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巴推出熊貓開篷巴士,搭配「無處不熊貓」的口號,乍看的確是在響應政府的「熊貓經濟」,但如果將鏡頭拉遠,城巴近年票價加幅冠絕全行,對市民的服務質素卻未見寸進,早已招致怨聲載道,這樣的舉措難免令人質疑城巴是否忘記了專營巴士的本份。如果城巴誤以為配合政府政策、推出旅遊噱頭就能轉移市民注意力,那就大錯特錯。
巴士服務營辦商的本業,是提供優質大眾運輸服務。在上一次票價調整中,城巴申請最高的加幅,理由是面對通脹壓力,成本上升,要透過加價提供「高質素」的巴士服務。然而,加價過後,服務未見改善,無論是其主要「據點」的港島區,或是新獲批營辦服務的皇后山、啟德或屯門54區,當區居民和團體多次提出不滿,結果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班次疏落、誤點頻繁,乘客繼續叫苦連天,日常通勤之苦從未減卻。當城巴高喊「無處不熊貓」時,市民感受到的卻是「無處不苦候」、「無站不誤點」。票價加了,換來的卻是原地踏步的服務,這難道是對市民應有的交代嗎?借大熊貓之名,行自我包裝之實,與其說是服務市民,不如說是服務自己的形象。市民需要的,只是準時的巴士,而非花哨的開篷車,此番操作,無疑是捨本逐末。
在城巴背後操盤的漢思能源和善水資本,前者主要業務與能源相關,包括發展氫能,後者則為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目標是追求最大利益,透過唱好業務前景一片光明,令資產價值最大化,本應無可厚非。但有立法會議員已曾公開質疑,城巴以虧損為為由加價,是否有人透過財技把巴士公司收入轉移資產到母公司,敦促政府正視巴士公司這種玩弄財技手法。今次出席城巴觀光巴士活動的政府官員,由去年十一月同類活動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改為負責監管巴士公司的運輸及物流局和運輸署,看在承受城巴日常「服務」的乘客眼中,相信別有一番感受。
說到底,城巴此時推出這些口號及旅遊路線,與其說是回應市民需求,不如說是向投資者拋媚眼,試圖以「創新項目」撐起業績假象。既然無心經營,服務自然每況愈下,市民的怨氣也日益增加,相信官場中亦有人洞若觀火,心知肚明是什麼一回事。筆者希望運輸處好好監管,督促城巴回歸正軌,而非任由其以旅遊噱頭討好政府、敷衍市民。說穿了,普羅市民需要的,不是什麼「無處不熊貓」,僅僅是出行時的一輛準時、可靠的巴士。
歐陽熙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