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否記得2016年風靡全球的手機遊戲Pokémon GO?在遊戲中,我們可以在不同場景中捉捕寵物小精靈。在現實中,為了對應氣候變化問題,科學家們也在玩一款捉捕遊戲,不過,捉捕的對象變成了二氧化碳。什麼,二氧化碳都可以捉?這相對於我們過去提到碳中和就會想起節能減排而言,確實是一種應對氣候暖化的新思路。
(網絡圖片)
聯合國轄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COP) 在2021年向全球發出了紅色警示,指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暖化已成為全球迫切面臨的危機。香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定下了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此,當局實施了一系列的減碳措施,從零淨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方面著手,例如以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發電、利用智能科技加強樓宇節能管理、推廣電動車、發展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以堆填形式處理生活垃圾等等。這些措施從多方面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帶動社會各界投身到綠色生活之中。
然而,減排的速度很難追上現代社會排碳的速度。一方面,像絕大多數動物一樣,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是人類的生物規律;另一方面,在目前能源發展的形勢之下,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例的新能源均受時空的限制,在大規模的儲能技術成熟之前,並無法完全替代傳統化石燃料能源。同時,現階段人們對化石能源依舊有依賴,例如,考慮到能源安全,戰略儲備需要以化石能源為主;我們的衣服、日用品許多都是化工的產品,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副產業。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零碳排放是極大的挑戰。
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更加積極去應對碳排放的方法:在努力減少碳排放之餘,我們還可以嘗試去捕集空氣之中,和在碳排放源之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封存或轉化利用,從而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利於緩解溫室效應。如果捕集的二氧化碳量多於排放量,甚至於達到負碳排放。
(網絡圖片)
這項直接空氣捕碳技術(Direct Air Capture, DAC)最早是1999年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學者拉克內(Klaus Lackner)提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種酸性氣體,科學家通過鹼性吸附劑與空氣中二氧化碳產生化學作用,將二氧化碳固態化或液態化,就可「捕捉」並「收集」在工程機器中,達到將二氧化碳從環境空氣中去除的效果;固態或液體的二氧化碳可以儲存,亦利於運輸。科學家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加入到鹼性的水泥混凝土中,通過酸鹼反應進行固定,可以永久封存在岩石之中,防止二氧化碳再溢出大氣之中。相比於傳統電廠集中排放的碳捕集裝置,這項直接空氣捕碳技術更適合城市中多樣化和分散的碳排放源,可以就近部署二氧化碳的封存或利用場地,減少運輸成本。不過,由於空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比較稀薄,濃度只有0.04%,捕集的過程並不容易。所以,要發展「捉碳」工業,必須發掘其經濟效益,才能有足夠的誘因和持續力,這就需要我們在創意和科技方面下功夫。
(網絡圖片)
其實,捕捉二氧化碳不單可以舒緩地球的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本身是一種產品,固定後,廢氣會變成建築材料。另一方面,實驗證明,空氣中含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以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令收成提升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二氧化碳也是有氣飲料的生產原料。捕集的二氧化碳也是綠色甲醇和綠色航空燃油的原材料。
(網絡圖片)
此外,碳捕集技術也在碳金融市場上有很大用處。20世紀90年代末,在各國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後,碳交易市場也在全球興起。碳捕集能使企業通過對負碳排放的貢獻創造碳信用或獲得碳排放配額,從而在碳交易市場上進行交易。這些捕集的二氧化碳也同樣可以作為產品交易,成為綠色產業。
2021年,瑞士科創公司Climeworks在冰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直接空氣捕碳工廠,每年捕集4,000 噸二氧化碳。今年,國家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通過產學研合作,開發了「碳捕塊Carbon Box」的装置,以低能耗的工藝,高效地從空氣或不同濃度的排放源中捕集高達99%的二氧化碳,目前每年處理超過100 噸,其系統可處理600噸的生產。
(網絡圖片)
由此可見,這種通過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思路值得香港借鏡。香港要走好未來的碳中和之路,也必須要以「減排」和「捉碳」兩條腿走路,才能夠行穩致遠。其實在我們香港,也有十分優秀的科學家在進行碳捕集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至於香港的科學家是如何將這項技術逐步發展成為綠色產業,需要什麼條件?碳捕集技術又可以如何利用香港的優勢發展?我們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
https://cnsd.gov.hk/wp-content/uploads/2023/05/Opportunity_tc.pdf
張檸濤,王茹潔,& 汪黎東。(2024)。碳中和背景下直接空氣捕碳(DAC)的技術發展和經濟性評估。《南方能源建設》11(5),pp. 15-25.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自北京公幹回來,轉達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香港的關注,特別提到香港應該重視獨特的海洋資源,必須要推陳出新,發展海岸和海島旅遊。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仙人指路,也可以說是對特區政府的當頭棒喝。近期政府大力鼓勵市場研究並發展低空經濟,卻未見推出政策或想法,如何結合香港地形上的特殊優勢,配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來將香港「無處不旅遊」 的概念好好發揮。
日前,政府公佈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38個試點項目結果,涵蓋物流配送、公共服務和科研應用等領域,卻未見與旅遊相關的項目。其實,維多利亞港是全球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的三藩市灣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具備航運和觀光價值,有極大的潛質發展成為旅遊熱點。業界曾有人向政府建議將維港上空打造成低空賽道,承接低空飛行賽事,但當年政府反應冷淡。日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越過維港,吸引不少市民留影,視頻更在社媒上瘋轉;若在海港上舉辦刺激的低空飛行賽事,例如Air Race X 或Air Race E等,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前來觀賽。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紅牛空中競速賽」(2003-2019)和日益壯大的 Air Race X「X空中競速賽」系列賽是享譽全球的低空賽事,都是在海港上的低空進行的運動,均為主辦城市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在紅牛飛行比賽的鼎盛時期,賽事可為主辦城市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吸引各大知名品牌以百萬元為單位的賽事贊助,更帶動當地高端旅遊業發展,5天的賽程為當地旅遊業帶來18,000個過夜房間生意。
本來,啟德機場搬遷之後,舊跑道是維港低空飛行賽起飛場地的良好選擇。過去啟德機場因其跑道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內,成為聞名的全球航空地標,極具歷史與觀光價值,也符合低空飛行賽至少1000公尺的跑道和2.5 公里 ×1.5 公里區域內無障礙物和建築的要求。其坐落維港畔,跑道及兩岸可以容納大量觀眾;在此舉辦飛行賽亦不會阻礙赤鱲角機場的運作。啟德隣近香港的酒店,旅遊,消費區,在這裹舉辦飛行賽事,定能吸引不少高消費旅客及賽事團隊,带動整體旅遊經濟。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獅子山下的啟德機埸,離九龍城區僅一路之隔,是世界上飛機升降最具挑戰性的跑道之一。可惜,過去二十多年,啟德機場的重建規劃,並沒有創意地利用這跑道獨有的歴史和特性,製造更好經濟機會。在近年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強調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所謂「無處不旅遊」,正是要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和歷史背景,作有特色的規劃與建設,打造香港品牌。現時在啟德建成體育園和郵輪碼頭固然是好,但在原跑道上建設的公園、休憩區等,卻不是必然要選址於此。持續智庫研究員現場觀察後發現,原先的3,390公尺跑道,如今大多數被闢作休憩用地,或已經成為建築地盤,而並非保留作特色產業用途。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雖然,啟德沒有留下一條1,000公尺的跑道給定翼飛機起飛及降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們要有「創新旅遊項目」作為結果, 就可以將發展「海灣低空飛行比賽」定為目標;有了目標,以我們靈活的腦袋,一定可以辦得到。夏主任曾經給香港一個錦囊,就是「破局創新」。我們儘管投石問路,「因地制宜」,探索一下可行方案。
活用啟德
「紅牛空中競速賽」和「X空中競速賽」等競技賽事固然是最精彩,但用的都是定翼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也最高。然而,隨著行業賽事發展,低空飛行器的種類日益繁多。例如近年的Airspeeder「空中賽車」聯賽,則是採用四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該種飛行器對於跑道的要求就較為靈活,大多数設計無需跑道,僅需搭建垂直起降平台;即使需要短距滑跑(如Lilium Jet),也僅需 50-100米短跑道輔助過渡飛行即可。飛行器可通過無人或載人駕駛,以極高的靈活性在空中競速,時速可達 120 公里/小時以上。在2022年的賽事中,除了現場觀眾,Airspeeder通過直播平台吸引了超過 100,000 名線上觀看。據市場估計,每一場 Airspeeder賽事的直接經濟影響可達數百萬美元。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啟德機埸跑道舊址鄰近維多利亞港,目前建成了不少休憩公園,十分適合並能夠開展eVTOL飛行器的賽事。當局可考慮作規劃設計,衡量如何活用啟德,承辦Airspeeder等國際性低空飛行比賽,相信我們的美麗海港能夠容納並吸引大量外地旅客前來觀賽。相比於傳統特技賽事的飛行器,eVTOL 飛行器多用電力,因此,此類賽事更加環保和安全,是高密度城市舉辦低空賽事的理想選擇。現時,國家在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已擠身國際前列,更可提供機會,讓香港與內地的『大疆』(無人機)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等科企合作,將科技生態系統融入賽事和營運中。
聯動海灣
香港的海灣資源豐富,惟眾多海灣和島嶼並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大嶼山迪欣湖和不少離島空域較開闊,正適合作為低空賽事的場地。除了舉辦eVTOL飛行器的賽事之外,要利用如此優越的海灣和空域進行其他需要長跑道的飛行賽事,也是不無可能。香港赤鱲角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是否仍可以容納比賽的飛機在機場升降,是值得研究的。俗話說,「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我們也何妨設想一下,在離島上設置臨時跑道,通過壓實和平整草地或泥土區域,和鋪設模組化跑道板或墊子,完善賽事所需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修築足夠寬闊的海堤,延伸出海面作為賽道。不少低空賽事如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利用水體作為比賽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海灣優勢,海陸空聯動,推動低空娛樂活動的發展。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放眼石崗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香港除了舊啟德和赤鱲角,還有一個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用機場並非不可外借。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香港小型賽車總會(KAOHKC)就曾在此舉辦27次國際小型賽車格蘭披治賽;雖然石崗機場現時由駐港部隊使用,但亦會在某些時段借予香港飛行總會作小型飛機訓練。石崗機場基礎設施完善,其1,400米的跑道已能夠滿足輕型運動飛機(LSA)等特技飛行器200-400米跑道長度的要求。香港面積不大,選手駕飛行器從石崗飛往維多利亞港上空,進行賽事及表演,也實屬方便;還可以讓石崗機場附近的觀眾欣賞起飛,而維港兩岸的觀眾則可全情投入精彩激烈的競技之中,可謂一舉兩得。該類賽事近年在四川等地已有舉辦經驗,在一年舉辦一两次的情況下,相信石崗機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當然,當局需要與駐港部隊磋商,「拆牆鬆綁」才能為賽事創造空間。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這些建議需要有魄力的決策人士過關斬將,解決層層疊疊的政府程序,並與業界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成事。相信羅局長有擔當、有作為,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利用香港特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海灣和賽事經濟,讓香港大眾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