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通訊,共同打造了一個「打卡」文化,將生活大細鎖事、遊玩經歷、美饌佳餚、喜怒哀樂,或以圖或以文,在社交媒體上與友好或陌路人分享。看官一定見過(又或做過)在餐廳享用宴食時,總有一些朋友要來一套「相機先食」的禮儀,動筷前拿出相機,先拍一張照片,後大快朶頤。後來移動通訊發展成熟,有些朋友更加會第一時間會在社交媒體打卡、上載美食照,才開動吃飯。
從好處看,這種打卡文化,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以往朋友聚會,頭十五分鐘總免不了來一轉「近況如何」的標準對答。遇上甚麼周年同學聚會,更可能整頓飯也是一個小小的自我口述傳記。到散席後,可能見過誰、誰幹過啥也記不起。打卡文化把這種模式打破了。社交媒體可以將朋友的近況,毫無修飾的送到眼前,每天只要(有自律地)花少許時間瀏瀏,便可以有種「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本事。因為互聯網的關係,這更加不受地域限制,遠在地球另一角落的朋友資料,也照樣得到,可謂無遠弗屆。
筆者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通訊普及前的世代成長。小學畢業時跟同學交換紀念冊,各奔前程前互相寫下祝福語,再加地址、電話,以便聯繫。日子久了,搬家的搬家、移民的移民,紀念冊內的地址、電話,均變成歷史的一部份。十數年前靠一位舊同學,鍥而不捨地在社交媒體發掘,竟然將散居各地的同學找到了差不多三分一,也算是一種成就。
上周監管機構調研最廣為人用的社交媒體,發現當中有些存在私隱隱患,可能會洩漏用戶的個人資料、行踪等資訊。這觸動筆者想起早陣子朋友圈中,因「私隱考量」掀起了一場罷用某社交媒體旗下通訊軟件的小風波。筆者無意判斷誰是誰非,但平情而論,使用互聯網與移動通訊,本來就需要十分注意「方便」與「私隱」間的平衡。打卡把自己的位置公告天下、又或與網絡友好開心分享之餘,我們更加應該學懂保護自己。
最大的私隱漏洞,可能其實是我們自己。
家國。俊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