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前香港正進行的鬥爭,有兩場,一場關乎國家安全,一場關乎市民生命,一場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場在反覆中反覆。
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說:「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香港的這頭等大事,讓市民灼心,讓中央掛懷。
二
23日淩晨4點,特區政府發出公告:明確佐敦為「受限區域」(即東至吳松街、南至南京街、西至炮台街、北至甘肅街,見附圖),區域內人士須留在處所並按政府安排接受強制檢測。
這是香港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簽出的第一張「禁足令」。
形勢無疑是急迫的。1月20日至20日期間,香港佐敦、油麻地累計出現162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牽涉約56棟大廈。
地少人稠的香港,在一波又一波的病毒侵襲下,疫情防控未見改觀,風險累積越來越大,一年來的所有努力都在「前功盡棄」的邊緣。而目前香港的失業率已經達至6%了。
疫情防控不力的負面影響,不止于市民的焦慮恐慌,不止于民生、經濟。人們開始質疑特區政府的治理能力,對特首林鄭月娥的批評指責,也洶洶而至。
在國安法公佈施行後香港經歷「陣痛」的時候,在行政主導體制實踐要矯枉過正、鞏固發展的重要關頭,疫情正成為一種巨大的壓力,擾動著香港發展的方向,使其陷入新的泥淖中,遭遇政治的、社會的重重危機。
能不能有效防控疫情,茲事體大。
嘗試過不少手段的特區政府,從第一張「禁足令」開始,或許已經明白事態的嚴重性,開始在屢戰屢敗中反思,從繁忙無序中清醒,以新的探索探求制勝危機的可能性。
三
特區政府防疫政策之變,不同尋常。
早前,當特區政府因疫情提出油麻地社區概念時,反對派KOL即在明報發表評論文章,以此攻擊特區政府照搬內地做法。而對於林鄭月娥本身,其更早前亦表明香港不同於內地,難以像內地一樣對社區疫情作封閉處理。
思維的慣性,路徑的依賴,社會輿論的掣肘,事事處處「思慮過盛、顧忌太多」,甚或對內地疫情防控經驗不屑、不解、不關心,讓特區政府一度多了躑躅、迷茫,一直少了果斷堅毅。
但這一次,他們邁出了「禁足令」這一步,邁過了自己的「心坎」。
12月24日至25日,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說,「
重大考驗面前,領導力是最關鍵的條件」。
1月11日,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說,「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一場危機,危中有機。特區政府何以證明自己有行政主導的能力,何以證明自己不負中央的期望,何以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救市民和香港于疫情之水火?唯有創新。
「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防疫一年了,無論特區政府是被動地走出這一步,還是主動地邁出這一步,此變都是必須且有益的。
更何況,此變還是經驗的、科學的,已被內地所實踐成功的,對扭轉香港的疫情防控形勢是可行、可望的。
四
變化並非空穴來風。
特區政府推出「禁足令」的前三天,1月20日,中央援建香港臨時醫院項目20日竣工移交。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萬平方米,含6個病房大樓、1個醫療中心及配套設施等,可提供136間病房、816張負壓隔離病床的臨時性可「永久性」使用的醫院,中央派出的隊伍4個月內給建成了。
在香港,這樣的速度就足以讓香港社會體會到三點:
1.中央支持是有力的;
2.內地經驗是可信的;
3.香港的不可能性在中央幫助下完全是可能的。
項目竣工移交儀式上,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的致辭更直接將「防疫真經」遞到特區政府手上。
這篇致辭大有深意。
1.「香港是對外聯繫廣泛的國際城市,始終面臨著外防疫情輸入的巨大壓力和風險」「」抗疫一年來,香港疫情仍然反覆多變」——明示香港疫情防控的形勢,表達中央擔憂。
2.「面對複雜嚴峻局面,香港各界要像應對一場戰爭一樣,開展全民動員,確定戰術戰法,增強必勝信念」——明確香港疫情防控的方向,表達中央要求。
3.「堅持全民參與,打一場疫情防控總體戰」「堅持科學防控,打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堅持以人為本,打一場疫情防控殲滅戰」——明晰香港疫情防控的方法,表達中央期望。
致辭用的是平和的語言,明顯又是苦心孤詣。
1.亦尊重亦鼓勵,希望特區政府狀態上有改進,真正進入防疫的「戰時狀態」;
2.亦引導亦指導,希望特區政府策略上有改變,真正提高防疫的「科學水準」;
3.亦說予特區政府亦說予香港社會,希望特區在整體上行動起來,真正形成共識、達成合力。
其中幾句話,更是以極其微妙的方式,給出了特區政府在防疫大考前應有的「路線圖」或曰「答案」:
「香港社會各界要圍繞‘清零’目標,落實防控措施,鞏固防控成果,配合特區政府強化核酸檢測,提升追蹤溯源能力,不斷積‘大廈清零’、‘社區清零’的小勝,直至取得全港‘清零’的大勝。」
這幾句話就是告訴特區政府:1.防疫的目標就是「清零」,要有明確這個目標的魄力;2.實現「清零」有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強化核酸檢測,提高追蹤溯源能力」:3.達至「清零」的目標路徑有三:大廈清零,社區清零,進而全港清零。
幾句話,既宏觀也微觀,有方向有方法,有提醒有提示,算是「手把手」地教香港怎麼做了。
一些朋友可能還記得靖海侯在《民怨正「沸騰」》一文中的話。特區政府在確立「清零」目標、開展全民檢測、實行社區管理等方面,有過迷思,曾經被動,一度裹足不前。
黃主任在致辭中的這幾句話,正是幫助特區政府澄清謬誤,幫助特區政府堅定決心,幫助特區政府制定實施並落實、落細計畫。
靖海侯曾經在大公報專欄撰文:《市民在打仗,官員在打工》。各方都有共識,疫情防控就是一場戰役,特區政府應該拿出戰鬥的姿態來了。
五
我們當然要肯定特區政府在防疫上的努力。
近期香港病例增多,跟國外疫情再爆有關,跟特區政府擴大檢測範圍有關。特區政府在努力與病毒賽跑,只不過目前還沒跑到病毒的前面。而自12月24日內地與香港就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專題交流,特區政府也已經開始體現防疫工作的加速度。
但努力要靠成果來檢驗,努力更當是有效的。根據國家衛健委和港澳辦負責同志幾次提出的對香港的建議,特區政府還可以做得更多:
1.現在香港確診的病例,多是在醫院發現的,能否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把工作前置,把握主動性?
2.香港的聯防聯控機制是否健全、順暢,分級分區防疫是否有策略安排、有具體計畫?
3.香港防疫工作的科技化含量夠不夠,有沒有將內地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借鑒過來,而不是簡單的堆資源和人手?
黃柳權主任在致辭中的最後一段說,「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將繼續加強與特區政府的溝通協調,完善兩地合作體制機制,並為特區防控疫情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話很明白了,特區政府需要中央支援什麼,中央都會考慮,特區政府需要內地支援什麼,內地都會考慮。
特區政府不應再有顧慮,也應當從全世界一年的防控成績上,看到標杆,認清方向,探尋到解決香港疫情問題的法門。
六
如本文開頭所言,疫情防控於香港,不只是一項具體的民生工作;于特區政府官員,不只是一項具體的治理動作。它涉及香港的全域和整體利益,涉及中央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評價。
它是要被動承擔的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場「社會實驗」,一個在治理香港上擺脫思維慣性、理念束縛、路徑依賴的大好機遇。
在黃柳權主任的致辭中,用了「總體戰」「狙擊戰」「殲滅戰」三個詞,沒有採用內地的「人民戰爭」一詞。靖海侯的理解是,這不是說香港的疫情防控就不是「人民戰爭」,而是提醒香港必須將動員市民、組織市民體現在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落實中。
因為這是特區政府曾經以為相比內地劣勢的,一度頑固堅持原有路線的思想根源。不打破這一點,不在疫情防控中完成這樣的「實驗」,今後香港若遭遇如疫情一樣更大的危機,香港不會有新機、不會開新局、不會實現新跨越。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獨特制度優勢,其獨特不能只理解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還在於可以整合兩地制度各自優勢的獨特。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不融匯不足以融合,不整合各自優勢不足以整合各方力量。在熵增的規律下,香港要保持活力和競爭力,必須盡最大可能借鑒吸收一切外部的積極因素,才能讓其獨特的制度有動能、可持續、得生長。
如此,任何科學的防疫措施都是可以落地的。如此,香港便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疫情防控這場「公開考」,特區政府可以做更多。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01
香港由亂到治,鑄就回歸以來最穩定發展環境。以歷史眼光長遠審視之,這將是香港二十幾年來取得的最大進步。
穩定的局面來之不易,穩定的局面需要珍惜,香港不能也不會再回頭。
確保香港的穩定,香港各方都有責任。國安家安,家安國安,一體兩面。
唯有社會每一方面都安定下來、團結起來,唯有持續不懈的共同奮鬥,才是香港戰勝眼前及未來一切風險挑戰的不二法門。
02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大學鬧出風波。局限於一所高校的事件,經媒體報導放大,引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這場風波的脈絡是清晰的:
——2023年9月27日,港大校委會全體委員收到匿名舉報郵件,指校長張翔在處理醫學院院長和副校長遴選、有關捐款、裝修校舍及更換校長座駕招標等事宜上有不當做法。其後,張翔反駁所謂“吹哨人”扭曲事實、造謠誹謗,相關事件在社會層面發酵。
——2023年10月9日,港大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主持召開特別會議,宣佈成立5人專責小組調查匿名舉報事項。此前,媒體透露張翔在校委會上表示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對管理大學的看法有別”,釋放出兩人關係緊張的訊號。
——2024年4月12日,港大校委會公佈專責小組調查結果。專責小組表示,根據可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立吹哨者電郵中對校長行為不當的指控”。同時,校委會決議指出,調查過程中發現管理有問題,需由“轄下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及其他委員會檢視報告結果,處理並防止相關問題再次發生”。張翔隨後回應,此前舉報“有不可告人之目的”,稱要追究“黑函”吹哨人。
——2024年5月28日,港大校委會審議並以大比例通過6名副校長人事安排意見,張翔表示“毫不知情”,感到震驚。其在6月5日向港大師生發電郵說,校委會任命“違反既定程式”,會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事件迅速外化。
——2024年6月4日,特首李家超(兼任港大校監)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上首次回應港大風波,表示對港大管治抱有很高期望,已採取行動深入瞭解事件,並責成教育局檢視有關情況。媒體有消息人士透露,特首早有介入協調。
——2024年6月10日,港大校委會發出公開信,這是港大校政風波以來王沛詩主席首次對外發聲。公開信指出,校長張翔帶著反對臨時委任的法律文書開會,說“毫不知情”與事實不符,校委會決議無關“私人恩怨”。公開信還指出,校長張翔多次缺席重要會議,許多重要崗位懸空,一些決策繞過校委會,令大學出現種種混亂等。校委會表示“絕對支持”特首李家超有關平息要求。同日,校長張翔發表十點聲明,逐一批駁校委會有關說法,斥之為“有組織和有預謀的惡意抹黑”。
——2024年6月11日,特區政府宣佈就港大近期內部運作問題成立調研小組。政府表示,經教育局向相關人士瞭解,發現不同人士提供的資訊不一致,需要厘清事實,研究處理方法,促進溝通合作,以協助港大提高管治效能。
校委會與校長“內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與校長張翔“不合”……在你來我往的出招及炒作下,在充滿情緒表達的激烈言辭中,在社會公眾不明所以加入討伐的輿論環境裡,港大風波開始從學校內部向社會層面持續延伸並不斷升級。避免事件無限誇大、問題性質泛化,定紛止爭成了當務之急。
03
各自舉證,眾說紛紜。
清醒看待港大風波,必須擺脫情緒干擾、主觀臆測,回到基本事實上來。
就校委會來說,幾個方面的情況是清楚的:
收到匿名舉報信,立項調查、還原真相,是應盡職責;發現管理可能存在問題,檢視機制、加強管理,也是分內之事。但令矛盾激化的5.28臨時委任,確可檢討實施手法。即便校委會是大學“最高管治團體”,可“行使大學的所有權力”,臨時委任懸空多年的職位於法有據、別無選擇,似也應讓校長充分知情,如此方能於情合理、于事周全,若此前溝通充分一些、諮詢多一些,是否更為妥當?
就校長來說,有些情況也是清楚的:
這幾年,張翔帶領下的香港大學,取得了歷史佳績,但也出現了諸多具爭議的管理問題,在不少決策事務上與校委會產生了罕見分歧,港大內部對張翔有關行政作為的不滿或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校長能適時反躬自省、完善管治,而不僅是將言辭指向“私人恩怨”,是否也不至於讓風波不斷升級?
從一連串的事實可以看出,不是港大內部分歧必然發展為管治危機,而是一系列衝動、固執、率性的做法及缺乏理性、冷靜、良好溝通的意願,致使港大風波多次喪失有平息機會。港大風波,正是不能擺正個人利益與大學利益關係、缺乏大局觀的惡果,港大管理層應該汲取教訓。
04
港大風波的本來性質——內部問題、個別事件,從特區政府介入的分寸和處理的方法上,也能看出來。
在風波的第一階段,去年10月匿名指控校長張翔事上,港大事件始終局限於港大層面,作為校監的特首李家超及特區政府教育局均未介入。
在風波的第二階段,特首李家超表示是從“新聞”中得知消息,因事件廣泛關注且可能進一步惡化,責成教育局深入瞭解情況。
支持院校自主,尊重學術自由,特區政府在港大風波上堅守定位、保持克制,直到港大自身可能無法儘快處理並響應社會呼聲,校監李家超才於近日協調溝通,幫助港大制止事件繼續發酵。
李家超的介入調停、特區政府的跟進支援,都是想著讓這一不必要的風波儘快平息,讓港大回歸管理秩序、不負公眾期望。可以說,這已是官方能拿出的最好的“積極作為”了。
但從港大風波發展軌跡看,從事件不斷惡化升級看,很難不給人這樣的觀感:一些人正在把校委會主席和校長置入“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棋局中,通過激烈論調、誇張言辭及煽動社會情緒,將一股戾氣引向整個香港教育界乃至整個香港。一些幕後推手推波助瀾將問題極化處理,利用這次風波刻意操弄,扮演了煽風點火、火上澆油的角色。這些人要的不僅僅是風波,而是風高浪急的港大、風高浪急的香港——果然如此,這將是港大風波最陰險的一面。
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也罷,校長張翔也罷,都是愛國愛港力量的一員。此次港大風波與他們的政治立場“毫不相干”,不是政治影響“大學自主”、干涉“學術自由”,更不是什麼內地人和港人之爭,不能讓把港大內部管理分歧歪曲為所謂“政治爭鬥”。校長和校委會都必須明白這一點、堅持這一點,時刻保持冷靜清醒,防範被別有用心者和偏頗輿論誤導,失了智,上了當,亂了分寸。
05
長文剖解港大風波,不是因為這事有多大,而是借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風波,可以啟示香港社會在擺脫“泛政治化”下的社會撕裂後,如何進一步維護穩定、增進團結、形成合力。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12月22日指出,“建設更加美好的香港,首先愛國愛港力量要實現大團結,大家要海納百川,拋開‘門戶之見’,善於團結協作,遇事多溝通、多交流、多諒解、多補台,容人、容言、容事。”
對整個香港來說,團結很重要,不團結是有深刻教訓的。
對港大來說,團結的表現應當是管治上有共識、管理上有合力、多元化下求同存異。有分歧則正視分歧,有矛盾則化解矛盾,內部問題內部解決才是正確之道。
特首李家超6月11日在行政會議前記者會上再次回應港大事件。他說,香港大學屬於香港,“不屬於校長個人,亦不屬於校委會任何一個人”。他指出,處理任何事情要把大學利益放在首位,“行政不當就要改善,重要崗位長期懸空要填補,程式上有不清楚的要寫清楚,大學財務要清晰問責”,大學行政和管治必須符合要求,不斷自我完善——他的話說得很明白了。在特首高度重視下,特區政府派出的調研小組展開工作,港大風波必將得到妥善解決。
6月5日,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世界大學排名2025”,香港多所高校排名創歷史佳績,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一代代人辛苦打拼博取的榮耀。這樣的成就,不是某一個人幹成的,但卻是一個人可以毀掉的。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建設八大國際中心的重要支柱,香港高校的管理者不能以一己之私犯下嚴重錯誤,攪擾香港教育和香港發展穩定向好的局面。
06
對於港大風波,著眼外部和將來,同樣可以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香港當下這種前所未有的確定性穩定局面,在一心遏制中國發展和長期操弄香港議題的西方外部勢力眼中,如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在香港為所欲為的日子沒有了,扶植代理人搞亂香港的空間失去了,他們開始轉換路線、調整策略,又從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瓦解香港傳統優勢和國際地位,在蓄意破壞香港核心競爭力上下起了功夫。
這段時間,他們瞄準香港最為重要的發展基石出擊,正從金融、法治、國際化等方面全方位開刀: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拋出“香港玩完論”,拿經濟議題做文章,用偏頗的判斷誤導公眾視聽,擾亂香港發展節奏;
——剛辭職的英籍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岑耀信法官讕言香港法治岌岌可危,法官走偏門、搞政治,完全背離法律工作者素養,為得就是抹黑香港司法獨立;
——為了破壞香港國際化發展的成功路線,美西方無視國際規則,一直威脅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處,英國更直接導演抓捕香港倫敦經貿處職員的鬧劇,用暗黑、骯髒伎倆擠壓香港海外發展空間。
一系列陰招紛至遝來、頻密而至,明顯是有計劃的安排,絕非偶然事件。
如若把港大風波往大了說,也可以讓人關聯對香港教育國際優勢的思考,讓人看到守護香港教育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對可能的外部作亂保持警惕。
如若有人持續操弄港大事件,千方百計阻擾協調解決,這樣的人或許就是西方外部勢力在港暗藏的代理人。對於這樣要塗汙香港形象、損害香港金字招牌的行徑,香港有決心、有辦法、有共識,不會讓他們再像以前一樣屢屢得手!
香港已進入新階段,也遭遇新挑戰。從特區政府到社會各界,大家都在努力,表現出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面對港大風波,不妨再多一些底線思維,清醒地面對這一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守住香港安全穩定發展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