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青少年的上網習慣及更針對性預防青少年沉迷上網行為,港專應用社會科學系謝家和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楊雪教授及劉德輝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盧健銘博士及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在2022年6月至12月期間,透過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的會員網絡,發放調查邀請信給全港公營及資助中小學,當中有6間小學和4間中學參與研究,合共訪問了2,770名中小學生。
設計圖片
超過三成學生曾「狂打機」長達5小時或以上
研究數據指出,有31.8%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連續進行網絡遊戲達5小時或以上,個別嚴重個案更連續高達60小時;亦有42%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連續觀看視頻達5小時或以上,最嚴重者更連續高達90小時。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受訪學生中有350名(12.6%)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中學組群(12.4%)和小學組群(12.9%)的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比例相若。
發布會提供圖片
青少年的情緒狀態及睡眠質素欠佳
根據受訪學生的作息及精神健康自我評估,數據反映整體學生的情緒狀態平均偏差,有49.1%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症狀;53.3%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焦慮症狀;62.8%學生承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壓力水平。縱觀三方面的情緒狀況,學生的情緒問題不論在抑鬱、焦慮和壓力水平已達高比例。
研究團隊認為有關當局和持份者必須嚴陣以待,以三個「及早」的方針「及早預防、及早辨識、及早介入」,建立校本精神健康安全網。同時,研究也發現有65.5%學生的睡眠品質較低,也有38%學生的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低於世界睡眠醫學協會建議的9小時;27%學生自覺睡眠不足;更有13.3%學生曾經服用安眠藥物協助睡眠。整體受訪學生的睡眠質素欠佳。
謝家和博士 (中) (發布會提供圖片)
港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謝家和博士指出:「疫情期間實體課堂轉為網上學習,導致學生上網時間增多,令他們容易形成對網絡遊戲的依賴。網絡遊戲中引人入勝的內容、社交互動和獎勵系統特別容易讓人著迷,尤其對於察覺力和自制力弱的中小學生來說,實在難以抗拒。長時間沉溺於網絡遊戲可能導致學業、家庭和社交關係等各方面構成負面影響,嚴重者更會出現過度依賴和成癮的問題。可見,青少年網癮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現象。」
設計圖片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天文研究團隊利用最新的X射線觀測技術,首次成功描繪出黑洞的「日冕」真實形態,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黑洞結構的認知。
黑洞日冕通常被其他物質遮蔽難以觀測
類似於觀賞日全食時看到的環繞月球邊緣的耀眼光環(太陽日冕),黑洞周圍也存在著稱為「黑洞日冕」的高溫區域。儘管太陽日冕在地球上看來稀薄得近乎真空,但其溫度卻高達數百萬度,使其在日全食時清晰可見。
然而,由於黑洞日冕通常被其他物質遮蔽,再加上其光度經常被吸積盤的強光所掩蓋,科學家過去難以直接觀測這一神秘區域。
根據現有理論,活躍黑洞的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環繞黑洞的環狀氣體和塵埃、沿著黑洞旋轉平面的吸積盤,以及從極區噴發出的高速粒子噴流。這種結構有助於解釋為何不同觀測角度下的活躍星系核(AGN)呈現不同外觀。在這個模型中,吸積盤的內部應該存在一個極度稀薄但溫度高達幾十億度攝氏的超高溫區域,這就是科學家長期尋找的黑洞日冕。
採用類似觀測太陽日冕的巧妙方法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研究團隊採用了類似觀測太陽日冕的巧妙方法。他們利用NASA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IXPE),觀測了多個被遮蔽的黑洞,包括銀河系中的天鵝座X-1和X-3,以及大麥哲倫星雲中的LMC X-1和X-3。這些「遮蔽黑洞」的特點在於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會阻擋人們直接觀測吸積盤,就像日全食時月球遮蔽太陽一樣。
呈現與吸積盤相似的盤狀結構
儘管無法直接觀測黑洞日冕,科學家發現,由於日冕溫度極高,會釋放高能量的X射線。這些X射線在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後發生散射,部分散射光最終進入觀測設備。通過分析這些散射X射線的偏振特性,研究團隊意外地發現黑洞日冕並非像太陽日冕那樣呈球狀,而是呈現與吸積盤相似的盤狀結構。
有助於更全面地探究宇宙演化過程
這一重大發現有助於科學家完善黑洞理論模型,進一步理解黑洞如何吞噬物質,以及遙遠星系中活躍星系核的運作機制。通過深入研究黑洞日冕,天文學家將能更全面地探究宇宙演化過程,以及黑洞在宇宙結構和能量運作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繼續利用更先進的觀測設備,深入研究黑洞日冕的物理特性,期待揭開更多宇宙運作的奧秘。
NASA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