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營救被捕學生四處奔走,更以身家作擔保。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有連串記念活動。提起「五四運動」,不少人都聯想到一班北京大學學生,也自自然然聯想起蔡元培。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而蔡元培,則是北大的領導人物。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思想人物研究中一位爭議較少的人物,他在「五四運動」中所起的作用也被學界一致承認。美國著名哲學家及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評論:「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可見蔡元培對五四運動當中,起到的作用及影響有多大。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時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當時,站在軍閥混戰的風口浪尖上,北大校長職位被視為「三煞」位。蔡元培之前,北大已換了幾任校長,當中有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等精英中的精英,卻最終碰了一臉子的灰,被趕出校門。除了教育經費極缺這項嚴峻考驗,蔡元培的眾多友人當時也指北大校方腐敗,如赴任有礙名望,不建議去,但蔡元培仍「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蔡元培上任後改革北大,除舊布新。延聘和支持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辜鴻銘等人任教講學,並以學術研究為本,設立研究所,創辦學術刊物,鼓勵師生學術爭鳴、思想自由發展,推行教授治校;打破學科界限,推行學分制,促進文理兩科的滲透與融合,開創了北大「學術自由」之風,為中國現代大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北京大學因此學術繁榮,人才輩出,影響及於全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民國八年 (公元1919年) 1月,一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大戰戰勝國之一參加,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要求,但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提出的要求,並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無禮行徑,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
5月1日,北京大學有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消息,代表就召開緊急會議。5月3日,蔡元培把政府決定簽署和約的消息告訴學生代表後,學生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到了5月4日,北京大學發起組織五四運動。
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蔡元培雖然在五四當天沒有參加遊行,但他站在學生一邊。他以北大校長的名義營救被捕者,並四處奔走,聯絡其他13所大專院校校長,一再同北京政府交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支持。最終,他還以身家作保,要求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當局迫於壓力釋放被捕學生,蔡元培又率全體師生親自迎接。
1919年的整個春夏,北京學生抗議活動繼續升級,遊行罷課行動迅速蔓延至各城市的學校。之後工商各階層也參與,發動罷工、罷市。北洋政府最終拒簽和約,並將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免職。北洋政府把結果歸罪於蔡元培,蔡元培為保全北大憤而辭職。於是,北大師生和北京教育界發動展開「挽蔡運動」。
五四運動取得勝利,蔡元培亦在北大師生和各界強烈要求下,於9月份返回北京,重新主持北大校務。
五四運動前後,作為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竭力廢除腐朽的教育制度,大力倡導近代民主和科學的教育思想,選用大批具有先進思想和博學多才的知識學者及專家,充實教師陣容,培養出一大批具有愛國革命思想和真才實學的青年學生。蔡元培當中的作用及影響相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