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分裂的亞太區

博客文章

分裂的亞太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分裂的亞太區

2022年08月09日 18:45 最後更新:19:27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之後,中國大陸大力反制,在台海展開連串軍演,同時對美國展開8項制裁行動,包括取消與美國軍方高層的對話。

美國事前似乎完全沒有估計中方有這樣強烈的反應,初時的回應有些混亂,美國官方比較低調,主要是發動盟友去作出反攻。不過,如果看亞太區的情況,顯示美國與盟友的關係並不牢固。當中有3個國家的反應比較典型:

一、日本。日本算是強硬派。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接待了佩洛西,日本聲稱大陸軍演的導彈,跌落日本的專屬經濟區。日本又與G7國家一齊發聲明譴責中國,成為最突出的譴責中國的亞洲國家。

中國強硬還擊日本,首先取消了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林芳正在柬埔寨的雙邊會談,日本外相林芳正8月5日在東協相關會議上發言時,中國和俄國外長同時離席抗議。充分顯示中國對日本的不滿。

日本岸田政府上場之後,對中國的態度不冷不熱,未來中日關係恐怕將會惡化。

二、南韓。南韓的態度和日本剛好相反,冷待佩洛西。佩洛西的專機飛抵韓國的時候,南韓政府沒有派出官員迎接。據說佩洛西對此非常不滿,她抵達酒店的時候,沒有經過記者等候的正門,走其他路進入酒店,沒有回應記者的問題。

而南韓總統尹錫悅雖然人在首爾,卻聲稱正在休假,拒絕與佩洛西會面,也沒有派總統府的人與佩洛西見面。後來懷疑是在美方連番施壓之下,尹錫悅才肯和佩洛西通電話。這個場面非常搞笑,尹錫悅和佩洛西同在首爾,但偏偏就是不見面。尹錫悅甘冒頂撞美國的大不韙,也不想得罪中國,估計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他的民望已相當低下,支持度跌到28%,恐怕承受不起另一波中韓交惡的衝擊。

由於尹錫悅冷待佩洛西的態度相當明顯,中國和韓國的友善關係馬上升溫,外長王毅邀請了韓國外長朴振到青島訪問。

2017年,韓國因為安裝了美國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和中國交惡,內地掀起抵制韓國娛樂之風。這次中韓關係改善,不知道中國會否開放韓娛重登大陸市場。

三、澳洲。澳洲態度比較閃縮。澳洲新政府上台之後,改變上屆莫理森政府的反華態度,但旋即又遇到台海風波。澳洲外長黃英賢初期跟從美國的政策,在8月5日澳洲與美國、日本發表聯合聲明,就解放軍軍演表達關切,並對中方導彈落入所謂日本專屬經濟區予以譴責。

中國駐澳洲大使館8月6日大力反駁,表示強烈抗議、嚴厲譴責。指出佩洛西竄訪台灣,美國是加害者,而中國在受害者,而澳洲偏幫加害者,針對受害者。希望澳洲尊重事實,維護正義。

在中國駐澳洲大使的強烈炮轟之後,黃英賢態度顯得閃縮,她在8月8日會見記者的時候,拒絕就澳中關係發表評論,只表示:「目前最關鍵的是,兩岸緊張局勢要降溫、要恢復冷靜。」

澳洲就像一個騎場派,希望不得罪中美兩國方。在中美對抗之下,整個亞洲變得相當分裂,各國被逼要選邊站隊。

總的來說,美國的隊型認真麻麻,其「五眼聯盟」已少了新西蘭,因為新西蘭已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另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印度不參與發聲明譴責中國。美國暫時最鐵的盟友只有日本。

美國在亞太區搞起一個又一個框架,弄出一個又一個的組織,當遇到重大事件,看起來都是天殘地缺,徒勞無功。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貿易結束  戰爭開始  

 

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瘋狂。特朗普的瘋狂加關稅行動,終於來了。特朗普自稱這為「解放日」,恐怕這是美國「衰退日」之始。

特朗普大加關稅,比市場原先想像的更激進。美國宣布對歐盟成員國在內的180個國家和地區,全面徵收所謂「對等關稅」,特朗普是胡亂弄出一個其他國家向美國徵稅的「關稅+非關稅壁壘稅率」數字,然後所謂減半徵收,得出瘋狂的加稅數字:對中國再加稅34%(特朗普這一任內已對中國加徵20%關稅,新加稅是疊加徵稅),對歐盟加稅20%,對日本加稅24%不等。特朗普聲言,會全面設定至少加10%的加稅基準。

特朗普瘋狂加稅舉世嘩然,加關稅的直接效果是美國聯邦稅收的確會大幅增加。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美國商品入口總額3.3萬億美元,同年貿易赤字1.21萬億美元。假設加稅之後,美國消費者仍然消費入口貨,生產者仍然要入口零件去生產,美國進口並沒有巨額暴跌的話,以估計平均加稅率20%計,特朗普加稅會令聯邦稅收增加6600億美元。

特朗普曾經說過,加關稅會帶來上萬億美元的收入,用於減稅或者補貼兒童教育,重現19世紀關稅支撐國庫的模式。而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就說,單是汽車加關稅,每年就可以為美國帶來1000億美元的收入,其餘商品再貢獻6000億美元,估計加關稅可以令聯邦收入每年增加7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和上述6600億美元的估計貼近。

問題是,加關稅會產生什麼效果,誰支付這些關稅呢?

要分析這個問題,就要從特朗普的思維入手。特朗普經常掛在口邊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理想是恢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崛起的黃金時代。當時英國還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緊跟其後,正由一個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全面轉型階段。那個年代,美國增加關稅的確扮演了推動工業的角色。美國經歷一段高關稅的搖擺期後,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急需籌措戰時經費,國會不斷提高美國關稅,推出《莫里爾關稅法》,令關稅加到49%。到1890年推出《麥金萊關稅法》,該法案大幅提高了工業產品的關稅,尤其是羊毛、毛紡織品和棉紡織品,加大了對相應工業的保護力度。美國全面向工業化過渡,造就了經濟的黃金時代。1914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過,到了1929年,美國故技重施,推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2萬多種進口商品平均加徵40%關稅,試圖保護當時已經開始陷入大蕭條的美國國內經濟,結果觸發全球貿易戰,令經濟衰退加劇,最終導致全球貿易萎縮,到1933年,全球貿易減少66%。美國當年是成也關稅、敗也關稅。

從美國早年加關稅成功的經驗來看,主要因為美國當時是一個新興國家,有廣闊的廉價土地,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有大量新移民勞動力湧入,19世紀末接納了2500萬個新移民,還未計算之前一直輸入的大量廉價黑奴。在這些比歐洲優秀的生產條件之下,加關稅好像按下開關鍵,將歐洲的產業移植到美國,因為美國的生產條件其實比歐洲好。另外,當時全球化的程度很低,國際貿易只佔美國GDP的大約7%,加關稅對國內物價影響輕微。

不過,如今已今非昔比。全球高度融合,美國所有的生產成本都極其昂貴。根據美國勞工局的數字,2023年美國製造業平均工資含福利計是35美元,遠高於中國的每小時6美元工資,以及越南的2美元工資,再加上工會勢力盛行,令工資只升不跌。這種差距令到美國根本不可能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紡織業等。即使在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汽車、機械等,由於美國已經廢棄這些產業多年,大量缺乏技術工人,而且美國的人口已相當老化,2023年美國製造業已經有50萬個崗位空缺,同時特朗普也反對輸入勞工,想趕走過百萬非法移民,即使製造業想在美國重啟,勞動力何來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特朗普想像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打開了徵收關稅的按鍵,美國不能如100年前那樣重建製造業,但聯邦政府的確可能多收7000億美元的關稅,但由於美國對各國廣泛徵稅,即使對中國的徵稅率特高,對其他製造業密集國家的稅率也便宜不了多少,美國入口商面對1.無低稅進口替代途徑,2.本土製造業亦接不上來,所以最大的可能是美國的入口商和消費者要「硬食」這7000億加稅。據耶魯大學的預測,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實施之後,其他國家很大機會報復,美國個人消費的價格升幅將會擴大至2.1個百分點,實質GDP增長率會下降1個百分點。

特朗普這樣濫徵關稅,如果沒有阻止貿易的效果,美國人貴貨照買,只是美國自己捱通脹,這還好一點。如果真的有阻止貿易的後果,美國大幅減少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脫鈎斷鏈,後果嚴重。

股神巴菲特早前接受CBS訪問時表示,懲罰性關稅可能會引發通脹,並損害消費者利益。他坦言自己對關稅有很多經驗,「某程度上,關稅是一種戰爭的行為」。

巴菲特說得對,貿易結束,就是戰爭開始,無論冷戰甚至熱戰,大家都可以放開手打,沒有顧忌了。不知天天大呼「美國贏了」的特朗普,有沒有想清楚後果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