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0+3」新安排 市民讚政府反應迅速

博客文章

「0+3」新安排 市民讚政府反應迅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0+3」新安排 市民讚政府反應迅速

2022年09月23日 23:24 最後更新:23:32

政府周五公布放寬入境檢疫措施,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應對疫情指導及協調組」記者會表示,隨著疫情漸趨平穩,公布4個入境檢疫新安排,並自下星期一(9月26日)生效,包括:

1, 從海外或台灣由機場來港人士檢疫安排由現時「3+4」改為「0+3」。

2, 取消旅客登機前需提交需提交48小時核酸檢測,改由24小時內的快速檢測取代替代。

3, 未完成疫苗接種的香港民居可以登機回港,但回到香港後要按現行程序才可以獲得「疫苗通行證」。

4, 來港易及回港易將不設限額,並適用於內地所有地方及澳門來港人士。

李家超在記者會上具體講解「0+3」的安排:在「0+3」的安排下,檢疫酒店會取消,抵港人士可以回家或前往自選的住宿酒店進行三日醫學監測,期間可以外出,但有核酸檢測的要求。

抵港人士在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後不需要等候結果,可以立即回家或前往自選的住宿酒店等待核酸檢測結果,即test-and-go(「檢測放行」),不再需要test-and-hold (「檢測待行」)。離開機場後可以自選交通工具,包括公共交通工具,直接回家或前往住宿酒店。

在家或住宿酒店取得陰性核酸檢測後,會被派發黃碼3天,即0日至2日會有黃碼,期間可外出,但該三日受現時的黃碼限制,不能進入有主動核查的表列處所,即不能入食肆及酒吧等。第3天如獲早一日的核酸檢測陰性,會被派發藍碼,解除黃碼限制,可入表列處所如食肆、酒吧。

李家超強調,政府有5大基礎策略,包括抗疫不躺平,確保醫療系統負荷;減死亡減重症;保護一老一幼;以科學精準方法;容許最多日常活動、以及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他說,政府放寬檢疫限制安排不希望「走回頭路」,亦要有序進行,確保不帶來混亂,又指市民應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提高疫苗接種率,對控制疫情的前景應該持正面態度。

「0+3」的新安排可說是超乎社會預期,社會各界均表示歡迎,有市民在李家超的fb留言,指出特首對各界訴求快速回應,處事手法非常迅速,支持政府根據科學數據辦事。

商界表示將重拾營商信心,因有助香港與全球重建聯繫。

政黨方面民建聯認為相信有關調整有利於本港與國際逐步恢復正常往來,有助於經濟及社會復常,有關決定亦已平衡疫情對社區的風險。期望政府循序漸進調整防疫政策,最終達致「0+0」的目標。

工聯會歡迎政府推出4項防疫新措施,為香港社會復常走出重要一步,相信有助平衡防疫及社會經濟運作需要,不僅能為日後香港舉辦國際盛事開啟大門,也有助恢復與世界接軌,也能刺激本港經濟盡快復甦。工聯會指出,香港與內地通關是「民心所向」,期望特區政府能進一步積極與內地磋商,增加往內地通關名額,落實逆隔離措施安排,並創造條件爭取全面通關,盡早回復兩地之間正常交流,以確切的行動回應香港市民的真正需要。

經民聯認為,放寬檢疫將加快香港與國際通關,吸引更多商務和旅遊人士來港,為香港經濟復甦踏出重要一步。聯盟又促請政府盡快公布復常路線圖,加強企業投資信心,吸引人才來港發展,以鞏固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領域的重要地位。與內地恢復通關方面,經民聯期望特區政府盡快爭取增加「健康驛站」及入境名額,推動「點對點」免檢疫通關等,促進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能。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