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科技創新助環保 青年發展好時機

博客文章

科技創新助環保 青年發展好時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科技創新助環保 青年發展好時機

2024年11月11日 09:06 最後更新:11:28

——持續智庫「永續與發展:青年與科創」講談會總結報告

已經是十一月中旬,立冬都已經過去了,香港的氣溫竟然仍維持在25-29度的水平,街道上盡是穿短袖上衣,甚至是背心的年輕人,令人感到,地球變暖的問題,已經近在眉睫。

持續智庫上周(11月5日)以「永續與發展:青年與科創」為主題舉辦講談會,從城市規劃、科技發展及人才策略三個角度,去探討如何保持及優化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及競爭能力。席上環保專家提出警告,過度的碳排放令地球升溫,已經對全球經濟和人類生活水平造成嚴重影響;現在最危在旦夕的,不是塘邊小鳥的覓食習慣,而是地球暖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必須相輔相成,以經濟發展科技,以科技保護環境,才是永續和發展的不二法門。

當前是世界科技發展飛躍的年代,為探討如何鼓勵青年人把握科技創新的寶貴機會,共同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持續智庫邀請了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顧問胡紹燊教授、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及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張綺薇女士在講談會上發言,並引領在場參與者共同剖析香港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講談會上余遠騁博士指出,氣候變化的情況十分嚴峻,已遠超越生態保育問題。全球氣溫上升對經濟、民生及糧食安全所造成的嚴重危機才應是我們關注的燃眉之急。氣候變化造成的降雨分佈不均,不僅會引發各地區對水資源的爭奪,水旱災害更會影響作物收成,危害世界糧食安全。因全球變暖而導致的冰川融化、水位上升,可致陸地沿岸地區的居民房屋和企業工廠在數年後被淹沒,面臨搬遷和重置的難題。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帶來的極端天氣,也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時,余博士指出,環境問題已經演變成經濟和貿易問題。因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無法對沖,有保險公司已經拒絕向企業提供氣候造成的經濟和資產價值損失的保險。隨著海內外各社會和企業均逐漸重視ESG(優先考慮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公司管治的投資原則)的趨勢,氣候管治已成為影響市場規範和貿易壁壘的手段。國家、城市和企業在氣候變化上所用的策略和措施,將會影響其貿易實力。縱觀國際市場,當前已有超過30個國家實施碳交易,20多個國家徵收碳稅。然而,香港對此尚未跟從,對氣候變化相關議題仍未充分重視,值得我們反思。

在地球整體環境已接近災難程度的情況之下,胡紹燊教授認為,從事環保工作的人不僅要追求理想,還需評估措施的可行性、優次及其在當前環境中帶來的最大效益,不僅要有保育的名義,同時要讓保育的價值最大化。目前,減少碳排放才應是我們需要積極關注的重點。

對此,胡紹燊教授直言,對於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目前大多數問題都有科學方法解决。他說,「放眼未來,科技創新是應對環境挑戰的關鍵。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能利用科學技術改善生活並實現節能減排,讓發展與保育並肩而行。」在交流環節中,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先生亦提出:現時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是減碳,以應對地球暖化;香港要推動相關的綠色科技產業,既達至減排效果,亦可產生經濟效益,從而帶動經濟發展,以此支持及推動環保事業。

一個「新鮮出爐」的例子,是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今年開展的首個海外拓展項目,支持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公司Spark將電動車充電設施「輸出」到泰國,計劃於5年內建設逾1000個電動車充電設施服務站。此舉展示了香港的綠色技術能力,推動香港實現綠色金融中心的願景。

這個願景可以在北部都會區中實現。規劃中的新田科技城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結合產、學、研的力量,實踐科技創新如何協助保護環境,同時,發展環保科技又可以如何促進經濟。

香港規劃師學會張綺薇會長提出,北部都會區利用嶄新規劃概念,培養科創生態系統,冀以產業帶動發展,在北部教育城的契機下,達至產學研合作的協同效應。與此同時,新田科技城亦會引入綠色建築、交通、生活等理念,在有限的用地資源下,增加可用的多功能空間,減少碳排,甚至爭取通過科技手段,建立智慧、綠色、具抗禦力和可持續的設計、基礎建設與出行模式,實現負碳排放,並設立「氣候中和區」,兼顧大形勢下的氣候需求。

另外,張會長強調,今次政府主動出擊,招攬有利於北部發展的項目進行投資,預計將創造50萬個新職位,不僅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更是為青年創造新的機會。

負責青年事務的麥美娟局長表示,政府非常重視青年發展空間,民青局和各決策局一直致力推動青年工作,並且適時推出新措施,務求能與時並進,並為青年人提供融入社會發展的機會和環境。新田科技城就是可以讓青年人大展拳腳的地方。 

持續智庫主席劉智鵬教授強調,減少碳排放是全球的優先事項,而支援創新和技術開發對於減少碳排至關重要。他說,保育土地固然重要,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保育措施必須有經濟效益才能持續,科技創新也必須有基礎設施才能發展。發展和保育必須並行,才可以應對氣候變化。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巴士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自北京公幹回來,轉達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香港的關注,特別提到香港應該重視獨特的海洋資源,必須要推陳出新,發展海岸和海島旅遊。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仙人指路,也可以說是對特區政府的當頭棒喝。近期政府大力鼓勵市場研究並發展低空經濟,卻未見推出政策或想法,如何結合香港地形上的特殊優勢,配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來將香港「無處不旅遊」 的概念好好發揮。

日前,政府公佈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38個試點項目結果,涵蓋物流配送、公共服務和科研應用等領域,卻未見與旅遊相關的項目。其實,維多利亞港是全球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的三藩市灣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具備航運和觀光價值,有極大的潛質發展成為旅遊熱點。業界曾有人向政府建議將維港上空打造成低空賽道,承接低空飛行賽事,但當年政府反應冷淡。日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越過維港,吸引不少市民留影,視頻更在社媒上瘋轉;若在海港上舉辦刺激的低空飛行賽事,例如Air Race X 或Air Race E等,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前來觀賽。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紅牛空中競速賽」(2003-2019)和日益壯大的 Air Race X「X空中競速賽」系列賽是享譽全球的低空賽事,都是在海港上的低空進行的運動,均為主辦城市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在紅牛飛行比賽的鼎盛時期,賽事可為主辦城市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吸引各大知名品牌以百萬元為單位的賽事贊助,更帶動當地高端旅遊業發展,5天的賽程為當地旅遊業帶來18,000個過夜房間生意。

本來,啟德機場搬遷之後,舊跑道是維港低空飛行賽起飛場地的良好選擇。過去啟德機場因其跑道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內,成為聞名的全球航空地標,極具歷史與觀光價值,也符合低空飛行賽至少1000公尺的跑道和2.5 公里 ×1.5 公里區域內無障礙物和建築的要求。其坐落維港畔,跑道及兩岸可以容納大量觀眾;在此舉辦飛行賽亦不會阻礙赤鱲角機場的運作。啟德隣近香港的酒店,旅遊,消費區,在這裹舉辦飛行賽事,定能吸引不少高消費旅客及賽事團隊,带動整體旅遊經濟。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獅子山下的啟德機埸,離九龍城區僅一路之隔,是世界上飛機升降最具挑戰性的跑道之一。可惜,過去二十多年,啟德機場的重建規劃,並沒有創意地利用這跑道獨有的歴史和特性,製造更好經濟機會。在近年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強調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所謂「無處不旅遊」,正是要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和歷史背景,作有特色的規劃與建設,打造香港品牌。現時在啟德建成體育園和郵輪碼頭固然是好,但在原跑道上建設的公園、休憩區等,卻不是必然要選址於此。持續智庫研究員現場觀察後發現,原先的3,390公尺跑道,如今大多數被闢作休憩用地,或已經成為建築地盤,而並非保留作特色產業用途。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雖然,啟德沒有留下一條1,000公尺的跑道給定翼飛機起飛及降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們要有「創新旅遊項目」作為結果, 就可以將發展「海灣低空飛行比賽」定為目標;有了目標,以我們靈活的腦袋,一定可以辦得到。夏主任曾經給香港一個錦囊,就是「破局創新」。我們儘管投石問路,「因地制宜」,探索一下可行方案。

活用啟德

「紅牛空中競速賽」和「X空中競速賽」等競技賽事固然是最精彩,但用的都是定翼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也最高。然而,隨著行業賽事發展,低空飛行器的種類日益繁多。例如近年的Airspeeder「空中賽車」聯賽,則是採用四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該種飛行器對於跑道的要求就較為靈活,大多数設計無需跑道,僅需搭建垂直起降平台;即使需要短距滑跑(如Lilium Jet),也僅需 50-100米短跑道輔助過渡飛行即可。飛行器可通過無人或載人駕駛,以極高的靈活性在空中競速,時速可達 120 公里/小時以上。在2022年的賽事中,除了現場觀眾,Airspeeder通過直播平台吸引了超過 100,000 名線上觀看。據市場估計,每一場 Airspeeder賽事的直接經濟影響可達數百萬美元。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啟德機埸跑道舊址鄰近維多利亞港,目前建成了不少休憩公園,十分適合並能夠開展eVTOL飛行器的賽事。當局可考慮作規劃設計,衡量如何活用啟德,承辦Airspeeder等國際性低空飛行比賽,相信我們的美麗海港能夠容納並吸引大量外地旅客前來觀賽。相比於傳統特技賽事的飛行器,eVTOL 飛行器多用電力,因此,此類賽事更加環保和安全,是高密度城市舉辦低空賽事的理想選擇。現時,國家在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已擠身國際前列,更可提供機會,讓香港與內地的『大疆』(無人機)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等科企合作,將科技生態系統融入賽事和營運中。

 聯動海灣

香港的海灣資源豐富,惟眾多海灣和島嶼並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大嶼山迪欣湖和不少離島空域較開闊,正適合作為低空賽事的場地。除了舉辦eVTOL飛行器的賽事之外,要利用如此優越的海灣和空域進行其他需要長跑道的飛行賽事,也是不無可能。香港赤鱲角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是否仍可以容納比賽的飛機在機場升降,是值得研究的。俗話說,「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我們也何妨設想一下,在離島上設置臨時跑道,通過壓實和平整草地或泥土區域,和鋪設模組化跑道板或墊子,完善賽事所需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修築足夠寬闊的海堤,延伸出海面作為賽道。不少低空賽事如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利用水體作為比賽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海灣優勢,海陸空聯動,推動低空娛樂活動的發展。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放眼石崗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香港除了舊啟德和赤鱲角,還有一個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用機場並非不可外借。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香港小型賽車總會(KAOHKC)就曾在此舉辦27次國際小型賽車格蘭披治賽;雖然石崗機場現時由駐港部隊使用,但亦會在某些時段借予香港飛行總會作小型飛機訓練。石崗機場基礎設施完善,其1,400米的跑道已能夠滿足輕型運動飛機(LSA)等特技飛行器200-400米跑道長度的要求。香港面積不大,選手駕飛行器從石崗飛往維多利亞港上空,進行賽事及表演,也實屬方便;還可以讓石崗機場附近的觀眾欣賞起飛,而維港兩岸的觀眾則可全情投入精彩激烈的競技之中,可謂一舉兩得。該類賽事近年在四川等地已有舉辦經驗,在一年舉辦一两次的情況下,相信石崗機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當然,當局需要與駐港部隊磋商,「拆牆鬆綁」才能為賽事創造空間。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這些建議需要有魄力的決策人士過關斬將,解決層層疊疊的政府程序,並與業界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成事。相信羅局長有擔當、有作為,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利用香港特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海灣和賽事經濟,讓香港大眾引以為傲。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