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作為家長面對孩子時,有時會發現他們的行為帶有一些挑戰性的特點,特別是在他們成長的不同階段。其中,「對抗」與「反抗」這兩種行為模式常常讓家長感到困惑和無助。儘管這兩個詞在日常用語中經常被交替使用,但它們在心理學和教育的背景下有著細微而重要的差別。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對抗性行為」。根據心理學家卡茲 (Kazdin, 2005) 的描述,對抗性行為通常指的是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展現出來的抵抗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是對權威的直接挑戰,如不願意遵守規則或指令。對抗行為雖然令人挑戰,但往往是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主張的方式。
而「反抗行為」,根據教育心理學家格林 (Greene, 2014) 的解釋,則是指孩子在廣泛情境下對成人期望的持續性抵抗,這類行為常常包含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和心理動機,如對現狀的不滿或感受到的不公正。反抗行為通常更為系統化和持久,且可能源自於孩子對其生活某些方面的深刻不滿。
作為家長,我親身體會到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當我的孩子不願意在晚飯前做作業,並且直接表達出不願意遵從這一安排時,這更多是一種對抗行為。他可能只是希望能夠延後作業,以便有更多時間玩耍。而當他在一段時間內持續表現出對學校規定的不滿,並且在多個場合尋求挑戰這些規定的機會時,這就逐漸發展為反抗行為。這種反抗往往揭示了他對學校環境或某些特定規則的根本不滿。
了解這兩者的差異對於有效地應對和引導孩子的行為至關重要。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普遍認為,對於對抗性行為,家長應該提供明確的界限和期望,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以增強他們的自主性(Kazdin, 2005)。而對於反抗行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了解,找出背後的原因,並透過建設性的對話和可能的環境調整來解決問題(Greene, 2014)。
透過這樣的策略,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學會更適當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不滿,也能教導他們如何在尊重他人和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這是一項挑戰,但同時也是作為家長最重要的責任之一。
下期再談,主內平安。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clcscbbb
2024/6/24
三孩老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