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多地洪水為患,但田納西州一戶人家及早建造防洪堤,成功避過遭洪水淹沒危機,「防範於未然」的舉措吸引數百萬人關注,不少人表示想學習。
整個地區遭洪水淹沒
《AccuWeather》近日在Facebook分享一段在田納西州西北部萊克縣 (Lake County) 里奇利鎮 (Ridgely) 上空拍攝的片段,可以看到整個鎮被洪水淹沒,唯獨一戶人家絲毫不受影響,完全沒有被淹沒的跡象,矗立在汪洋中。
唯獨一間房子仍在乾土上
AccuWeather 表示,這戶人家早在洪患發生前,就在房屋周圍築起防洪堤,工程雖然龐大,但證明相當有效。這次水災讓附近不少建築物都浸在水裡,唯獨他們的房子仍在乾土上。
X平台圖片@realtimharbor
網友讚賞希望學習自保
片段曝光後至今已累積793萬次觀看,近10萬人按讚,逾5千人留言。網友表示:「希望他們可以出個教學影片,教大家如何自製堤防,看起來真的很成功」、「真的很佩服有些人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不是坐等政府來照顧!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但他們可以而且確實做到了!」
X平台圖片@realtimharbor
位於上海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械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簡稱國地中心),即將正式投入運行,「入學」的機械人日以繼夜練習,務求進化至有血有肉的地步。
微博影片截圖
中心今年7月運作
《澎湃新聞》報道,「國地中心」位於上海張江模力社區,將於2025年7月正式投入運行,這是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械器人訓練場,聚集了10多家企業百餘台人形和類人形機械人,日夜操練各種動作,獲取資料以實現「進化」。
微博影片截圖
將學會如何思考
國地中心市場體系總監楊正葉表示,如果說過去業內實現了人形機械人人「骨骼骨架」的活化,那麼今年,隨著多物種的「開源」以及上線,機械人是學會『思考』的開始,或者說『蝶變』的開始。
微博影片截圖
復刻資料採集員動作
走進國地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資料採集員坐在電腦面前,兩手交替訓練機械人做抓的動作,電腦螢幕上,一個虛擬的人形機械人雙臂「復刻」資料採集員的動作,不斷練習如何「抓」。
微博影片截圖
採集員每天做600次
產生數據、採集數據、擴增數據、分析數據,是國地中心最基礎的工作。其中一名採集員說: 「一個動作,一名採集員每天要做600次」。對人類而言,「抓」這個動作很簡單,但對機械人學習而言,「抓」的物體的大小形狀、放置角度等,即使有微小的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數據。
微博影片截圖
人與機械人每天都在練習
在這裡,不管是人還是機械人,每天都在練習:抓拿取放、清潔洞眼,即便是趣味性最強的踢足球機械人,也是在兩個機械人「對戰」的場景中練習前跑、後退、臥倒,後翻起身,進球後振臂等。
微博影片截圖
練習5萬次後有泛化能力
「每個資料都是不一樣的,當一個動作練習5萬次時,同一類型就有了泛化能力。」楊正葉說,以上文提到的「抓」為例,讓機器人去「抓」一個先前沒有見過的物體,比如一袋感冒沖劑,它會先從資料庫中尋找匹配的抓取方式,如果資料庫中的抓法不行,然後再呼叫其他的抓取方式。從這一步開始,機器人的學習和自我更新能力就會呈現幾何倍增長。
微博影片截圖
目標突破1000萬條數據收集
楊正葉透露,嚴格來說,訓練基地目前還在調試、整改,一天約能生產2萬至3萬條資料。待到整改結束,預計今年7月將完全投入使用,屆時一天約能產生5萬條數據,預計年內就能突破1000萬條真機數據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