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知的親情渴望又害怕
內地一名95後女子意外在雙親遺物中發現了自己的「領養證」,才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世。如今孤單一人的她內心十分糾結,是否要去尋找從未謀面的親生父母。近日她找到旅居南京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下自己的故事,成為系列影片第一集的主人公,為大家道出自己的身世之謎,亦希望尋得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觀看影片
竹內亮導演(人稱亮叔)曾經拍攝熱門紀錄片《我住在這里的理由》長達7年,今年團隊嘗試做一些創新,推出募集素人投稿的新作《可以拍拍我嗎》,為有故事的素人網友免費拍紀錄片。攝製組在社交平台上向網民募集新企劃的故事素材,首期主人公是一位尋親的95後女生小悅,影片中,她的堅強與樂觀,以及對親情的渴望與敏感,深深打動了網友。
影片截图
養父母去世後始知真實身世
來自青島的小悅身世十分特殊,她直到養父母雙雙離世後才得知自己其實是領養來的。她找到亮叔,就是想要記錄下自己探尋身世之謎的過程。如今十分迷茫的她表示,其實也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沒有出來,曾想過去派出所尋找親身父母,卻很難有勇氣踏出這一步。而她主動找攝製團隊拍攝也是給自己勇氣的方式。
十幾年來,養父母一直對她隱瞞真相,雙親還在世時,她也曾有過懷疑,因為她出生時,爸爸已經接近50歲。而她的生日也一直是個謎,身份證上有生日,但父母給的日期卻不一樣,令她心存懷疑,卻無法了解到真正的信息。
影片截图
在小悅即將升讀高中時,養父母因病相繼離世,她從父母的遺物中找到自己的領養證,並從親戚口中了解事情真相,證實自己是被領養的。高一那年她開始了獨自一人的生活。過年時就通過小紅書上約一群陌生人度過,想養父母的時候,就會去店里吃一碗餛飩,因為爸爸生前常做,就這樣獨自一人生活了多年。
如今,小悅已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的一名研究生,從大一開始就申請了學生貸款,也靠打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她自己也拍紀錄片,原因是考慮到比較便宜。養父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微信,小悅自導的作品《我還想你》中,為了拍與爸爸對話的畫面,建了一個他的微信,賬號至今還一直保留著。
影片截图
沒做好面對親生父母的準備 但希望找到自己的「家」
如今沒有了「家」的小悅曾想過尋找親生父母,以了解自己的生辰八字。但她卻表示其實並不想認識他們,內心仍有對未知親情的一份懷疑。她在節目中透露心聲「不管我是被丟的,還是被拐的,我都不可能再和親身父母建立任何感情了。我對他們沒什麽幻想,我覺得他們應該也不會歡迎我吧。」
節目中,小悅已前往派出所準備尋親,卻發現自己還沒做好面對這一切的心理準備,最終放棄。內心失落又無助的她於是去了海邊散心,而養父母的骨灰正是撒在了那片海里。
影片截图
拍攝了小悅的故事後,竹內亮導演也表示「做了紀錄片導演20年,從未聽過這樣的經歷,很特殊,也不知如何做出反應,只希望她最終能找到自己的『家』。」
小悅的故事令網友也唏噓不已,不過大家觀點不一。有網友指出有領養證說明養父母走了正規的領養程序。也有人表示「言語上的寬慰可能有點無力,或許她也不需要。人生總是需要自己去經歷和承擔,希望她以後運氣好點。」、「只要有笑聲,未來一定不會差。我想說,加油,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也有做尋親志願者十多年的網友給出中肯建議,指小悅的內心還是渴望親情的,但又擔心尋親的不確定結果。接觸過一些尋親者,還是希望她能對親生父母多些理解。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