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段錦app獲Google Play「年度最佳自我提升應用程式」 創科基金資助 AI教八段錦

博客文章

八段錦app獲Google Play「年度最佳自我提升應用程式」  創科基金資助 AI教八段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八段錦app獲Google Play「年度最佳自我提升應用程式」 創科基金資助 AI教八段錦

2019年12月15日 14:49 最後更新:14:57

最近Google 網上商店Google Play公布年度大獎,其中「2019年度最佳自我提升應用程式」得主是網上八段錦健康遊戲「智能八段錦」流動應用程式,應用程式的開發團隊是Animoca Brands Ltd。

楊偉雄網誌。

楊偉雄網誌。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發表網誌,講到得獎的「八段錦健康遊戲」流動應用程式,原來由創科生活基金資助開發,獎項肯定得獎者Animoca Brands Ltd的同時,對創科生活基金也是一種鼓舞。

楊偉雄認為,創科不僅推動經濟多元發展,同時可以促進社會進步。我們推出創科生活基金,就是要找尋新協作角度,鼓勵應用創科的新文化,為社會大眾及不同社群帶來裨益,讓市民感受到創科帶來的好處。今次獲獎的「八段錦健康遊戲」流動應用程式,將傳統的八段錦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配合流動裝置鏡頭,由虛擬教練提供實時分析和語音提示,帶來嶄新用戶體驗。

「智能八段錦」流動應用程式。

「智能八段錦」流動應用程式。

開發這個八段錦遊戲是在去年北角區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聯同本地科技企業Animoca Brands 遞交申請,表示要結合氣功專家與人工智能、實時人體姿勢感應估算運算法及機器學習技術去教授八段錦時,巿場上還沒有類近的應用。基金秘書處在評審過程中,徵詢了相關專業政府部門的技術意見,再交由科技界、學術界、社福界人士和政府部門代表組成的基金評審委員會審視該申請。

基金評審委員會認為,透過創新應用科技推廣八段錦,十分可取,值得支持。事實上,這類推廣武術和健康概念的項目,在商業上可說是無利可圖,一般投資者缺乏誘因參與。若非有創科生活基金的資助,項目雖有嶄新意念,亦難以面世。

投資創科項目,目光必須放遠,有些得益非金錢可以衡量。以協助特殊社群為宗旨的創科生活基金正正就是要填補這缺口,為一些商業價值不高,但具有社會價值的項目提供資助。以「八段錦健康遊戲」流動應用程式為例,項目為長者帶來強身、聯繫友伴兼且減輕孤獨感的益處,而且打破地域限制。在開發階段,開發商邀請了一群青年人協助測試,吸引他們投身創科。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