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剛開幕,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QatarEnergy)簽署前所未見「最長期」能源大單,分析認為,在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短缺走向長期化的背景下,今次合作意義深遠。
中卡簽訂史上最長期天然氣協議。
11月21日,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氣(LNG)長期購銷協議,相信是業內同類協議最長年期。協議總值約610億美元(約4760億港元),按照協議,卡塔爾能源公司將每年向中國石化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
卡塔爾能源公司每年將向中國石化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
據悉,該協議是雙方就卡塔爾北方氣田擴能項目開展一體化合作的重要部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北方氣田擴能項目預計於2026年投產。此次協議是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的第二個液化天然氣長期購銷協議,也是卡塔爾北方氣田擴能項目的首個液化天然氣長期購銷協議。
卡塔爾能源事務國務大臣、卡塔爾能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阿比表示,很高興雙方能夠達成此協議,這將進一步鞏固中國與卡塔爾之間良好的雙邊關係,並將有助於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他形容,這筆交易「寫下液化天然氣產業史上最長久的供應合約」。
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表示,中卡兩國在能源領域有著天然的互補性。
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在北京透過視訊參與簽約儀式。他表示,這份合約具有「里程碑」意義,卡塔爾是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中卡兩國在能源領域有著天然的互補性,為雙方不斷深化合作創造了良好環境。
卡塔爾是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
分析認為,從全球液化天然氣訂單爭奪戰的角度來看,此次中卡雙方的簽約意義非凡。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一份報告,2026年之前可以按穩定價格供應的長期液化天然氣合同,目前都已經售罄。受2015至2016年資源價格長期低迷的影響,全球對液化天然氣相關設備的投資水平很低,加上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需求增加,全球可能出現液化天然氣短缺。
自從俄烏戰事開打後,全球多國對獲取液化天然氣的競爭變得激烈,歐洲尤其需要大量液化天然氣,來取代過去佔歐洲大陸進口近四成的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歐洲國家亦尋求卡塔爾供氣。
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資源機構(JOGMEC)的白川裕警告,「世界液化天然氣短缺程度將進一步加深,短缺的時間有可能也從當初預期的2025年延長至2030年前後。」還有貿易公司認為,明年以後,如果中國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需求增加,歐洲和亞洲的採購競爭將激化,價格有可能進一步上漲。換言之,液化天然氣供應短缺將走向「長期化」。
中國同卡塔爾近年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今次兩國在能源方面再建立長期合作,擴大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加天然氣進口渠道,彌補了長期以來依靠三條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的局限性,提升能源供應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強化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能源安全。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近日發佈一篇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顯示,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推測在火星歷史早期,火星北半球可能短暫存在過海洋。
據《南華早報》早前報道,中國太空技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天問一號」任務發回的數據,發現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存在與古代海洋近岸帶相符的地形特徵,例如凹錐、多邊形溝槽和沉積通道。
《科學報告》論文透過分析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火星表面發現的一些岩石沉積物可能來自於35億年前的古代海洋。
研究人員也測定了研究區域岩石沉積物的年代和物質組成。他們根據這些數據推測,烏托邦平原可能在大約36.8億年前發生過洪水,形成了淺海和深海環境,但這片海洋在「地質學上很短的時間內」凍結,形成了一條海岸線,並在約34.2億年前消失。
報道引述了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表示,研究區域可分為南部水或冰含量較少的淺海單元,以及北部水或冰含量較多的深海單元,他對英國《新科學家》雜誌表示,即使在淺水區,水深也可能達到600米,但沒有足夠的數據來估計古代海洋的最大深度。
理大研究助理教授 Sergey Krasilnikov認為,水中含有大量淤泥,從而形成了沉積物的分層結構。他推測,火星在歷史早期可能擁有一個「更厚、更溫暖」的大氣層。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的照片。(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
但論文強調,「祝融號」的觀測資料仍無法作為火星古代海洋存在的直接證據,但發現烏托邦平原南部可能存在大量水體,將增進人們對火星氣候演化的認識。
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行星地質學專家Mathieu Lapotre稱,早期火星是否存在過海洋依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對探索火星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這項新研究為未來火星探測提供了方向,人們可以透過火星任務進行檢驗。
先前已有許多證據支持曾有水在火星表面流動的假設,例如美國「毅力號」火星車的著陸地點傑澤羅隕石坑被認為可能存在過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傑澤羅隕石坑有明顯的三角洲和河流痕跡,可能在35億年前形成一個湖泊。
今年8月,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
有學者分析了NASA「洞察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計算出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AP圖片
根據「洞察號」收集的火星地震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火星地震波穿過岩石的速度,與充滿液態水的破碎火成岩的匹配度最高。分析顯示,這個「水庫」位於火星地殼中部岩石的微小裂縫和孔隙中,距離火星表面約10至20公里。
美國「Space.com」網站指出,科學家對火星古代海洋有很多猜測,但只有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才有可能探明火星環境演化的真相,因為科學家可以在地球上用更多儀器進行詳細分析。
今年9月,中國國家太空總署宣布,「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的實施時間將由2030年前後提早至2028年前後。「天問三號」任務計畫使用兩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天問三號」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和登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