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敦(香港特區政府前總新聞主任)
正如許多移民所發現,"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更圓"。無論他們計劃定居哪個國家,大多數人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絕望和困苦。
儘管如此,也有一些成功的故事。中國人一向以其移民遍布全球而聞名,全球各地都有中餐館,許多人甚至進入了當地的立法機構,也有不少香港人在學術界和其他專業領域擔任重要職務,融入當地社區。
然而,也有許多移民陷於困境的故事。
香港2010年的人口為710萬,而今天官方統計為740萬,如果沒有在2019至2020年期間因香港遭遇嚴重騷亂和社會動盪而出現的0.9%的下降,人口可能會更多。許多人選擇前往美國、加拿大、澳洲和英國,原因各異,既有尋求更好生活的,也有因曾參與暴動相關犯罪而外逃的;還有一些人是為了跟隨親人或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香港。
移民律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準備從這個尋求新生活的市場中牟取豐厚利潤。外國政府也看到了利用這群備受尊重的勞動力來增強自身的經濟潛力。看似這是滿足各有所需的雙贏公式,但事實並非如此。
許多在2019至2021年期間逃往英國的人,正值英國失業率達4.7%之際,意味著理想中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事實上,許多人被冷落。正如一項調查所指出,雖然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正面臨嚴重人手短缺,但移居英國的香港專業醫療人員卻只能做Uber司機。
那些逃往英國的香港人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是語言障礙,其次是由於沒有工作或只能從事低薪工作而帶來的經濟困境。
英國智庫「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及其附屬組織「歡迎香港人委員會」(WC4HK)對香港新移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所謂的「應許之地」生活並非玫瑰園。他們發現,地方稅、能源帳單和公共交通費用等的成本比預期高得多。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人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其證件的入境簽證狀態、缺乏銀行信用紀錄、NHS附加費以及無法領取香港退休金等。
由WC4HK訪談的受訪者大多未能繼續從事在香港時的工作,而更多新移民從事的是完全不同領域的低技能工作。例如,一位編輯現在在活動現場做服務生;保險公司客戶經理,現在在倉庫做揀貨和打包;一位會計師試過零售和酒店業,如今做廚師;一位未能找到文職工作的記者,現在也在做廚師;一位原本是小學教師的人,現在在養老院工作;建築經理如今做自由職業的翻譯;一位市場經理赴英後曾在飲品店做兼職,目前無業;曾在玩具製造公司擔任經理的人現在做數據輸入工作;一位公務員現在當監獄保全員;一位董事秘書現在做兩份清潔工工作。所有人都處於「不匹配」的境地。
2021年1月,為了吸引更多香港人移居英國,英國推出了特別移民簽證,針對其前殖民地的540萬居民。結果是個失敗!
在該計劃推出後的兩年裡,約有144,500名香港人申請了該簽證。該計劃允許BN(O)護照持有者及其家屬在英國居住和工作最多五年,之後可申請永久居留和入籍。
1997年後出生的成年人,只要父母是BN(O)護照持有者,也可單獨申請。
但英國人只是煞有介事。去年,英國政客鄭偉祺(Robert Jenrick)在擔任移民部長時曾表示,該政策使香港人能夠「享有我們在這裡(英國)所享有的所有自由」。事實上,這些自由在香港也同樣存在。
他毫不羞愧地補充道:“許多香港人表示,來英國就好像回家一樣。自從推出新的BN(O)簽證以來,英國自豪地接納了來自香港的144,500人。”
顯然,鄭偉祺先生並未閱讀「歡迎香港人委員會」關於香港移民對英國不滿的報告。 540萬符合資格的香港人中,只有144,500人申請這簽證,比率僅2.27%,這顯然不值得沾沾自喜。
彭仕敦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