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運動員背後支柱 理大教授符少娥把關傷患管理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運動員背後支柱 理大教授符少娥把關傷患管理

      2024年08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30日 14:49

      港隊在巴黎奧運爭取佳績,運動員背後卻面對傷患纏繞,影響表現,傷患更跟足一世。港隊柔道代表、26歲的王嘉莉今屆首次踏上奧運舞台,與很多運動員一樣,經歷無數次訓練,更身負傷患,她接受訪問時坦言:「甩(骹)咁多次,我已經有啲灰,想唔打!」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運動員的最大敵人不是對手,而是傷患。王嘉莉左肩多次甩骹累積傷患,影響表現的同時,亦打擊她做運動員的決心。香港理工大學洪克協症管理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為王嘉莉專門設計一款護肩。多年從事傷患管理及研究的符教授認為,運動員傷患管理重要是必然:「很多年前各界都認為運動員受傷,他們的生涯說會很快完結。但現今的說法是,只要傷患護理得宜,運動員的表現可以再創高峰。」

      更多相片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左)幫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右)戴上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巴士的報記者攝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王嘉莉現時一周至少會看一次符少娥教授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幫她放鬆肩膀肌肉,為她所設的護肩,更讓她在奧運之前的幾個月內未有試過脫臼,增強她的訓練及比賽信心。

      符教授在2008年起,為國家柔道隊提供運動創傷的康復治療服務,並在2009年開始擔任香港柔道總會的醫療顧問。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隊柔道代表王嘉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先生。巴士的報記者攝

      物理治療+心理輔導

      符少娥教授表示,創傷管理是運動員生涯最重要一環,「我們要話俾運動員聽,佢點解會有呢啲創傷,以及佢創傷時點樣保護受傷嘅地方可以繼續訓練。」團隊成員之一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國輝指,康復治療有3個方面可幫助運動員。先講運動防護,運動員上場前,團隊會根據他的情況處理,假如他有腰傷,將會針對腰部主要做肌內效貼紮,以保護腰部。其後的傷痛治療,團隊會聚焦護理方面,而增強運動表現,在運動員調整訓練量時,團隊會建議他們做神經肌肉控制訓練、關節穩定性訓練。

      問及物理治療過程中是否需要增添心理輔導的元素,另一成員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方浩錤稱,運動員在受傷過程中與團隊成員接觸的時間最長,「我哋都會接觸到好多佢哋講一啲私人嘢,我哋都希望喺唔同嘅角度鼓勵到佢、支持佢,等佢可以繼續去返運動場上表現。」

      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肩關節固定支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運動員重返賽場之前,團隊會設計裝置去舒緩運動員的疼痛,當中包括王嘉莉所講的護肩,它的全名是肩關節固定支具,是由團隊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共同設計,此裝置可以減低肩關節的鬆度、增加承托力。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巴士的報記者攝

      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個裝置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以用負壓原理將膝蓋抽起,抽起一段時間後,減少空間壓力,讓周圍的韌帶得以牽拉,減低運動員的腫痛。在今屆國家隊運動員備戰奧運期間,香港隊都有用到這裝置。這個裝置,更於今年四月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金獎。

      盈利支援研究 構建良好循環

      符少娥教授坦言團隊在一系列研究後,下一步就是將裝置變成產品及推出市場,「第一,當然係令到更多人受惠;第二,希望產品化之後嘅盈利可以再返嚟支援我們研究嘅經費,變咗一個循環。」

      有見前膝(髕骨)自動活動裝置在國際間獲得獎項,符少娥教授指團隊已經取得專利權,正與其他商業機構商討將該裝置量產,並有意推廣至香港及內地市場,原因是內地膝蓋痛的人很多,實驗對象包括運動員及膝關節退化長者等。

      對於香港的物理治療人才優勢,符少娥教授稱香港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我哋既有西方康復嘅教育,亦有中國嘅傳統醫療手法,包括針灸。」隨著香港理工大學及港協暨奧委會8月簽署合作備忘錄,符少娥教授的團隊及學生將為4個本地體育總會的新秀運動員進行季前評估、訓練支援、康復治療及現場支援;預期首學年將有約100名修讀來自理大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以及理大專業進修學院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的學生參與。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巴士的報記者攝

      見證市民對運動、物理治療師看法有變

      「宜家嚟搵我嘅,唔係叫我去做手法。」從事物理治療研究多年的符少娥教授表示,多年前市民找她是想做手法或其他電子儀器治療。時移世易,市民對於運動、健康的認識加深,他們現在看到符教授反而會提出:「我有膝頭哥痛喎,你可唔可以教我做運動令到我無咁痛?可以上落樓梯自如啲?」符少娥教授稱,見證到市民對於運動及物理治療師的看法有所改變,從以往被動的治療,進化為對自己身體有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

      在早前結束的跳水世界盃瓜達拉哈拉站和溫莎站比賽中,全紅嬋連續兩場輸給隊友陳芋汐,僅獲得兩枚銀牌。她在賽後在社交媒體發文引發網民非議,而全亦即時作出回應。

      4月14日早上全紅嬋曬出18宮格Live圖,展示了跳水隊員的日常生活,並配文說「那咋了這就破防了」。

      全紅嬋微博圖片

      全紅嬋微博圖片

      有網友在評論區上留言,指全「說話毫無自信,表達能力太差」,全紅嬋直接回應,問了一句「破防哥?」

      有網友則說,「妒忌使人面目全非一點都不假,還好全妹不是那種内耗的女孩,有仇當場就報,這點我向全妹學習」。「比賽本來就有輸贏,金銀牌都是中國的,都是優秀的運動員,那些造謠生事的黑粉就是見不得人家的優秀,心裡肯定是不健康的」。

      新華社報道,全紅嬋兩連敗後說:「我對自己的這兩站(單人)比賽很滿意,因為平時訓練也沒有跳得這麽好。我的體重確實漲了,需要一個適應期,等適應了就會進入平穩期。現在有很多技術需要改進,回去後會好好磨煉。」

      據潮新聞消息,自2021年東京奧運會以來,全紅嬋身高從1.43米增至1.53米,體重從38公斤漲到46公斤。身高增長導致全紅嬋的身體重心上移,體重增加則影響了她在空中翻騰的轉速與入水精度。

      「就像突然換了一雙不合腳的舞鞋,每個動作都要重新找平衡。」全的教練陳若琳透露,為了適應新的身體狀態,全紅嬋每天訓練延長到8小時,光是207C就分解練習上百次。陳若琳稱:「每個運動員都會經歷生長發育期,全紅嬋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運動員,她對自己要求也很高,我對她非常有信心。」

      全紅嬋微博圖片

      全紅嬋微博圖片

      兩站分站賽結束後,今屆跳水世界杯的最後一站(總決賽),將於5月2日至4日在北京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進行,全紅嬋將繼續參加女子10米跳台的比賽。如能奪冠,她將完成自己的18歲生日願望﹕女子10米跳台冠軍全滿貫。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