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非華語人士加入航空業有前「途」新路 「先鋒」計劃職業配對助增值上流

美善人生

非華語人士加入航空業有前「途」新路   「先鋒」計劃職業配對助增值上流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非華語人士加入航空業有前「途」新路 「先鋒」計劃職業配對助增值上流

2020年02月20日 10:00 最後更新:12:04

總有出頭天!

非華語人士就業困難,即使擁有大學學歷,仍會因語言、膚色等因素,找工作時屢屢被拒諸門外,缺乏一展所長的機會。司林和華生同樣在本港長大並考取大學學位,前者希望成為機師,而後者則正向律師之路進發。他們參與機管局的「先鋒」計劃,在機場工作累積經驗,逐步邁向夢想,表示只要抓緊機會,也能「力爭上游」。

機場管理局於2018年推出「EXTRA MILE 里・想高飛」項目,旗下的「先鋒」計劃為機管局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合辦,旨在為本地非華語人士提供職業配對,及為期一年的就業計劃,培育他們工作能力同時提升競爭力,增加在社會的上流機會。

24歲的華生和21歲的司林先後於2018年和2019年參與「先鋒」計劃,分別獲安排加入怡中航空服務集團及環亞機場貴賓室,雖然身為非華語人士,但遇上伯樂提供機會,也能發揮所長,在不同崗位為旅客服務。

司林是移居香港的第2代巴基斯坦人,父母亦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他從小在傳統學校升學,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亦視之為母語,但因不懂書寫中文字,即使已取得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找工作仍然處處碰壁。他解釋,中學時因應校方建議,選擇應考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故缺乏應可的中文資格。

司林表示,他小時候獲贈一個飛機玩具,對航空業產生興趣,至年前回到巴基斯坦,看到曾任戰鬥機飛行員的叔叔駕駛飛機起來舉重若輕,認為飛機師予人專業形象,亦很有挑戰性,立志要成為機師,「大多人都在地上工作,我想我的工作可以與天空有關。」

他過往曾多次向不同航空公司自薦,卻苦無回音,遂報讀城市大學的理學副學士(航空及飛行)課程,希望先打好根基。他又曾自費參與海外的短期飛行課程,並於去年參與「先鋒」計劃,加入環亞機場貴賓室擔任客戶服務主任,向其航空夢邁進一大步。

「這個計劃給了我一個優勢,讓我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而在機場工作更可以貼近我的夢想。」司林說,為應付白天上課,獲公司安排夜班工作,雖然客戶服務與機師未必有直接關係,卻可藉此增加與機師的交流機會,得到不少過來人分享「貼士」,確切了解該如何成為飛機師。他提及,若自費到澳洲考取機師執照的話,需要逾港幣40萬元,故現時半工讀的生活很忙碌,但坦承為了夢想依然值得,即使要省吃儉用,每月存起六成薪金也願意。

至於另一「先鋒」計劃成員華生,則於2006年才隨父母由印度新德里移居香港,先入讀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並升讀拔萃男書院完成國際預科文憑(IB)。自言從小受到任職律師的祖父影響,視他為偶像:「爺爺在家鄉很有名,因為他常免費助人解決法律糾紛,雖然我沒有機會與他共度太多時光,但也從他人口中聽過不少他的事蹟。」華生說,他希望追隨爺爺腳步,利用法律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

他邊工作邊修讀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遙距課程,還負笈英國於2018年考獲倫敦大學法律學士學位。他回港後經香港國際機場職業博覽會,加入了「先鋒」計劃,期望了解航空業運作。

大多男孩子小時候都有一個「機械夢」,華生笑言自己亦不例外,喜歡飛機及電子遊戲,長大後更自行研製了一個小型飛行模擬器,在英國留學時亦曾報讀短期飛行課程,惟深感對法律抱有更大興趣,遂把兩者結合,立志進修航空法律。

華生加入怡中航空服務集團後,在機場客運大樓擔任旅客接待服務主任,最近還因表現優異,獲調升至二級旅客接待服務主任。他形容,能在一家跨國企業工作,有機會與各大航空公司和不同國籍旅客交流協商,不諱言:「要在既定規則內,盡量滿足各人的需求,這技巧很困難。」他指,有關經驗訓練了其排難解紛和應變技巧,同時亦提供許多與客戶維持人際關係的實戰機會,成為他日後進修航空法律的有利本錢。

不過華生承認,不懂廣東話是他工作時的一大阻礙,「雖然我在香港有一段時間,卻從未正式學過中文,只是透過聆聽別人說話時學懂一點,但仍未能讀寫中文。」為爭強競爭力,他自2019年12月起透過「先鋒」計劃接受中文會話培訓,更獲安排彈性上課時間,以配合輪班的工作時間。

非華語人士要抓緊在香港的機遇,二人異口同聲表示廣東話十分重要。華生指若要留港發展,要學懂廣東話才會獲別人接納為「自己人」。而司林則認為,身邊的非華語朋友因懂聽説廣東話,也不乏工作機會,惟必須將勤補拙好好把握,「要用心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努力,努力!」

*「先鋒」計劃全年進行招募,有意者可於計劃專頁申請報名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