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歷史長河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2019年04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12:00

李善樂憶述「雷霆傘兵」式戰鬥經歷,內容足以拍一套電視劇或電影。

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抗戰時期到了內地,遇上美國全國招募精英,投身完成傘兵訓練,深入日軍腹地作戰,他叫李善樂。出生於1926年的他,在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學校,由美國軍官密集訓練後,成為了第一批畢業生,編入「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

更多相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戰後回到香港,再到加拿大定居。據他的後人Sam Lee向本專欄透露,李善樂的檯面,一直放著一張戰後八人紀念合照,直至三年前去世。2015年,即李善樂去世前的一年,適逢抗戰勝利70周年,操得一口流利港式廣東話的李善樂,接受他的侄女李婉華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中文電台專訪,大談他參軍的點滴。(為免篇幅過長,專欄分為三回敘述,現為第二回,前回為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請按此。

訪問期間,李婉華形容李善樂面色紅潤、中氣十足。而聽者也覺得他聲如洪鐘,對答如流,思路清晰,也不時糾正李婉華,可想而知他年輕時的身體質素必然厲害,配合他大家族出身及接受英式教育的優秀條件,讓他能夠在全國眾多精英中突圍而出,成功投考美軍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學校,更在4-5000名學員的成績中,躋身第二名畢業。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李善樂投考前其實正在就讀桂林軍校,為何貿協「轉軚」?他解釋:「我打仗報國心切,軍校要讀四年,四年後都不知是個甚麼的世界。」於是他毅然投考傘兵學校。

李善樂獲編入第一隊,接受第一次任務在1945年6月至7月,當年他才19歲。此前,他接受連串密集訓練:「美國佬原本想我們出國訓練,但因為人數太多,資源有限負擔不了,就在昆明北郊崗頭村成立傘兵學校。」

李善樂說,傘兵訓練程序主要分三部分:武器學校、戰術學校及跳傘學校。坦言當時中國資源相當缺乏,訓練全程由美國軍官操刀:「連降傘是甚麼,如何操作也不知道,當時一把降傘製作成本都要一千美金!」這是為什麼成功投考的人,大多數都要懂英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畢竟美軍投放不少時間及資源,相當重視學員生命。他們裝備精良,訓練雖密集但充足,也很艱辛,畢竟這是未來執行任務及保命回歸的關鍵:「為何美軍要挑選精英來訓練?因為單靠愛國之心及勇武絕不能成事。作為傘兵的一份子,要有學識,要有克服任何困難,甚至要單獨作戰能力來完成任務。」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的作戰模式是深入敵陣,他們每次都在雲南昆明出發,空降廣東一帶敵後作戰:「敵後腹地是我軍步兵不能到的地方,我們多時夜晚跳傘,著陸地點未必是平地,可能是水域、叢林。解決降落問題後,如何集結分散的隊員?每次任務繁重,人生路不熟,如何快速隱蔽地找到目標?以炸橋為例,要用藥多少?炸哪部分?這些都要快速深思熟慮及鍛練。完成任務後,更加重要是如何自保,返回基地歸隊。」就要從敵後避開敵人耳目,由廣東回到昆明,漫漫長路,不難了解為何美軍專物色有識之年輕人。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李善樂在1945年接受第一次任務就是空降廣東開平:「主要協助美軍反攻。」整個過程李善樂並沒有憶述太多,反而第二次空降丹竹機場的任務,李善樂談起就轉為雀躍,因為這一次打擊任務,是要破壞日軍戰機,對中國及美國軍隊相當重要。

李善樂進一步解釋,這與當時美國轟炸日軍有關:「當時美國的B-52轟炸機(編按:李善樂說的應該是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並非B-52),都會在成都起飛轟炸日軍,由於它飛行高度達三萬五千呎,日本普遍戰鬥機都無法截擊,基本上如入無人之境。怎料有段日子,美國轟炸機一架一架被轟掉,美軍才發現日本從納粹德國引入新式戰機,每天他們都打下兩三架正在飛行的B-52(B-29),不得了,所以美軍要找辦法,尋找戰機,殲滅它們。」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文獻記錄,再反複核實李善樂的說法,美軍遇到的應是日軍駐守廣東的「二式單座戰鬥機」或「三式戰鬥機」,克制美國超級堡壘轟炸機隊。美軍起初誤以為它們是德國的Bf-109。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李善樂憶述,按照當時美軍的計劃,當偵察到日軍戰機隊降落機場加油時,傘兵部隊就要立即出動,火速完成任務:「當時我們有好幾隊傘兵,分更24小時當值,一遇到警報就即刻起飛。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毀掉這批戰機。」「第一次衡陽的軍隊收到線報,指有一隊不明飛機突然降落加油,幾百人立刻出動,佔領機場,可惜日軍戰機隊已起飛十分鐘。」

之後一次傘兵突擊隊降落丹竹機場,最終成功毀滅戰機:「我們傘兵抵達丹竹機場上空,與日軍戰機『撞到正一正』,他們正準備起飛。一批傘兵急急空降,有些兄弟降到敵機上面,飛機還想飛走脫險!」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這樣會不會覺得危險?」李婉華在節目中問李善樂,李善樂卻回應得淡淡然:「我們都一定沒有這樣想,因為我們沒有想太多,都預了『有去冇回』。」李善樂在節目中,並沒有交代這次殲滅日機任務成功與否,但這批傘兵部隊一直執行針對日軍的艱鉅任務,直至他們投降。據李善樂指出,當時全球公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傘兵部隊,死亡率達七成,包括國軍傘兵:「所以每逢作戰之前,美國佬都會要我們簽『自願表』。」他們一班兄弟已有一套不明文的規定,就是要和平後,為陣亡的兄弟找回家人,告訴家人其英勇表現。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此外,還有一項不明文的規定,李善樂欲言又止,有點支支吾吾。就是執行任務期間,當有隊員受重傷,為了不拖團隊後腿,通常兄弟都要勇敢地「操刀」,以免落入敵軍手中成為俘虜。面對戰死兄弟,怎樣與他們的家人說呢?「有不少兄弟戰死沙場,戰爭始束後,面對他們的家人,都相當難受。」更有一些陣亡兄弟,李善樂找不到他們的家人,成為了他一生遺憾。下回再續。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