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國慶75周年|建設航天強國 深空探測取得突破

香港電台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國慶75周年|建設航天強國 深空探測取得突破

      2024年09月27日 09:04 最後更新:12:20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於2013年表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國航天科技發展近年取得長足進步,除了躋身掌握獨立載人航天技術國家之列,亦實現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採樣活動。

      ※ 13年完成三步走規劃 月背採樣全球首例 ※ 

      中國2004年起實施探月工程,2007年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嫦娥四號」於2019年成功登陸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回收月球樣本。13年間完成奔月之旅「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而「嫦娥六號」則在今年創下全球首次從月背採樣返回的紀錄。習近平日前接見「嫦娥六號」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讚揚,嫦娥六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凝結著幾代航天人智慧和心血,他又期望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類,全社會弘揚追逐夢想、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

      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解釋,月球正面在地球磁場影響下,減少了被太陽風等照射的機會,但月球背面則不受地球保護,受到的衝擊巨大,土質亦存在很大差別,令採樣任務更具挑戰。他形容月背採樣只有一次機會,而「嫦娥六號」取得了歷史性成功。

      ※ 目標6年後載人登月 為更遠深空探測奠基礎 ※ 

      「嫦娥」探月工程已歷經20年,下一步預計「嫦娥七號」會在2026年前後發射,探索月球南極是否存有水份,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將同「嫦娥七號」等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完成一系列技術攻關後,目標2030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在月球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內地專家曾經表示,探月工程是為人類日後長時間在月球駐留創造條件,甚至為奔向更遠的深空,例如火星或其他星球奠定基礎。

      ※ 13次實現載人航天 港人或有機會上太空 ※ 

      21年來中國進行了13次載人航天任務。2003年10月,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功進入太空。2年後「神舟六號」實現2人多天飛行;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在太空展示五星紅旗。2012年「神舟九號」劉洋參與任務,是太空首次有中國女航天員的身影。王亞平則2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她亦是首位實現出艙的中國女航天員。

      今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10名入選的預備航天員,一人來自香港,這位港產載荷專家有機會親身到太空參與研究工作。

      ※ 港科學家助力 寄語勿停下腳步 ※

      過去國家航天事業不乏香港科學家身影,包括多次參與月球採樣工作的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及其團隊以人工智能方法,大幅縮減了探測器著陸點計算所需時間。他以「嫦娥三號」為例,團隊花了超過半年進行相關工作,採用新技術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只花了不到兩個月計算著陸點。

      吳波認為,香港學者來自五湖四海,與國際聯繫非常多,形成獨特優勢,相信可以在航天領域更好貢獻國家。

      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則指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飛快,科學家不能停下腳步,要不斷創新,甚至天天新款,才能避免被追過。

      理工大學副研究員陳龍就提到,十年間見證中國航天科技快速發展,如果未來有機會,會再報名參加航天員選拔。

      「嫦娥六號」在今年創下全球首次從月背採樣返回的紀錄。(國家航天局)

      「嫦娥六號」在今年創下全球首次從月背採樣返回的紀錄。(國家航天局)

      習近平早前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新華社)

      習近平早前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新華社)

      申訴專員公署發現,「合資格人士」在多宗建造業高風險作業個案中,未有妥善檢查裝置或機械就貿然簽署指定表格確認安全,建議研究就各種高風險作業制定檢查清單的範本,勞工處亦應該研究建立電子平台,讓合資格人士上載檢查紀錄,以便加強監察。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振昇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過往如果並非大規模工程可能缺乏監管,公署建議建立檢查清單和電子平台的方向正確。勞工處需要加強對小型工程的巡查和監管,例如要求涉及「飛棚」等高危工序也要向勞工處申報。

      香港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在同一節目說,報告提到合資格人士未妥善檢查就「簽棚紙」的問題屬不能接受,認為業界清楚相關工作的重要性,估計可能「樹大有枯枝」,有人可能「走精面」,強調對業界而言,確保「棚紙」安全才簽署確認是重要環節,不能有任何疏忽和讓步。

      另外,申訴專員公署報告提及,屋宇署2018至2023年間遺漏58宗涉及致命工業意外而要遭紀律處分的個案。林振昇認為,屋宇署有權拒絕為做法不理想的承建商續牌,對承建商而言,後果比單靠勞工處檢控罰款嚴重。他又認為屋宇署除了檢視建築物僭建,也需要在職業安全工作上加強投入,如果接獲勞工處轉介,需要積極配合跟進,以加強阻嚇;政府亦需要適時檢視投標機制,提高勞工權益、職業安全的技術評分比例,鼓勵承建商改善工地安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