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麒麟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吉祥仁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客家人視麒麟爲吉祥物,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呐爲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式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繫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
廣東是麒麟舞流傳較廣的地區,全省各地麒麟舞在歷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爲代表的東江麒麟舞、以東莞樟木頭爲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廣州番禺爲代表的黃閣麒麟舞等。由於香港的居民主要來自廣東,因此香港的麒麟舞既同廣東的同源,種類亦多。有關資料記載,麒麟像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它身披鱗甲,舞起來威武生動,很有特色。産生於明代的民間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狼額於一身,身披五彩鱗甲。
麒麟的傳統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後,用紙糊好,再用畫筆繪出鮮艶的鱗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損。後來民間藝人改進了工藝,竹木做出骨架後,用彩色絲綢和鐳射紙做出一片片鱗甲,把它縫製在麒麟的絲綢外套上,頭部、牙齒等部位用油彩繪製,這樣做出的麒麟色彩鮮艶、形象逼真且結實耐用。麒麟爲手工製造,製成後要擇黃道吉日,在山中開光點睛,使其有靈氣。麒麟頭樣式不一,分爲白鴿獅、鬥牛獅、扁鼻獅、大頭獅幾種,其中“白鴿獅”頭最重。麒麟頭(白鴿獅)直徑五十厘米,高三十八厘米,重二點五至六公斤。白鴿獅頭用糯米漿糊製,其他幾種麒麟頭用老黃竹編製。麒麟(白鴿獅)的身被至少長三點二米、寬二米。麒麟頭(白鴿獅)上畫有一龍二鳳一八卦的圖案和各種吉祥飾物,頭和身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爲“龍風呈祥,驅邪佑吉,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之意。
現時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已於2014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然而實際上香港客家麒麟的傳承分布非常廣,例如新界多個地區的客家村落都有舞客家麒麟的習俗,例如沙頭角上禾坑、元朗大旗嶺村、元朗橫台山、沙田排頭村、上水古洞等,只是在傳承上越來越少人學習,有面臨消失的趨勢。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