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研究:逾3成學生曾狂打機達5小時以上 近5成有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

社會事

研究:逾3成學生曾狂打機達5小時以上 近5成有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
社會事

社會事

研究:逾3成學生曾狂打機達5小時以上 近5成有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

2023年07月10日 16:13 最後更新:16:45

為了探討青少年的上網習慣及更針對性預防青少年沉迷上網行為,港專應用社會科學系謝家和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楊雪教授及劉德輝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盧健銘博士及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在2022年6月至12月期間,透過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的會員網絡,發放調查邀請信給全港公營及資助中小學,當中有6間小學和4間中學參與研究,合共訪問了2,770名中小學生。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超過三成學生曾「狂打機」長達5小時或以上

研究數據指出,有31.8%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連續進行網絡遊戲達5小時或以上,個別嚴重個案更連續高達60小時;亦有42%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連續觀看視頻達5小時或以上,最嚴重者更連續高達90小時。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受訪學生中有350名(12.6%)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中學組群(12.4%)和小學組群(12.9%)的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比例相若。

發布會提供圖片

發布會提供圖片

青少年的情緒狀態及睡眠質素欠佳

根據受訪學生的作息及精神健康自我評估,數據反映整體學生的情緒狀態平均偏差,有49.1%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症狀;53.3%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焦慮症狀;62.8%學生承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壓力水平。縱觀三方面的情緒狀況,學生的情緒問題不論在抑鬱、焦慮和壓力水平已達高比例。

研究團隊認為有關當局和持份者必須嚴陣以待,以三個「及早」的方針「及早預防、及早辨識、及早介入」,建立校本精神健康安全網。同時,研究也發現有65.5%學生的睡眠品質較低,也有38%學生的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低於世界睡眠醫學協會建議的9小時;27%學生自覺睡眠不足;更有13.3%學生曾經服用安眠藥物協助睡眠。整體受訪學生的睡眠質素欠佳。

謝家和博士 (中) (發布會提供圖片)

謝家和博士 (中) (發布會提供圖片)

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謝家和博士指出:「疫情期間實體課堂轉為網上學習,導致學生上網時間增多,令他們容易形成對網絡遊戲的依賴。網絡遊戲中引人入勝的內容、社交互動和獎勵系統特別容易讓人著迷,尤其對於察覺力和自制力弱的中小學生來說,實在難以抗拒。長時間沉溺於網絡遊戲可能導致學業、家庭和社交關係等各方面構成負面影響,嚴重者更會出現過度依賴和成癮的問題。可見,青少年網癮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現象。」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鯊魚向來被認為是沉默的致命獵手,以至於當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尼德爾(Carolin Nieder)在研究這種海洋掠食者的聽覺敏銳度時,完全沒預料到牠們竟會主動發出聲響。

科學家首度錄到鯊魚「咔嗒」發聲

據UNILAD的報導,當尼德爾錄製體長可達1米的「星鯊」(Mustelus mustelus)的聲音時,記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聲響。這種較溫和的鯊魚長著扁平牙齒,主要以海底螃蟹等生物為食,不會攻擊游泳的人類。

尼德爾向《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透露:「起初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因為鯊魚理論上不該發出任何聲音。我記得回家後,我反覆思索著這些聲響有多麼的詭異。」

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  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

錄音顯示,這種奇特的咔嗒聲完全顛覆人們對鯊魚的認知。為驗證假設,尼德爾將10條幼年星鯊分批放入裝有錄音設備的水槽,結果發現更奇特的現象:在科學家觸碰鯊魚後的10秒內,咔嗒聲頻率顯著高於10秒後,推測這是鯊魚受驚時的反應。

研究數據顯示,這些鯊魚在水槽中20秒內平均發出9次咔嗒聲,每次持續48毫秒。尼德爾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取得了重大的發現,也就是史上首例的鯊魚出聲紀錄。

尼德爾猜測:咔嗒聲或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

針對發出聲響的原因,尼德爾向《ABC新聞》解釋:「星鯊體型較小,容易成為捕食目標。或許這種咔嗒聲能讓掠食者瞬間暈眩,創造逃生機會。」

觀看影片

推測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

至於發聲機制是什麼,尼德爾團隊則在上週發表的研究中指出:「根據其板狀牙齒結構與聲學特徵,我們推測這可能是扁平牙齒猛烈咬合產生的聲響。未來需進一步展開研究,確認這究竟是不是具有行為意義的自然聲響反應。」

NIWA图片

NIWA图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