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在巴黎奧運爭取佳績,運動員背後卻面對傷患纏繞,影響表現,傷患更跟足一世。港隊柔道代表、26歲的王嘉莉今屆首次踏上奧運舞台,與很多運動員一樣,經歷無數次訓練,更身負傷患,她接受訪問時坦言:「甩(骹)咁多次,我已經有啲灰,想唔打!」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運動員的最大敵人不是對手,而是傷患。王嘉莉左肩多次甩骹累積傷患,影響表現的同時,亦打擊她做運動員的決心。香港理工大學洪克協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為王嘉莉專門設計一款護肩。多年從事傷患管理及研究的符教授認為,運動員傷患管理重要是必然:「很多年前各界都認為運動員受傷,他們的生涯說會很快完結。但現今的說法是,只要傷患護理得宜,運動員的表現可以再創高峰。」
點擊看圖輯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王嘉莉現時一周至少會看一次符少娥教授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幫她放鬆肩膀肌肉,為她所設的護肩,更讓她在奧運之前的幾個月內未有試過脫臼,增強她的訓練及比賽信心。
符教授在2008年起,為國家柔道隊提供運動創傷的康復治療服務,並在2009年開始擔任香港柔道總會的醫療顧問。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物理治療+心理輔導
符少娥教授表示,創傷管理是運動員生涯最重要一環,「我們要話俾運動員聽,佢點解會有呢啲創傷,以及佢創傷時點樣保護受傷嘅地方可以繼續訓練。」團隊成員之一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指,康復治療有3個方面可幫助運動員。先講運動防護,運動員上場前,團隊會根據他的情況處理,假如他有腰傷,將會針對腰部主要做肌內效貼紮,以保護腰部。其後的傷痛治療,團隊會聚焦護理方面,而增強運動表現,在運動員調整訓練量時,團隊會建議他們做神經肌肉控制訓練、關節穩定性訓練。
問及物理治療過程中是否需要增添心理輔導的元素,另一成員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稱,運動員在受傷過程中與團隊成員接觸的時間最長,「我哋都會接觸到好多佢哋講一啲私人嘢,我哋都希望喺唔同嘅角度鼓勵到佢、支持佢,等佢可以繼續去返運動場上表現。」
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運動員重返賽場之前,團隊會設計裝置去舒緩運動員的疼痛,當中包括王嘉莉所講的護肩,它的全名是肩關節固定支具,是由團隊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共同設計,此裝置可以減低肩關節的鬆度、增加承托力。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個裝置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以用負壓原理將膝蓋抽起,抽起一段時間後,減少空間壓力,讓周圍的韌帶得以牽拉,減低運動員的腫痛。在今屆國家隊運動員備戰奧運期間,香港隊都有用到這裝置。這個裝置,更於今年四月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金獎。
盈利支援研究 構建良好循環
符少娥教授坦言團隊在一系列研究後,下一步就是將裝置變成產品及推出市場,「第一,當然係令到更多人受惠;第二,希望產品化之後嘅盈利可以再返嚟支援我們研究嘅經費,變咗一個循環。」
有見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在國際間獲得獎項,符少娥教授指團隊已經取得專利權,正與其他商業機構商討將該裝置量產,並有意推廣至香港及內地市場,原因是內地膝蓋痛的人很多,實驗對象包括運動員及膝關節退化長者等。
對於香港的物理治療人才優勢,符少娥教授稱香港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我哋既有西方康復嘅教育,亦有中國嘅傳統醫療手法,包括針灸。」隨著香港理工大學及港協暨奧委會8月簽署合作備忘錄,符少娥教授的團隊及學生將為4個本地體育總會的新秀運動員進行季前評估、訓練支援、康復治療及現場支援;預期首學年將有約100名修讀來自理大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以及理大專業進修學院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的學生參與。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見證市民對運動、物理治療師看法有變
「宜家嚟搵我嘅,唔係叫我去做手法。」從事物理治療研究多年的符少娥教授表示,多年前市民找她是想做手法或其他電子儀器治療。時移世易,市民對於運動、健康的認識加深,他們現在看到符教授反而會提出:「我有膝頭哥痛喎,你可唔可以教我做運動令到我無咁痛?可以上落樓梯自如啲?」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運動及物理治療師的看法有所改變,從以往被動的治療,進化為對自己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
恒基地產日前與香港大學舉辦運動員見面會,邀請包括應屆奧運代表張心悅等運動員,與約 160 名學生分享出戰奧運的心情、體育路上的起跌、及學業體育雙軌發展的心得,為同學帶來更多的鼓勵和啟發。
恒基地產與香港大學在 The Henderson 舉辦運動員見面會,逾百名學生參與。
恒基地產多年來積極支持本地體育發展,鼓勵年青人突破自我,勇敢追夢。繼今年 6 月推出 「Breaking New Ground.突破恒常界限」活動,聯同多名香港運動員包括方力申、張小倫、 蘇慧音、陳晞文等,為近 1,000 中學生舉行暑期體育課程後,日前再與港大聯手舉辦運動員見面會。活動在恒基中環旗艦項目 The Henderson 頂層宴會廳舉行,出席的運動員包括奧運代表張心悅、陳晞文、連翊希,及獲得「香港大學李兆基頂尖運動員獎學金」的一眾本地新晉運動員,如崔浩然、白凱文、吳君浩、何允輝等。
白凱文(左)與張心悅(右)出席分享會, 與同學分享出戰奧運的心情及學業體 育雙軌發展的心得。
張心悅指,很開心可以出席今次的分享會與同學交流,期望透過自身經歷,鼓勵同學在逆境中 學習,不斷突破自己的界限。「出戰奧運 100 米背泳初賽時,我成績未如理想,一度感到挫敗,壓力影響我另一場比賽的表現。但遇到挫折、挑戰時,應該要和自己說,人生有很多不同 的機會和可能,應該把握每次失敗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逐步努力調節和改善,成就更出色的自己。」
白凱文(左)與張心悅(右)出席分享會, 與同學分享出戰奧運的心情及學業體 育雙軌發展的心得。
恒基地產在今年6月至8月時,與多名多年來貢獻本地體壇的現役或退役運動員協作,舉辦 「Breaking New Ground.突破恒常界限」暑期體育課程,包括日常較少接觸的劍擊、滑浪風帆及網球等,目的是以身教將運動技巧及心得,傳承予下一代,協助體育界發掘種子新星。
參與恒地「Breaking New Ground. 突破恒常界限」活動的同學出席分享 會,與運動員互動交流。
參與恒地「Breaking New Ground. 突破恒常界限」活動的同學出席分享會,與運動員互動交流。
是次分享會猶如一個小型畢業禮,部分參與課程的同學亦有出席。其中李同學表示,她早前參 加了「Breaking New Ground.突破恒常界限」暑期滑浪風帆課後,啟發了她對滑浪風帆的 興趣,現時正參加正規專業課程,期望考取專業牌照,並主動向學校提出舉辦更多相類課程, 發掘同學的興趣和潛能。
李同學(左二)受「Breaking New Ground.突破恒常界限」暑假體育課程啟發,發掘她對滑浪風帆的興趣。
集團秉持「傳承」的理念推動本港體育發展,由李兆基基金撥捐港幣 720 萬元予香港大學,支持成立「香港大學李兆基頂尖運動員獎學金」,鼓勵運動員勇敢追夢,至今已支持了 20 名香 港運動員。
其中白凱文是香港大學首位經計劃入讀醫科的運動員,她感謝恒基地產的支持,幫助她和一眾運動員學業體育雙軌發展。她指,入讀大學讓她可進一步探索未來的路向,開創更多可能性,擴闊國際眼界,期待日後可參與學術交流,在不同地方實習。未來她計劃修讀運動醫學,回饋體育界。她亦期望,未來有更多如恒基地產般的私人機構,投放更多資源在體育發展,舉辦更 多體育活動,如今次的「Breaking New Ground.突破恒常界限」暑假體育課程和體育同樂日,讓更多人感受運動的樂趣,增加小朋友接觸運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