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深入蓮麻坑鉛礦洞一探本地礦業史 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 港深合作打造生態廊道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深入蓮麻坑鉛礦洞一探本地礦業史 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 港深合作打造生態廊道 

      2025年01月06日 09:14 最後更新:09:15

      深入新界東北邊陲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沿着蓮麻坑郊遊徑拾級而上,攀上900餘級梯級,即能抵達藏身茂林的蓮麻坑鉛礦洞,一窺本地礦業曾經輝煌的面貌。

      雙城攜手: 舒博衍表示,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生態廊道,港深雙方在多方面合作,加強保育。政府新聞網圖片

      雙城攜手: 舒博衍表示,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生態廊道,港深雙方在多方面合作,加強保育。政府新聞網圖片

      盛極一時  發現歷史

      蓮麻坑鉛礦洞是香港其中一個具重要經濟價值的天然礦藏,曾是本地規模最大的鉛礦場,主要出產方鉛礦,以及少量閃鋅礦和銀,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

      「政府1925年批出採礦租約,這裏的採礦活動在1936年至1939年間最為蓬勃,近2,000名工人24小時日以繼夜開採。」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西北)陳浩鵬娓娓述說着這個地方那時的風光。「礦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戰後受國際鉛價下跌、天災、工潮等多重因素影響,最終在1950年代末停運。」

      蝙蝠家園: 礦洞早年荒廢後,成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洞內部分位置設有圍欄,不對外開放,原因之一為保護蝙蝠的家園。政府新聞網圖片

      蝙蝠家園: 礦洞早年荒廢後,成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洞內部分位置設有圍欄,不對外開放,原因之一為保護蝙蝠的家園。政府新聞網圖片

      活化完成  開放參觀

      礦洞盛載着香港一段獨特而鮮為人知的歷史,為讓公眾親身了解,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以一年多時間將礦洞活化,礦洞搖身一變,現已成為開放式博物館,上月底向公眾開放。

      活化工程包括鞏固和防護,其中主岩洞天花以岩釘和灌漿加固,又為結構不穩的岩柱建造混凝土扶壁,並以仿真岩石覆蓋,使其融入岩洞的自然環境。此外,礦洞內外皆加裝岩石絲網,防止鬆散、細碎的石塊掉落。當局並在礦洞一帶逐步增設各種設施,包括解說牌、路標、涼亭、長椅等,提升遊覽體驗。

      香港北陲: 紅花嶺郊野公園設有兩條郊遊徑,貫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政府新聞網圖片

      香港北陲: 紅花嶺郊野公園設有兩條郊遊徑,貫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政府新聞網圖片

      蝙蝠家園  獨具價值

      礦洞有多個工作層,隧道綿延超過2,100米,但大部分不開放,當局設置圍欄,除了防止遊客誤闖,更為保護蝙蝠家園。

      這裏的礦道系統錯綜複雜、陰暗潮濕,早年荒廢後,為蝙蝠提供了絕佳的生境,礦洞現已成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更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陳浩鵬說,在礦洞記錄到十種蝙蝠,佔全港有記錄的蝙蝠品種約四成,包括南長翼蝠、大蹄蝠等。他介紹礦洞生態的同時,不忘呼籲遊客盡量降低聲量,並避免用強光照向洞內,以免影響蝙蝠棲息。

      礦洞作為漁護署和土拓署首個合作活化的開放式博物館項目,部門冀它可為日後郊野公園的同類型活化項目作示範。

      流金歲月: 陳浩鵬表示,蓮麻坑鉛礦洞曾是本港規模最大的鉛礦場,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政府新聞網圖片

      流金歲月: 陳浩鵬表示,蓮麻坑鉛礦洞曾是本港規模最大的鉛礦場,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政府新聞網圖片

      漫遊郊野  景點處處

      礦洞所在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是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面積約530公頃,北面與深圳梧桐山接壤,南面鄰近本港八仙嶺郊野公園,現時設有兩條郊遊徑,貫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走畢全程約需4至5小時。

      郊野公園景點處處,包括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二戰日佔時期的機槍堡及戰壕,以及可遠眺沙頭角海的紅花寨觀景點等。

      此外,紅花嶺郊野公園部分範圍屬昔日的邊境禁區,生態較少受人為干擾,孕育物種繁多,例如可見於高地草原的大草鶯,以及紅杜鵑、吊鐘花等。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主任(北區)舒博衍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蘊涵豐富生物多樣性和人文歷史元素,是北部都會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的重要部分,漁護署正與旅遊事務署攜手,在「設計#香港地」沙頭角活動加以推廣。

      生態廊道  一脈相連

      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生態廊道,舒博衍指出,港深雙方在多方面攜手合作,整合資源,加強保育。

      漁護署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制訂優化梧桐山---紅花嶺生態廊道的聯合工作方案,並於去年8月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初步計劃包括設立生態資料交換平台、開展兩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移除入侵物種、研究為動物改良生態連通性,以及交流自然教育方面的經驗等,促進兩地生態融合。

      漁護署正分階段展開智能山火監察器及控制系統安裝工程,進一步提升監察郊野公園內發生山火的效率,並於本月完成首階段安裝工作。

      漁護署在田夫仔山火瞭望台安裝智能山火監察器。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在田夫仔山火瞭望台安裝智能山火監察器。漁護署圖片

      安裝山火監察器的地點,包括於大欖郊野公園的田夫仔及八鄉山火瞭望台、西貢西郊野公園海下山火瞭望台和馬鞍山郊野公園黃竹洋山火瞭望台;山火控制中心亦會安裝監察器和控制系統,整個項目將在明年4月完成。

      漁護署表示,智能山火監察器採用紅外線熱成像、視頻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透過探測山火所產生的溫度和光度,實時監察山火。監察器的監察範圍半徑約為5至8公里,當發現山火後,會即時向山火控制中心發出警報,傳送實時影像及顯示山火位置。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署方指出,項目完成後,山火監察器會組成網絡協同運作,全天候運作監察山火,大大提升郊野公園山火監察的效率,亦可紓緩人手需求。另外,山火控制中心設有熱線,透過市民的通報監察及應對山火。

      清明節將至,漁護署呼籲前往郊外掃墓的市民謹慎處理火種,應在化寶桶內燃燒香燭和冥鏹,切勿用火燃燒野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