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間房屋像「盒仔」一樣被吊起來,嚴絲合縫組裝進大樓,這不是遊戲畫面,而是洪水橋第1A期項目工地的真實場景。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專用安置屋邨項目共分為三期,第1A期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採用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大廈樓高27層,住宅佔25層,2024年落成後將提供300個面積約360至633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
房協憑此項目於建造業議會舉辦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成就嘉許禮上榮獲兩個獎項,包括「傑出MiC項目」獎,而房協總監(工程策劃)楊啟裕獲頒「傑出表現項目團隊成員」。
洪水橋第1A期項目是房協首個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相比與傳統建築方法,上蓋工程所需時間約節省15%,地盤內所需建築工人人數亦較傳統建築減少3分之2。
楊啟裕介紹,由接收地盤到工地完成、可拿入伙紙,傳統工期預計需要27至28個月,而「組裝合成」預計工期約24個月,中間省掉4個月,大約節省15%的建築時間。
人力方面,這個項目若採用傳統建築模式,以平時25層樓一梯14伙約300個單位的規模,應該需要300多
工人。由於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倒石屎樓層以下的工人的工序都在工廠內完成,現時整個工地工人約有120人,當中包括管理及雜項等,地盤人手大約減省了3分之2。
不過,也不要以為一個個預製組件準備好,到了香港只是拼接組裝好容易,原來,預製組件初來乍到就遇上「水土不服」,相當考驗房協的工程人員心思。
楊啟裕介紹,由於本港的運載貨物總高度有限制,露台若以一般連接頂部的方法處理,則不能在香港的道路上運行。為此團隊用了一些心思,將陽台連接地板,成功將高度限制在4.6米內,解決了運輸問題。
另一方面,雖然「盒仔」內櫳是現成的,減省了一部分工序,但中間樓層像走廊等的公共區域,仍然需要現場工人,特別是追求高質素的工程,更需要富經驗的老師傅。
楊啟裕表示,項目展示出使用「組裝合成」有什麼好處,期望為業界帶來探討跟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