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開鑼,大家很關心究竟是特朗普抑或拜登入主白宮。今屆選舉由於有超過9000萬選民郵寄選票或者提早親身到票站投票,由於郵寄選票送達會有延誤,大選日(11月3日)當日未必能決出勝選者。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不妨重溫一下美國極其複雜的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的方式,並非直接選舉,而是選舉人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美國選民投票選出支持的政黨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再由選舉人將票投給於該州獲勝的候選人。全美國如今有538個選舉人,每個州的選舉人數量大致反映該州的人口。加州人口最多,有55個選舉人,一些人口少的州份如阿拉斯加、特拉華、懷俄明等,只有3個選舉人。總統候選人要贏得過半數的選舉人票,即270票,才能當選。
通常而言,各州的選舉人票都會全部投給該州贏得選民票數較多的總統候選人,例如共和黨候選人在德州贏得50.1%的選票,德州的38張選舉人票就會投給共和黨候選人,不過,緬因州(4票)和內布拉斯加州(5票)這兩個州例外,她們會根據該州候選人得票率的比例去分配選舉人票。若選舉人沒有按選民意願將票投給得票數較高的候選人,稱為「失信選舉人」,須承擔法律上的責任。2016年選舉曾發生有7位選舉人沒投給該州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不過最後結果並未翻盤。
由於絕大多數州份是以勝者全取所有選舉人票,所以總統候選人會把焦點集中在那些所謂「搖擺州份」,即雙方支持率比較接近的州份。目前的形勢,拜登應該可以取得17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的多數支持,可以穩袋212張選舉人票,而特朗普穩奪20個州的選舉人票,但由於當中有很多都是細州,他穩贏的選舉人票只有125張。即是說,餘下的13個搖擺州的199張選舉人,仍未知到花落誰家,就是特朗普和拜登的主要戰場,特別是其中幾個中部的工業州份,包括威斯康辛州、賓夕凡尼亞州和密西根州,這些州份過去被視為三堵支持民主黨的「藍牆」(blue walls),合共有46張選舉人票,但在上屆選舉特朗普打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加上以新媒體戰術針對3個州大約6萬個可轉移選民,最終各以不足一個百分點的差距攻下3州,令到特朗普成功當選。這幾個重點搖擺州份,是今次兵家必爭之地。
美國這種極其複雜的選舉制度,有些時候會令到勝選者並不反映多數民意。由2000年起的5次總統選舉,有兩次出現得票較少的人勝選的情況:2000年喬治布殊當選總統,他只有47.9%選票,而對手戈爾有48.4%得票;而2016年,特朗普是以46.1%對希拉莉的48.2%得票勝選,差距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1776年立國至今的244年內,只有3個總統在沒有贏得全民多數支持票下當選總統,但在過去的16年,就已經有2次這樣以少數得票當選的情況,凸顯了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漏洞,讓並未得到多數民意支持的人,只要懂得鑽空子,就有機會登上總統寶座。讓人質疑美國的選舉制度,不能真正反映民意。為什麼這個號稱全球最民主的國家要採用間接選舉的選舉人團制度,而不用直接的選舉呢?
美國在1787年起草憲法的時候,當時由於美國幅員廣大,通訊困難,令到全國的公民投票選總統並不可能,便建立了選舉人制度,由每個州各自選擇選舉人去票選總統。但是,時隔233年,在資訊科技已極其發達的時代,直選總統根本毫無困難,美國卻依然保留過時的選舉人團制度,出現得票較少者當選的意外狀況。
其實不但是美國總統選舉方式,美國的兩院制也不純粹反映多數的意見。美國有參議院和眾議院,眾議院議席大約以每個州的人口比分配,共有435名議員,大體上反映了民意。但參議院由每個州派出兩名代表所組成,共計100名議員,從人口最多的加州到人口最少的阿拉斯加州,都是兩個議席。這就令到細州的民意的份量遠比大州為高。可以說,美國參議院制度接近香港的功能組別制度,目的是要保障少數意見,而不是反映大多數的看法。
這樣問題就來了,美國的總統選舉並非直選,美國參議院議員亦不按人口比例選出,美國的制度完全不符合香港反對派提出「真普選」標準,但美國卻一直支持反對派在香港推動的「真普選」,完全是雙重標準。
美國大選即將揭盅,看看會否又再出現意外,在拜登的支持率明顯高於特朗普的情況下,最終還是由特朗普以更多的選舉人票連任。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