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BasTech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BasTech

BasTech

助火災救援、減塑、網絡聯繫 應科院團隊奪日內瓦展23獎項

2024年05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33

本港近期常發生嚴重火災,高樓大廈火災濃煙中救人殊不容易,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研團隊研發出影像融合技術,助消防員在濃煙中找到被困者。該項名為「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的發明,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金獎。

同時奪得金獎的,還有可探測到水域中微塑膠粒的科技「微塑料篩查」,及可應用於工業生產和車聯網的「IndustriNet 5G」。

更多相片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奪得23個獎項,包括上述3項金獎,有團隊已成功將研究應用落地。

融合相機與紅外線 多模態感測器助力火災救援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為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與團隊共同研發。火災現場濃煙密佈,往往很難找到被困人士,王至函留意到,普通相機雖能拍攝彩色照片,但在暗光、有煙霧的情況下則無法拍下清晰照片,只會拍攝濃煙,而紅外相機雖有熱成像功能,能看見人形但看不見濃煙,清晰度遠不如彩色相機。

有見及此,王至函和團隊研發「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通過結合彩色相機與紅外線相機從而形成新的照片,能在一些不清晰或是明暗對比度很高的情況下拍出清晰影像,可以應用於火災救援、行車監控等場景,消防員只要攜同輕便裝置,就可在火場中較容易發被困人士所在,提高救援效率,經過1年多的研發,該技術目前已經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至函。巴士的報記者攝

對於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王至函顯得十分樂觀,他表示,香港創科比拼的是質量,有許多國際一流的大學和優秀的學生,為整體創科環境提供人才,同時,政府每年亦會為科研創新提供資金,以此帶出新研究給合作的企業使用,「對政府來說,財政預算投資有回報,對企業來說,他們只需花3成到5成的錢就能拿到100%的技術,很吸引投資者來港投資研發新的項目。」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篩查水域微塑料類別 有助保持水質清潔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走塑」,但日常生活中塑料的使用仍佔較大比重,即便不斷分解,最終仍會形成微塑料分佈於自然界中,從而進入人體。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與團隊經過約2年時間研發基於顯微高光譜成像的污染監測「微塑料篩查」儀器以檢測微塑料分佈。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王乃祥。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技術主要應用於檢測水域,因為污水處理廠無法完全過濾去除塑料。檢測時先以試紙過濾水樣本,再把試紙經過螢光染色,同時添加標記,可以快速篩查和識別微塑膠顆粒,「大數據算法可以即時分析微塑料的尺寸和分佈,最小可探測到10微米,判斷這些微顆粒是塑料飯盒、塑料袋(PE)、瓶裝水瓶子(PET)、管道材料(PVC)等。」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微塑料篩查」。巴士的報記者攝

王乃祥表示,通過熒光增強的顯微高光譜設備分辨不同類別的微塑料,便可以追蹤溯源,得知微塑料如何產生。他指出,政府會支持前沿科技或是應用科技研究,而應科院推動研究從原理到落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

結合實際數據 促進5G萬物互聯

由應科院科研團隊研發的「IndustriNet 5G」、「微塑料篩查」以及「多模態感測器影像融合技術」在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與團隊研發「IndustriNet 5G」 技術,希望可以做到真正的萬物互聯。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應科院科研成員張建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團隊成員張建軍以5G車聯網為例,A車和B車即將在十字路口拐角處相遇,但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情況,此時「IndustriNet 5G」技術便可向A車發出警報,讓A車司機提前做出反應,防止發生車輛碰撞危險。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IndustriNet 5G」 。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技術同樣亦可以應用在工業上,張建軍表示,在工業生產線中通常需要很多指令,但遠程指令始終會有網絡延時的問題,「有的指令可能5毫秒到,有的可能10毫秒到,這個工序就會亂」,而「IndustriNet 5G」有效利用5G的超低延時特性,使工業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目前團隊已與西門子、三菱、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聯通研究院等機構進行合作。儘管目前該技術尚未大規模投入使用,但張建軍期待那天可以盡快到來。

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 鼓勵優才來港發展

應科院近年致力於拓展海內外市場。應科院在深圳福田開設內地總部,首次派研發人員進軍內地,近日在深圳大學舉辦招聘會,鼓勵眾多創科優才來港發展。應科院還在蘇州、北京等地商談合作項目,與不同大學和機構展開合作,冀未來能落實更多不同類型和範疇的項目。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FB@ASTRI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另一方面,應科院亦積極拓展海外科技項目,先後到訪泰國、新加坡、芬蘭、瑞典等,與當地政府和大學進行人才和技術交流,加強海外聯繫和促成項目以及推動人才交流。

屢獲國際大獎 推動創科發展

憑着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傑出貢獻,應科院屢獲國際殊榮,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表示,應科院致力促進創科生態圈上中下游協作,科研團隊將繼續研發有助應對全球挑戰和加速智慧城市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冀帶來更多殊榮。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指出,應科院會繼續推動更多「政產學研」的交流及合作,並在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積極氛圍下,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能。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應科院於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應科院官網圖片

Tags:

新加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時代》雜誌年度兒童!美15歲天才少年研發「抗皮膚癌肥皂」

2024年08月19日 16:20 最後更新:17:47

美國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研發「抗皮膚癌肥皂」,希望能終結黑色素瘤、治療或預防多種形式的皮膚癌,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

美15歲天才少年研發「抗皮膚癌肥皂」

據美國《TIME》報導,貝克勒從小就對實驗充滿熱情。年僅4歲時,他開始在家中隨意混合洗碗精、洗衣粉等物質,探索不同的化學反應。在他7歲生日前的聖誕節,他收到了一套化學套裝,其中包含了氫氧化鈉樣品,這樣的體驗讓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可以為世界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貝克勒現在就讀於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伍德森中學(Woodson High School)。在去年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他憑藉著高超的天賦和想像力贏得了冠軍,並獲得了2.5萬美元的獎金。

肥皂設計靈感來自於自身經歷

他的肥皂設計靈感來自於自身的經歷。當他意識到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下的風險後,他決定以Imiquimod為主要成分,並將其與常見的肥皂混合,以便更容易讓皮膚癌患者獲得這種治療藥物。

將肥皂與脂質奈米顆粒結合

貝克勒提出了將肥皂與脂質奈米顆粒結合的概念,這樣一來,顆粒可以留在皮膚上,而不會被沖走。儘管這樣的產品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上市,但貝克勒已經獲得了一些支持和資助,並在不斷努力實現他的夢想。

獲選《時代》雜誌年度兒童

貝克勒充滿熱情地表示,他對皮膚癌研究充滿熱情,並希望自己的肥皂能夠對他人的生活產生實質影響。儘管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需要經歷測試、專利申請和FDA認證等過程,但他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最終能夠實現這一目標,讓這種肥皂成為皮膚癌早期治療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其他治療方式的輔助工具。

Heman Bekele Linkedin圖片

Heman Bekele Linkedin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