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 專家籲注意潛在傳播病毒風險

大視野

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 專家籲注意潛在傳播病毒風險
大視野

大視野

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 專家籲注意潛在傳播病毒風險

2025年02月11日 13:20 最後更新:15:09

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在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2種軟蜱蟲。專家指,蝙蝠身上的軟蜱一般僅寄生於蝙蝠,尚無證據叮咬人類,但叮咬可能引發疼痛、發熱等症狀,潛在傳播病毒風險。

蜱蟲所引發疾病傳播風險受到關注

蜱蟲可能寄生於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等動物身上。這次在蝙蝠身上發現的蜱蟲暫無證據顯示會叮咬人類,但近年來蜱蟲所引發的疾病傳播風險受到關注。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南洋商报Nanyang Siang Pau(@enanyang)分享的貼文

跨國研究團隊在新加坡11地設陷阱捕蝙蝠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在2011年至2020年間,在新加坡的11個地點設置陷阱來捕捉蝙蝠,以對蝙蝠身上的寄生蟲進行樣本採集和分析。由於蝙蝠是夜行動物,研究人員只能在夜間進行工作,通常在傍晚6點開始設置陷阱,直到午夜才完成樣本收集。為了防止感染潛在的病原體,研究人員需要全副武裝並佩戴防護裝備。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中国报(@chinapressdigital)分享的貼文

報告顯示: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

報導指出,將樣本帶回實驗室後的分析工作非常耗時,需要使用電子顯微鏡來確定蜱蟲的種類。新加坡已知有大約25種蝙蝠,研究團隊捕獲的蝙蝠包括長舌果蝠、短耳犬蝠和短吻果蝠。根據研究團隊最近的報告,在這1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2種軟蜱蟲,分別是Ornithodoros batuensis和Argas pusillus,其中前者是在新加坡首次發現。

示意圖

示意圖

軟蜱蟲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劉虹妏表示,軟蜱蟲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並且已經有在人類身上寄生的案例。全球對蜱蟲的監測工作近年來持續加快,而新加坡對軟蜱的研究仍然不足,應該投入更多資源來了解蜱蟲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情況以及在病原體傳播中的角色。劉虹妏指出,了解這些寄生蟲對公眾衛生構成的威脅是非常重要的。

示意圖

示意圖

只要不打擾蝙蝠棲息地  就無需過於擔憂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

報導還指出,蝙蝠身上的軟蜱等寄生蟲一般僅以蝙蝠為宿主,並且只存在於蝙蝠棲息地周圍,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軟蜱會叮咬人類。劉虹妏認為,只要人們不打擾蝙蝠的棲息地,就無需過於擔憂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

澳洲維多利亞州政府近期在布吉必姆國家公園展開大規模樹熊撲殺行動,引發國際動保組織強烈抗議。據《獨立報》報導,當局出動直升機狙擊手,至今已造成約700隻樹熊死亡。

野火摧毀棲息地 當局稱「人道處置」

此次行動始於四月初,當地一場野火燒毀超過2000公頃的樹熊棲息地,導致大量樹熊面臨飢餓、脫水及傷病威脅。維州政府表示,為避免動物持續受苦,決定實施安樂死,但罕見採用「空中射殺」方式引發軒然大波。

動保團體批「草率決策」

多個動保組織指出,從30米高空根本難以準確判斷樹熊健康狀況,恐導致健康個體甚至懷孕母熊遭誤殺。澳洲動物協會(Animals Australia)強調:「空中撲殺應是最後手段,此舉創下惡劣先例。」更有專家質疑,這些無尾熊可能源自附近遭砍伐的藍桉樹種植區,因該國家公園本有定期絕育計劃,不應出現數量暴增。

封鎖現場阻監督 政府堅稱「專業評估」

儘管動保團體要求暫停行動並讓獨立獸醫進場監督,當局以「火災影響區」為由拒絕。維州州長賈辛塔·艾倫(Jacinta Allan)辯稱,行動經獸醫團隊評估,是「減輕痛苦的唯一選擇」。

unsplash示意圖

unsplash示意圖

值得關注的是,澳洲雖慣用射殺控制野馬等物種數量,但對樹熊採取此手段尚屬首例。動保人士警告,此例一開,恐危及澳洲其他瀕危物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