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11周年專訪|陳茂波提三招應對千億財赤 加強監察金融防「特朗普衝擊」

HotTV

HotTV

HotTV

11周年專訪|陳茂波提三招應對千億財赤 加強監察金融防「特朗普衝擊」

2024年12月05日 06:00 最後更新:09:17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一(12月2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透露,2024/25財政年度綜合赤字約1000億元,高於2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元。他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當局將透過財政整合、謹慎地增加收入來源、以及發債發展北部都會區等,來應對財政赤字。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右)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右)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陳茂波說,今年赤字較原本計劃大,基於地緣政治等種種原因,資產市場尤其地產市場,過去幾個月表現「馬馬虎虎」,地價收入因而減少,但造了的地未賣,到市場回復時可以賣。近期樓市漸穩定,樓價10月份轉趨平穩,交投量回升,當樓市平穩,發展商都要補地,地皮就可以在稍後的年份推出。此外,特區政府將小心謹慎地,增加一些收入來源。

更多相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右)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右)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陳茂波多次造訪中東,加強香港與中東聯繫,圖為他近期訪問沙特阿拉伯。(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陳茂波多次造訪中東,加強香港與中東聯繫,圖為他近期訪問沙特阿拉伯。(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河套區內資金、數據、人才、貨物將無障礙流通。(圖片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河套區內資金、數據、人才、貨物將無障礙流通。(圖片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陳茂波周前與企業參觀北部都會區。(圖片來源: 政府新聞處)

陳茂波周前與企業參觀北部都會區。(圖片來源: 政府新聞處)

財政整合限制公務員編制

當局也盡力節流,推行財政整合計劃,壓縮開支增長,然而這是否意味會削減公務員人數? 陳茂波說,公務員編制維持零增長已一段時間,現在編制設定在2021年的水平,特區政府每年《施政報告》都有新舉措要做,但並未增加人手,部門要重新檢視其服務,刪減次要的服務,及以科技提升效率,騰出來的人力用在其他方面。

然而他表示,社會主要的服務,如勞工福利、社會福利、教育方面,在考慮削減開支時必須謹慎,避免對社會造成太大震盪。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今年2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未來兩個年度削減1%經常開支,各政府部門2026/27年度須再削減1%經常開支。陳茂波表示,各部門都了解現況,並支持這政策。

至於發債發展北部都會區,陳茂波說,即使發債後,特區政府借貸比例佔本地生產總值13%左右,在全球先進經濟體,是很安全、很穩定、很穩健的水平

監察金融市場動向 建立強大緩衝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尚有個多月就上任,近期他多次發表言論,針對其他國家及貿易對手,料上任後會連環出招,陳茂波就此表示,貿易戰、地緣局勢緊張料持續,政府首先會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在金融體系建立強大緩衝,監察市場動向,辨識風險、化解風險 ; 第二是鞏固歐美市場。他說,歐美對中港市場其實興趣濃厚,9月底港股大升,80%的入市資金來自歐洲和美國,其中80%以上是長期基金,證明市場有投資價值,資金自會流入,所以要繼續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三是開拓新市場,陳茂波說,新的資金來源是中東,要吸引中東、東南亞新的好的公司來港上市,特區政府會在這些地區開設新經貿辦事處,香港交易所也會增設辦事處。他說,中東國家以往多投資歐美,他們也想分散投資,中東與國家關係良好,他們有興趣投資中國,但對中國市場認識不深,所以想借助香港作為平台,同時使用香港的專業服務,共同投資,幫助他們參與這個市場,管理風險。他們對香港品牌非常有信心,認為香港專業服務跟隨國際標準,與香港合作感到放心。

陳茂波多次造訪中東,加強香港與中東聯繫,圖為他近期訪問沙特阿拉伯。(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陳茂波多次造訪中東,加強香港與中東聯繫,圖為他近期訪問沙特阿拉伯。(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創新措施推動投資北都

因應客觀形勢的變化,特區政府推動一系列資本市場創新措施,陳茂波解釋,在股市方面,修訂《上市規則》,讓內地特專公司更易來港上市,成功的特專公司,可為投資者帶來幾何級數的回報 ; 此外,若大灣區居民可配置資產在香港的股市和資產市場,增加流動性,對香港金融市場也有利。

正在籌劃中的河套區,將推行資金流動、數據流動,以及貨物流動、人才流動的安排,以金融全條鏈支持創科發展。

河套區與北部都會區,是特區政府「南金融,北創科」佈局策略的重要部份,陳茂波說,「南金融」指中環、灣仔、尖沙咀一帶 ; 創科是未來發展重要引擎,要結合深圳及大灣區城市,沿著深圳的邊界是最理想的設計。

河套區內資金、數據、人才、貨物將無障礙流通。(圖片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河套區內資金、數據、人才、貨物將無障礙流通。(圖片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特區政府11月底帶領多家企業參觀北都地區,85家企業簽訂意向書,目前未見有企業落實投資,政府如何令其資金到位?他表示,北都面積等同三分一個香港,發展年期橫跨20年,特區政府提出創新做法,把該區分成片區,讓私人企業競投,這無論在基建、社會配套或引進企業方面,效率將較高,也可以利用市場智慧。特區政府無須在前期投放太多,對私人企業來說,後期片區發展,將帶來經濟效益,回報前期的投資。

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將推出三個片區,讓私人企業表達意向,兩個月後才正式招標,三片區分別是洪水橋廈村、新田科技城及粉嶺北,都是較成熟的地區,讓發展商了解情況,「容易啲計到條數」,他相信,經過這過程,其後再招標,將可具體引導市場資金,推動片區的發展。

陳茂波周前與企業參觀北部都會區。(圖片來源: 政府新聞處)

陳茂波周前與企業參觀北部都會區。(圖片來源: 政府新聞處)

創科引導基金吸引私人資本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也籌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將投入100億元,目標投資在4個範疇,分別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金融科技、生物科技與醫療科技、新能源與新材料。他解釋,基金採取政府與私人資金配對方式,私營基金在這些領域有其專業知識,透過他們的經驗、知識及網絡,選擇符合政府發展策略與定位的公司,然後政府與私營基金採取配對比例方式投資,例如政府投資1元,私營基金投入3 元,希望可以「槓桿」到他們的力量,當走好第一步。當公司陸續落腳,自然會吸引到其他公司湧過來。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81

Tags:

公務員

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加劇,各國致力實現碳中和,本港的綠色低碳轉型,原來比美歐都做得好。2023年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4.4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14年減少近30%。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本港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政府將進一步推動「零碳電力」及新能源車使用,預期本港碳排放量可以再降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專訪時表示,放眼世界,香港在碳排方面的進展,相當不錯,「由2014年到現在,本港人均碳排放減少了3成,跟美國比較,本港人均碳排放只是美國約3成左右。」2023年美國人均碳排放量約為13.8公噸;而2022年歐盟碳排放量則約為7.25公噸,相比香港,確實多一截。

他解釋,香港擁有先天的優勢,就是高度密集,「9成人都用公共交通工具,能源效益有助減低多碳排放;另方面,因相當密集,大家住埋一堆,整體能源消耗比很多外國城市低。」

後天減排方面,他認為,本港起步亦比別人早。他說,本港1997年時已停止興建新煤電發電廠,慢慢轉用天然氣及核能,故能將碳排放更早遏低。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短期而言 核電成本效益最大

但他認為,未來仍需在幾方面努力,包括持續發展「零碳電力」。「我們已經與內地展開商討,從內地輸入更多『零碳電力』,香港會做好一些工程,預備將來接收。」同時,要大力推動綠色運輸,「譬如電動車,現時新落地私家車,10架中有6、7架都是電動車,比起好多歐美國家都多。」

現時發電是最大的碳排放源,達63%,是否意味未來將用更多內地核電?謝展寰指,中短期而言,本港要低碳轉型,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但有些人會話唔係喎,現在太陽能、風能都好便宜,但他只計算了發電部分,如要大規模使用,還要儲電,一起計算時,現時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還是核電。」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他說,香港的地理環境,要發展太陽能較難;至於風力, 可考慮與內地如珠海等合作,在香港南面做大型海上風電場,相信都能符合成本效益。

預留3億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至於鼓勵更多使用新能源車,現時充電配套仍不足夠。謝展寰說,歐美等一開始就擴大公眾充電網絡,但香港則先在市民居住的屋苑停車場加裝充電設施,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令不少車主感到方便而轉用電動車;接下來會大規模建設公眾停車場的公用充電網絡。「但公眾停車場要快充、高速」,故《施政報告》提出預留3億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他認為,因現時電動車款色選擇多,加上燃料費相差十倍,若將來充電設施方便,將是很大的推動力。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棄置量跌 回收量升 重推垃圾徴費還看民意

過去10年,本港人均棄置量從2014的每天1.35公斤,上升至2018年的1.53公斤,惟2023年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比起2022年及2021年分別跌4.7%及5.9%,當中廢塑膠減少達10.5%、整體廚餘減少3.4%;另方面,總回收量則由2022年約191萬公噸,增至2023年近197萬公噸,回收率上升一個百分點至33%。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說,源頭減廢推動了20多年,本屆政府又加大力度,一方面宣傳教育,另方面擴大回收配套,已見到明顯成效,「今年初提出垃圾徵費時,社會很多討論,後因很多輿情不想在這時候推行,就暫停了,但社會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和支持度,有大幅改變。」他說,由1月到現在,坊間的回收物多了一半,廚餘總量亦多一半,回收率由早幾年的最低點只得28%,升至現時約32%。

「最近推出的『走塑』計劃,鼓勵大家不要用一次性餐具,連鎖快餐店老闆跟我說,現在8、9成的人買外賣,都不要外賣餐具,很多人自備餐具;有3成食肆甚至不提供外賣餐具,付錢都沒有,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綠色低碳』文化正慢慢在社會建立起來。」

至於現在是否好時機再考座推行垃圾徵費,謝展寰說,暫停垃圾徵費是回應民意,故最重要是得到民意支持和認同,「先做好宣傳、教育,加強回收配套,等社會都接受的時候,再決定是否推行。」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91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