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發現港人帶有罕見基因變異 或影響不良反應及藥效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發現港人帶有罕見基因變異 或影響不良反應及藥效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發現港人帶有罕見基因變異 或影響不良反應及藥效

2021年03月09日 13:20 最後更新:14:41

研究指,個人化藥物處方可減少不良反應和提升藥效的潛力。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透過現時首個以香港華人為對象的最大型研究,發現絕大部分人香港華人帶有最少一種與藥物有關的基因變異,而幾乎所有香港華人均帶有最少一種可能影響用藥效果的罕見基因變異。研究指,透過藥物基因學開發個人化藥物處方,可減少不良反應和提升藥效的潛力。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團隊透過兩組大數據,包括目前最大型的香港華人全外顯子數據,以及醫院管理局臨床數據分析與報告系統的匿名藥物處方紀錄,研究可影響用藥效果但少被記載的基因變異。

團隊利用目前全港最大的藥物基因資料庫,從108個與藥物有關的基因中鑒定出531個罕見且預測有害的基因變異,當中有96個未曾在任何的基因數據庫記載。93.6%香港華人均帶有最少一個這類的罕見基因變異。

團隊亦在香港華人基因數據中分析133已知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基因變異,而99.6%香港華人都帶有最少一個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基因變異。

港大醫學院團隊。港大圖片

港大醫學院團隊。港大圖片

團隊續指,這些基因變異能影響36種藥物在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根據醫管局的數據,2019年共有1,006,046名香港華人患者獲處方上述36種受基因變異影響的藥物,即每7名本地華人中,就有1人獲處方這些藥物。而最受基因變異影響的藥物包括降血脂藥辛伐他汀、抗血小板藥氯吡多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團隊續指,現行的藥物基因測試只會在處方高風險藥物,或出現不良藥物反應時,才會研究患者的基因影響,因此建議採取主動測試,在每次處方藥物前,根據病人的基因檔案分析,為臨床應用提供調節劑量或改變用藥的處方指引,有望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提升用藥療效。

香港大學 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和中風研究組首次在醫學院校園,舉辦外傭免費健康檢查活動,以提升外傭對中風的關注度和認識,從而積極預防並及早治療,過百名外傭到場參加。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及預防組主任劉巨基說,本港每年新增近2300宗年輕中風個案,患者18至55歲,並有持續上升趨勢,當中約1成是外傭,即大約220人。他指,外傭群組很重要,要照顧很多香港市民,如果她們明白飲食要「三低一高」,對整個社會一定有幫助。

劉巨基又說,未必每一名外傭都做過身體檢查或者出席健康講座,早上就有一名外傭接受篩查後,連續量度幾次血壓超標,雖然沒有病症,但已轉送瑪麗醫院急症室治療。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及預防組主任劉巨基。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及預防組主任劉巨基。

有參與的外傭表示,很擔心會中風,希望作出預防,會更關注日常飲食,以及每日做運動,亦會與菲律賓的家人分享健康資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