刊登有關他與博爾頓會面的新聞,黎不同意,指他曾著張處理,但不是編採指示。法官李運騰問到《蘋果》編採人員有陳沛敏、張劍虹等人,為何黎當時向張傳送資料?黎指,因為他負責網上即時新聞。
蓬佩奧演講時曾引用黎的言論
控方關注黎於美國之行後,透過Mark Simon與蓬佩奧助手Mary Kissel保持聯絡?黎指,Mark Simon有向他轉發Mary Kissel的訊息,但他沒回應,亦沒直接與Mary Kissel聯絡,當中其中一個訊息提到Mary Kissel指蓬佩奧在演講中採用了黎的文章意見,但沒提到黎的名字。
控方展示2019年7月21日黎與Mark Simon的對話,黎提到把美國參議員、眾議員來港的行程,應視為香港抗爭運動暴力的實況調查之旅。法官杜麗冰問及實況調查(fact-finding)的主意是由黎提出?黎指,他與泛民曾就此討論,「也可以說是我的主意」。

左二為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
黎承認邀佩洛西及魯比奧視察抗爭暴力
控方指黎在訊息另提到時任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黎同意,又確認訊息提到的Pelosi和Rubio,分別指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和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黎解釋,因當時佩洛西、魯比奧涉及中國相關事務的委員會。控方問是甚麼委員會?黎指不知道,只知道與中國事務相關。控方問黎提到的「游說」是甚麼?黎指,是說服他們來港。
控方指同年9月及10月有美國參議員來港?黎確認,但非佩洛西及魯比奧。控方指是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斯科特(Rick Scott)及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 曾來港?黎指,是他們主動來港,非由他安排。法官李素蘭問Rick Scott 及 Ted Cruz 與佩洛西和魯比奧有否聯繫?黎稱沒有。
黎指美議員主動自費來港視察
控方指黎於2019年7月21日向Mark Simon指,參議員和國會議員來香港進行實況調查,政府不同意調查警察和示威者之間的暴力行為,他們可在這次行程中執行調查任務,稍後發表報告…我們必須投入一切資源來完成的事。控方問黎有否付錢予美議員來港?黎指,斯科特等人是自願、自費、主動來港,美國法律禁止美國參議員及眾議員收受利益,故沒贊助他們來港的旅費。
2019年7月23日黎又向Mark Simon發訊指7.21元朗黑社會暴力,絕對是建制派默許的,目的是製造恐懼,阻止抵抗運動,認為現在是要求美國參議員和國會議員調查這宗暴力事件的時候了,以此作為打破體制的警告。Mark Simon指國會山莊討論了這宗事件,媒體向特朗普提出了有關暴力的問題,惠頓知悉參議員Ted Cruz 計劃10月率領參議員代表團前往亞洲。
黎指郭明瀚安排美議員來港 因7.21想他們盡快來
黎指,應是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安排。控方問Mark Simon 是否涉及安排美議員來港? 控方指Mark Simon提到「國會山莊討論了這宗襲擊事件」,似乎他有內部資料?黎否認,指這是公開資料,相信是來自報道。控方續指Mark Simon提到「將讓郭明瀚透過國務院聯繫」?黎指,他認為參議員即將前往台灣或亞洲,故Mark Simon和郭明瀚想讓他們改赴香港。黎又同意,他希望參議員盡快來港。控方續指黎提到「他們可以去香港然後去台灣,這可顯示承認兩地團結一致反對中國)?黎確認。
法官杜麗冰質疑,黎原稱只邀佩洛西、魯比奧來港,其他美議員來港與他無關,但訊息顯示他與 Mark Simon 提到其他參議員來港?黎指,這班參議員本已打算來港,只是著他們盡快來港。杜官問黎與此事無關?黎指,只因元朗 7.21 事件,他希望美參議員盡快來港。法官李素蘭問黎知悉美議員會前往亞洲?黎指,他當時知道,因亞洲包括香港,所以是著美議員盡快來港。 法官李素蘭問黎如何知悉他們會來港?黎指可能是 Mark Simon或惠頓告訴他。

黎同意反修例示威中部分年輕人的暴力行為屬「暴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黎同意部分年輕示威者暴力行為屬「暴動」
控方展示黎與Mark Simon於2019年8月2日的訊息,黎傳送一條《彭博》連結,提到特朗普稱香港示威為「暴動」(Riots),採用中國言論,黎指「我對特朗普非常失望」。控方問黎是否因特朗普稱香港示威為「暴動」而感失望?黎稱,不記得,指這是報道標題,可能與內容有關。法官李素蘭問黎是否同意特朗普稱香港示威為「暴動」?黎同意,指這不完全是一場暴動,因為暴動只是一少部分年輕示威者暴力行為,大多數時間是和平示威。控方問黎認同特朗普稱香港示威為「暴動」?黎同意,重申暴動是一部分。
法官李運騰關注訊息內的「Matt」是否與早上訊息提到的「Matt」是同一人?黎稱不知道,指Matt Pottinger 是在白宮工作,是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控方問Matt Pottinger 是否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黎指應該是這些職位,但他不記得。法官李運騰問是博爾頓的的下屬?黎指不是。
控方問Mark Simon 能接觸到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人?黎同意,因Matt Pottinger 曾是《華爾街日報》作者,黎與Mark Simon與他相識很久,而 Mark Simon與Matt Pottinger 有聯絡。
控方展示黎與Mark Simon於2019年8月3日的對話,黎提到不要談論他的行程,而Mark Simon指特朗普的言論已遭反駁,蓬佩奧收回說法,可能會在下周收回說法,而參議員魯比奧和其他人曾發聲明,要求白宮澄清。
控方問為何黎著Mark Simon不要談論他的行程?黎稱,他不記得。控方問郭明瀚是否負責聯繫?黎稱不知道。法官李運騰問此行的議員都屬共和黨?黎同意,如魯比奧。李官指行程包括佩洛西?黎確認,但指她沒赴會,而佩洛西屬民主黨。

法官關注Mark Simon與美官員的關係。
法官關注Mark Simon與美國官員的關係 是否有內幕人士
控方問Mark Simon跟美國政府關係密切,似乎是內部人士?黎否認,指Mark Simon僅引述報道。控方續指Mark Simon說「可能會在下周收回說法」,可見他有內幕資料?黎指Mark Simon 只是推測。法官李素蘭問Mark Simon與Matt Pottinger 有否聯繫?黎同意,指兩人相識多年,如跟 Mary Kissel 關係一樣。控方問Mark Simon 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有否聯繫?黎稱沒有。
法官李素蘭再問Mark Simon與John Bolton亦有聯繫?黎稱不知兩人是否認識,李官再問Mark Simon 與 惠頓有聯繫?黎指,他是說客。李官再問Mark Simon 能否聯繫蓬佩奧?黎稱,Mark Simon不能與蓬佩奧談話。黎指,當中有些人曾任《華爾街日報》作者,而黎本人與他們關係密切,再介紹予 Mark Simon ,有時跟他們吃飯,Mark Simon 也有參與。控方再問惠頓可聯絡副總統一方的職員?黎指惠頓Christian Whiton有相關聯繫,因曾在白宮工作。李官問黎是否知悉惠頓與白宮有聯繫?黎指知道。
控方另展示黎與Mark Simon於2019年9月10日的對話,Mark Simon提到黎的10月美國之旅被要求推遲,到更接近「香港法案」實施的時間。控方指「香港法案」是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黎指他不記得。控方再問黎要求美國議員到港進行實況調查,同時又計劃於10月訪美?黎指10 月美國之行主要目的是到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演講。
黎確認2019年9月及10月曾與美議員會面
控方提到黎於2019年9月29日至10月14日,分別與參議員Rick Scott、Ted Cruz 及Josh Hawley會面,黎確認;控方問是否關於香港現況?黎指不記得。控方再問是否關於遊說?黎指不想猜測。
控方再展示2020年10月8日Mark Simon向黎轉發一個訊息,提及黎、Mark Simon、時任《壹週刊》社長楊懷康可簡略談論美國應該為香港做甚麼,可建議美國考慮減少批出中國學生簽證,增加香港的學生簽證 ,放寬香港人的簽證要求 ,推出投資移民計劃,希望黎可提出香港人不希望香港只是一個富裕的中國城市,表明要維護自由就不得不自己主動爭取,同時不必擔心政治。
控方問是否關於在胡佛研究所的演講?黎否認,指楊懷康與Mark Simon與此事無關。法官李運騰問黎是否知道由誰撰寫此訊息?黎指懷疑是郭明瀚,但對方應不認識楊懷康,故不知道。

被告黎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