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正在漸次展開。
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考察調研,期間專門在合肥主持召開了「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回京後(8月24日),習近平又在中南海召開了「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會上發言。
據《新聞聯播》畫面顯示,座談會上,9位專家代表先後發言,就「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們分別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相信不少人對這9位專家都耳熟能詳。
在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這個講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兩個關鍵詞:科技創新、新發展格局。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首先提到了當下的大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
在提到科技創新時,習近平提到:
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
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在剛剛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曾要求,長三角「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還詳細闡述了「新發展格局」——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提到,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針對這一戰略抉擇,習近平還給劃了重點:
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他同時提到,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除了上述問題外,習近平還提到了其他不少內容,比如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再比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日前,國際能源署發布了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和《可再生能源報告》,認為全球能源市場正進入由中國引領的「電力時代」,中國正在帶動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崛起。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稱,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能源故事都是中國故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全球的能源轉型不應只有中國故事,更要有各國團結合作的世界故事。
「每消費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綠電」
據央視新聞,今年8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公布了「綠電成績單」:2023年,中國風光發電量超過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中國全社會每消費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綠電。
綠電即「綠色電力」,是指通過可再生能源産生的電力,如風能、太陽能等。綠電的「綠色」屬性明顯,但劣勢也突出——「靠天吃飯」,受天氣、季節等影響較大,電力穩定性差。如何穩定輸出?
方法一,使用「充電寶」。
內蒙古風力資源豐富,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居全國第一。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20萬千瓦風電基地,大功率風機矗立在遼闊的草原上,巨大的風機葉片,將草原的風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風機葉片直徑在195米左右,在額定功率下,每轉一圈,大概能發出9.3度電。風機發出的電能,通過高壓輸電綫路併入電網,傳送到千家萬戶。
因為風電「看天吃飯」,為保障電力電量平衡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風電場配套建設了40兆瓦的儲能系統。儲能裝備就好像是「充電寶」一樣,將不穩定的風電,化零為整進行存儲,有效地提高了風電利用率,而且為電力系統運行提供調峰調頻能力,提高了電力系統整體的穩定性。
方法二,「水光互補」。
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的塔拉灘,一度是沙塵肆虐、寸草不生,如今却是青草茵茵、羊群遍野,這裏的羊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光伏羊」。
這些變化要歸功於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的建立,這也是全球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
走進園區,目之所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吸收著陽光,生産清潔電能。
但光伏發電同樣「看天吃飯」,比如遇到陰雨天氣,雲層遮擋住太陽,光伏電站發電能力會迅速下降。
解决方案就是:龍羊峽水電站「水光互補」,當太陽光照强時,用光伏發電,水電停用或少發;當天氣變化或夜晚時,可以通過電網調度系統自動調節水電發電,减少天氣變化對光伏電站發電的影響,從而獲得穩定可靠的電源。
一條330kV架空綫路,將塔拉灘的「光能」和龍羊峽的「水能」串聯起來。通過「水光互補」,極大地提高了水電站送出綫路的經濟效益。
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94億千瓦時,對應到火力發電相當於一年節約標煤46.46萬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2.66萬噸。現在青海清潔能源進行跨區外銷,江蘇、北京等15個省區市都用上了塔拉灘生産的清潔電能。
在向外輸送「綠電」的同時,光伏板還為塔拉灘帶來了「綠化」效果。以前塔拉灘是大片的荒漠化土地,光伏電站建成以後,蒸發量、風速、沙塵都大大降低,光伏板下植被日漸恢復。
光伏板下建起了「光伏牧場」,養起了「光伏羊」。光伏板下的青草成了羊飼料,羊則成了園區裏的「除草工」,避免了雜草長得過高影響光伏板發電。同時,「光伏羊」也成為提高當地群眾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
提前6年兌現承諾
在中國還有很多類似的綠色工程。當下,一批清潔能源重大工程正在全力推進。
東南沿海,一個200萬千瓦的灘塗光伏示範工程正在加緊建設。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若羌100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建設全力推進。
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合計達到12.5億千瓦。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如今,這一目標已提前6年實現。
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為各領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中國轉型,助力全球
幾個月前,國際能源署(IEA)在其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中預計,當前和未來,全球電動汽車需求將「持續强勁增長」,而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有助於推動全球實現能源轉型。
報告預計,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700萬輛,其中中國的銷量就達到約900萬輛,這意味著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近六成在中國市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技術和競爭力目前在國際上都比較領先,電動汽車出口對於緩解氣候變暖和全球能源轉型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産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中國「新三樣」的産業在開放競爭中快速發展,形成了先進的綠色産能,為全球的能源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完整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超大規模市場,實現了新能源産業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
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目前,中國風電、光伏産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額分別超過334億美元和2453億美元。
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者、貢獻者。十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機全球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3.6%提高到18.5%,其中,中國的貢獻率為45.2%。
此外,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拓展綠色能源領域合作,一大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為所在國提供了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