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部電影本來沒有什麼期望,只是想看看戲裡應該已經五十歲的BJ現在怎樣了,也想知道是什麼元素令這部沒有煽、色、腥的電影能夠維持這麼長的影院檔期。想不到,自電影院出來後,電影內很多情節還縈繞心中,久久不散。

這是第四部BJ單身日記,可以說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將BJ從童話般的愛情泡泡中拖回現實。第三部BJ日記裡,BJ終於求仁得仁,嫁了理想丈夫達西(那個高貴律師);但在「我為仔狂」一開場,發現達西竟然在第三部與第四部之間死了!他的離世,不僅帶走了BJ的摯愛,更撕碎了她夢寐以求完美生活的想象。她要獨自面對兩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堆積如山的賬單,以及深夜裡無處安放的寂寞。這正是很多現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年輕20歲的肩膀多麼好偎傍!
影片中有兩段戲甚是感人。開場沒多久,BJ父親彌留,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仍擔心著沒有丈夫,又將失去父親的BJ。BJ 告訴父親,她總會活下去。爸爸說,我不是要你活下去,我要你 好好的“生活”下去。另一場戲是BJ與兒子學校老師爭論果蠅死亡後的存在意義,成為全片最富哲學深度的場景。BJ以家長身份出席兒子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時,見老師說 "果蠅死了就不再存在" 。一看兒子反應,知道兒子正傷痛的想著,父親死了,是不是就不再存在?因此她積極挑戰老師的科學論斷,不僅展現了一個母親對孩子心靈成長的關注,更觸及了科學與人文的不解辯題。教科學的老師只能解釋生命的物質終結,卻忽略了生命在他人記憶中的延續及影響。

單身媽媽不易做

當年的花花公子變了可以交託子女的終身好友
老師在課堂裡口硬,但後來帶學生作野外活動,在營火旁對BJ兒子說的那番話——"愛的人永遠活在心中",看似是對BJ挑戰的回應,實則是對生命意義最溫暖的解讀。這種超越科學的解答,不僅撫慰了失去父親的孩子,也為BJ提供了一種新視角:生命的意義超越肉體的存在,傳承於愛與記憶中。

無論多麼堅強,快樂的人一定有無話不說的朋友。
整部電影就由BJ父親離世前與女兒一席話,與BJ兒子經過心路歷程之後,在學校演唱過世父親哄他睡覺時唱的歌,連貫起來。這讓我想起林子祥的「追憶」 -- ”時日在我心留低許多足印,從前曾共我一起的仍然在心裡逗留;從前誰曾燃亮我的心, 始終一生在心內逗留“。

單親媽媽出席兒子課堂進行科學與人文討論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BJ單身日記:我為仔狂》以其獨特的幽默與洞察,和我們一起探索愛情和生命。當然,作為商業電影,導演不會輕易放棄證明有市場的橋段 – 五十歲並且是帶著兩個子女的單親媽媽,BJ仍然魅力不減。這次追求她的是擁有標準體型卻帶著嬰兒臉孔的小鮮肉(編劇也絕核,小鮮肉不是考古專家,而是研究垃圾的)。幸而,導演沒有過分賣弄BJ這次奇遇,只是讓她浪漫一下就算了。
開羅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