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過後,迎來「萬物生長,清潔明淨」的清明。不過,特朗普繼續留在驚蟄的陰暗之中,昨日宣布對外國製造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徵收全面關稅,除了中國之外,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國都受影響,環球汽車股價因而受挫。

AP圖片

AP圖片

冤冤關稅何時了?始作俑者,不只美國總統特朗普,拜登任內歐洲也是有意為之,它們目標一致是對付中國。

歐盟去年10月4日對華展開電動車反補貼關稅,BBC中文網一篇〈歐盟打了中國最疼愛的「孩子」〉,標題凶狠,不過內文洋溢一片哀歌。回顧「歐洲政策制定者非常希望避免重蹈十年前太陽能電池板的覆轍,當時歐盟只採取了有限的行動來遏制中國的進口,導致許多歐洲製造商倒閉。」終於2018年,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際,歐盟宣佈結束對中國進口太陽能板實施了5年的限制令。哪方成最大贏家?

內地農業經濟專家溫鐵軍指出,當時中央指示銀行與國企幫手頂著歐盟的制裁,不過,最佳解決方案是把出口受阻的太陽能板,帶回內地貧困地區,融資予農民購買國產太陽能板,幾年之後,不單只完成可觀的脫貧工程,中國新能源更從難關面前,躍升為強大競爭力產業。溫鐵軍表示,反觀歐洲沒有中國的制度調動市場有生力量,結果歐洲製造商關門大吉,太陽板也不可能惠及國民,創造多贏,因為資本主義是「以商言商」,結果一頭栽入絕路。

歐洲沒有長記性,以為電動汽車是中國至疼愛的「孩子」,之前約定美國一齊出手,一人打佢一鑊,仲唔死?「疫情之後,世界才突然發現,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水平已經令人咋舌,西方諸國擔心,在這個產業變革的彎道,被中國超越,是一件可能性極大的事件。」BBC這篇文發表於去年6月,時隔近一年,中國電動汽車已經錦上添花。

美國對中國的對策更是深謀遠慮,特朗普去年當選,BBC撰文評估美國對華政策如何改變︰「為了應對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預計中國將推出新措施提振疲軟的經濟。」特朗普承諾對外徵收高關稅為政綱贏得選舉,將要向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他的勝利現在可能會阻礙習近平將中國轉變為科技強國的計劃——並進一步加劇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自疫情爆發以來,房地產市場下滑、政府債務和失業率上升,以及消費低迷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特朗普想要「趁佢病攞佢命」,兼夾「趁火打劫」,這豈止要「打鑊」中國最疼愛的孩子咁輕手?

今個清明未至,中國經濟已經提早生氣勃勃,包括歐美蘋果、高通、西門子、寶馬、奔馳等多家企業高管來華參加主題會議,顯示加強中國投資的意願,再者,中國外貿強勁。1至2月進出口總值6.5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3.88萬億元,同比增長3.4%;還有的是內地消費回升,華為、小米、比亞迪等熱門國產品牌,生意好得很。

歐美已經無力讓我們難堪了,直白的說,2025年之後的世界,只有一句話︰「離中國愈遠死得愈快」!道理簡單易明。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