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月初接見特首林鄭月娥時指出,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工作。
言下之意,對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到位,提出了改進要求。
言猶在耳,疫情反彈來了。
這兩天的新增確診病案一下飆上升近三位數,創三個月以來新高。
同日,特區政府宣佈,原定次日啟動本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旅遊氣泡”計畫,因香港疫情再度反彈而擱置,延期兩周後視疫情再商議。
政府還即時收緊酒吧及夜總會,以及其它餐飲業內聚集人數。中小學全面停課、公務員及私企員工居家工作等措施,也可能會再次推出。
眼見抗疫已見曙光,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確診案例一直在20例以下,甚至是個位數以下徘徊。
香港不少的餐飲、旅遊、零售業已經逐步開張營業,經濟資料在第三季度有所回升。
但這兩天確診病例大幅突升,防疫專家更明確表示,香港的第四波疫情已經提前開始。
許多市民都在問,為什麼香港的防控工作遏制不住地反復,香港是否陷入新冠疫情循環的宿命?
我認為,香港沒有宿命,政府要有使命,要堅定地確立防疫“清零”目標。
在管理學上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是政府管治的基本要求。
將近十一個月的防疫已經過去,香港政府應讓市民清晰地了解,全城防疫的目標定在哪裡?
“清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目標,也是對市民健康負責任的目標。
制定疫情“清零”,並非高不可及,關鍵是採用什麼措施配合實現目標。
強制性檢測是其一。
中央派出檢測隊支援香港,特區政府也提供協助,花了5.3億免費為市民檢測,就是希望徹查病源,解決“內防擴散”的問題。
可惜措施不到位,既不是推行全民檢測,也不是針對已經有病案的社區、群組強制性檢測。
即使有檢測也是慢半板,讓當事兩天後送回樣本,缺乏“強制性”的要求和操作。
這次所謂的普及檢測完全是白燒錢,有些特殊群組作了反復檢測,也是徒勞的形式。
封閉式隔離是其二。
以“外防輸入”為例,專家總結認為連續4波疫情,都與外來輸入有關。
防控輸入是技術操作,只要在各個口岸,有設備、有人手,有嚴格流程並有力執行,雖然未能做到百分之百防堵,但是總不會成為疫情再爆發之源。
但是,有關局的當事人擔心影響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對海員、機組人員檢測處理過於寬鬆,導致“外防輸入”變“外傳輸入”,二次傳播在社區擴散。
又例如所謂住宿度假隔離,被一些人利用為搞派對,許多人擠在一個較狹小空間,正是病毒傳播高危場合,這些事實傳媒多次披露,但未有效應對。
絕對的數碼控是其三。
檢測了、隔離完成了,靠什麼分別健康與否?
在今天大數據時代,推動“健康碼”是一個別無選擇。
客觀而言,在疫情初期市民還是配合政府的,因為經歷過03年“沙士”一疫,市民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外出能佩戴口罩,這種高度警覺性對防疫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病毒傳染快,除了香港本土外,更多的是海外輸入,僅靠市民自覺是不足夠的,政府應該在全民強制性檢測後,讓健康的人獲得“綠色通道”,這不但是為了阻隔病毒,也是還以健康市民安心出行的權利。
過去10個月,不能說政府應對疫情不積極,但是做了,不等於做得對和做得好。
我同意知名評論員盧永雄的說法,政府馬馬虎虎、“半桶水”的抗疫態度和措施,證明效果不彰。
要扭轉局面,使香港擺脫困局,許多社會有識之士在呼籲,香港政府必須確定以“清零”為目標,不下這個決心,疫情還會有下一波,市民將繼續受折磨,經濟也不可能回到正常軌道運行。
特區政府始終未能就訂立“清零”目標作出公開呼籲,究其原因,我從旁觀察主要有:
一是擔心被反對派批評違反“人權”,畏首畏尾自縛手腳。
任何帶“強制性”的操作都有可能被不同利益、不同立場的人士反對或者批評,這正是香港多元化自由社會的體現。
但今天疫情涉及人的生命,在每一個生命面前,都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政府的愛護。
如果怕被一些人肆意扭曲“人權觀”,將疫情造成的災難,強加在市民的健康之上,這種“人權”價值觀值得重視嗎?
二是囿于官僚架構及思維,未能以重大事件採取超常規的應對措施。
對抗疫情,需要打破以往點對點的管理體系,涉及到對疫情研判、措施規劃、人力資源、政策擬定,甚至觸及深層次的界別利益,政府必須在政策範疇內加強相互協調,一致對外,不能一山壓過另一山,各自強調行業自身特殊性。
出台的政策要經得起推敲,不能防截了陸路卻放開了天空,一再犯下境外輸入疫情的錯漏。
三是在引領輿論導向方面,讓出了政府的主導權。
對於“強制性”檢測,政府總是認為做不到,擔心社會有反彈;對於精心設計多時的“安心出行”健康碼計劃,政府也是一再強調自願選擇。
諸如此類,政府對於反對聲音過於遷就,而不是大力講清楚政府推出政策的理據和道理,大力宣傳做這些事情的好處是讓社會和市民早日回歸正常工作和生活。
久而久之,歪理很容易占了上風,政府不能等社會形成共識,而是應該主動推動形成共識,否則只能處處被動。
特首有一句口頭禪,“本屆政府遇事迎難而上”。
“清零”,正需要本屆政府有擔當地迎難而上,因為“清零”不是在數量上多一點或少一點的問題,而是決定抗疫防疫成敗的關鍵。
政府要真正落實中央領導提出,將防疫抗疫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的要求,下大決心採取更有效、更強制性的措施控制疫情,不能把香港的經濟和市民的信心拖垮了。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