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學校圈子內唯一的藍人,在過去一年,我只能裝作一隻同學眼中不諳世事的港豬,得閒無事就對着牆壁吐吐苦水,一泄心頭之恨。今天,我才下定決心在博客中分享自己第一人稱的觀察。悲兮!誰叫我那些自詡爲「自由世界最後一道防線」的朋友,都患有名爲“雙重標準”的都市病呢!
這段時間,我苦苦思索,在人類發展指數名列第四的繁榮城市,爲什麼會有一羣年輕力壯的後生仔(對我來說好像是同輩),傾盡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請求外國制裁自己的家園,決要帶着他們最憎恨的祖國,走向「攬炒」的墳墓。我不禁思索,這一切值得配上他們的青春和前途嗎?如讓他們如願以償,這結果又是他們能承擔的嗎?
我一直深信在際遇不佳時,保持自我增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是我們跨過這段千年歷史的成功之道。如是,我今天在此分享一個心理學上的說法──富蘭克林效應,希望解釋部分年輕人在迷途上的心境,以拋磚引玉,還望終有一日見到我親愛的同濟回頭是岸,讓社會重上軌道。
富蘭克林效應多見於商業傳銷上,是一種讓別人幫助自己,誘導他人產生被認同和尊重的感覺,從而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手法。本質上,這就是在利用我們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的「爛好人」心態,進一步煽動我們在所付出的事物上投放感情和依賴,最終令我們在無謂的事情上泥足深陷。聽到這裏,是不是覺得類似的事情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無錯,好多人高價買入股票或衍生理財產品後,用上十年等待自己的愛股返家鄉的心態,正與此如出一轍。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從去年6月9日百萬人遊行開始,泛民以至港獨政客都擺出了乞求「真香港人」走出街頭拯救這個「陷於水深火熱」中的城市,這樣的一種態度。其實一開始,他們描述逃犯條例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時,真的是說得一板一眼。而當時,真正走出來反中的港獨分子也不多。時至今日,時勢的轉變有目共睹。社會運動方向的轉變,和留下來的一衆狂熱分子,相信與我所說,富蘭克林效應造成的泥足深陷有一定的雷同之處。
乍眼看去,今日後生一輩搞事的動機在於對自由的追求。實則,我認爲這只是一種富蘭克林效應式的自我感動。這現象反映的,更是香港教育在培養批判性思考上的一大失敗。我很心痛,在這樣一個多元的香港,在這樣一個中國大陸得以開闢一條資本壓榨以外道路的時代,這片土地的年輕一代不能延續香港吃兩家茶飯的傳統,忘記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重要。反而,他們投怀送抱般,奔向了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確,選擇固步自封。悲兮!悲兮!
引用李超人一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在中央制定國安法,希望扭轉局面的節點,何不反思自己過去一年非理性的所作所爲,就此止蝕離場,重新追逐真正屬於自己的將來呢?
浪客劍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