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內地餐飲品牌大舉進駐香港,一些品牌迅速站穩腳跟,吸引了一票忠實食客。然而,並非所有品牌都能游刃有餘地適應香港這個高成本市場。香港的租金高昂,而工資水平亦遠高於內地。此外,內地品牌能否成功融入香港消費者的飲食偏好,也是經營的關鍵。
對本地餐飲業者來說,這些新入場者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但也促使業界的自我革新。近年無論是菜式創新、服務質素等各方面,不少本地業界也在努力提升水平來迎接挑戰。
除了餐飲業,部分內地零售品牌也開始南下;粗略統計,目前已有超過五十家內地品牌在港落戶。這些品牌不僅在內地市場有高知名度,還擁有充足的資金實力。與香港本地零售商相比,內地品牌以高性價比見稱,較易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迫使本地業界進一步創新與優化。
不過,內地品牌來勢洶洶,對業界來說並非全是壞事,這就像一把雙刃劍。雖然競爭令本地商家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但同時也推動本地業界突破既有模式,尋求更有效率與吸引力的經營模式。香港經營者只需保持學習與應變的心態,向競爭對手取經並加以取長補短,亦可實現自我提升。內地品牌進駐香港,對本地經營者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這很大程度是取決於香港商家的心態。香港人香港人的應變能力及學習能力向來出眾,只要大家不自視過高,也不妄自菲薄,多去了解同業競爭對手的營商及應變能力,不斷學習,就不斷進步,當動力逐漸增加,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樓市,都可以見到雙贏的局面。
近期香港正在經歷消費力從谷底回升的局面。旅發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兩個月訪港旅客達84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7%。這波訪客潮不僅推動了零售與餐飲業的增長,也令經營者信心得以恢復,形成了更為活躍的消費循環。
香港近期不但消費市場轉旺,本港樓市也受惠於經濟及消費回暖,市場信心增強。此外,《財政預算案》中調高100元超低印花稅上限至樓價400萬元物業,為市場注入了新活力。400萬元以下物業的成交增加之外,還可以激活更高價位物業的換樓鏈,樓市交投的積極氣氛正有望持續至第二季。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