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碑上鎸刻逝者故事 河南90後女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延續家屬思念

美善人生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碑上鎸刻逝者故事 河南90後女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延續家屬思念

      2025年04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11日 17:15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

      山東媽媽為完成女兒將「挪威森林搬回家」的遺願,15年來種樹2萬畝將荒山變綠。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女兒對媽媽提出「將挪威森林搬回家」的願望

      綜合內媒報導,山東濟寧一名復旦抗癌女博士於娟2007年在挪威留學時,曾與媽媽舒平一起前往奧斯陸湖邊散步,2人被湖邊幽靜的森林深深吸引。當時,她對媽媽提出「將挪威森林搬回家」的願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女兒因乳腺癌病逝

      2011年,于娟因乳腺癌逝世,而她生前曾在《抗癌日記》中寫道,「如果我去了,把骨灰帶回山東,在那片我曾經試圖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裡隨便找個地方埋了,至少那裡有蟲鳴鳥叫、清溪綠樹……」。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媽媽15年種樹2萬畝完成女兒遺願

      為了完成女兒的遺願,舒平在女兒逝世後,帶著女兒治病剩下的錢回到家鄉,並賣掉城區的房屋住進山裡,自此開始了漫長的種樹生涯。15年後,她種樹2萬畝約上千萬棵樹,成功將一片荒山變綠,實現了女兒將「挪威森林搬回家」的願望。如今,舒平常備的背包中仍裝著于娟的遺作《此生未完成》。她在書上的扉頁上寫著:「媽媽把你的『未完成』變成了千萬個『正在生長』」。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