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確立防疫“清零”目標難嗎?

博客文章

香港確立防疫“清零”目標難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確立防疫“清零”目標難嗎?

2020年11月23日 15:49 最後更新:18:12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月初接見特首林鄭月娥時指出,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工作。

言下之意,對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到位,提出了改進要求。

更多相片

言猶在耳,疫情反彈來了。

這兩天的新增確診病案一下飆上升近三位數,創三個月以來新高。

同日,特區政府宣佈,原定次日啟動本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旅遊氣泡”計畫,因香港疫情再度反彈而擱置,延期兩周後視疫情再商議。

政府還即時收緊酒吧及夜總會,以及其它餐飲業內聚集人數。中小學全面停課、公務員及私企員工居家工作等措施,也可能會再次推出。

眼見抗疫已見曙光,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確診案例一直在20例以下,甚至是個位數以下徘徊。

香港不少的餐飲、旅遊、零售業已經逐步開張營業,經濟資料在第三季度有所回升。

但這兩天確診病例大幅突升,防疫專家更明確表示,香港的第四波疫情已經提前開始。

許多市民都在問,為什麼香港的防控工作遏制不住地反復,香港是否陷入新冠疫情循環的宿命?

我認為,香港沒有宿命,政府要有使命,要堅定地確立防疫“清零”目標。

在管理學上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是政府管治的基本要求。

將近十一個月的防疫已經過去,香港政府應讓市民清晰地了解,全城防疫的目標定在哪裡?

“清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目標,也是對市民健康負責任的目標。

制定疫情“清零”,並非高不可及,關鍵是採用什麼措施配合實現目標。

強制性檢測是其一。

中央派出檢測隊支援香港,特區政府也提供協助,花了5.3億免費為市民檢測,就是希望徹查病源,解決“內防擴散”的問題。

可惜措施不到位,既不是推行全民檢測,也不是針對已經有病案的社區、群組強制性檢測。

即使有檢測也是慢半板,讓當事兩天後送回樣本,缺乏“強制性”的要求和操作。

這次所謂的普及檢測完全是白燒錢,有些特殊群組作了反復檢測,也是徒勞的形式。

封閉式隔離是其二。

以“外防輸入”為例,專家總結認為連續4波疫情,都與外來輸入有關。

防控輸入是技術操作,只要在各個口岸,有設備、有人手,有嚴格流程並有力執行,雖然未能做到百分之百防堵,但是總不會成為疫情再爆發之源。

但是,有關局的當事人擔心影響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對海員、機組人員檢測處理過於寬鬆,導致“外防輸入”變“外傳輸入”,二次傳播在社區擴散。

又例如所謂住宿度假隔離,被一些人利用為搞派對,許多人擠在一個較狹小空間,正是病毒傳播高危場合,這些事實傳媒多次披露,但未有效應對。

絕對的數碼控是其三。

檢測了、隔離完成了,靠什麼分別健康與否?

在今天大數據時代,推動“健康碼”是一個別無選擇。

客觀而言,在疫情初期市民還是配合政府的,因為經歷過03年“沙士”一疫,市民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外出能佩戴口罩,這種高度警覺性對防疫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病毒傳染快,除了香港本土外,更多的是海外輸入,僅靠市民自覺是不足夠的,政府應該在全民強制性檢測後,讓健康的人獲得“綠色通道”,這不但是為了阻隔病毒,也是還以健康市民安心出行的權利。

過去10個月,不能說政府應對疫情不積極,但是做了,不等於做得對和做得好。

我同意知名評論員盧永雄的說法,政府馬馬虎虎、“半桶水”的抗疫態度和措施,證明效果不彰。

要扭轉局面,使香港擺脫困局,許多社會有識之士在呼籲,香港政府必須確定以“清零”為目標,不下這個決心,疫情還會有下一波,市民將繼續受折磨,經濟也不可能回到正常軌道運行。

特區政府始終未能就訂立“清零”目標作出公開呼籲,究其原因,我從旁觀察主要有:

一是擔心被反對派批評違反“人權”,畏首畏尾自縛手腳。

任何帶“強制性”的操作都有可能被不同利益、不同立場的人士反對或者批評,這正是香港多元化自由社會的體現。

但今天疫情涉及人的生命,在每一個生命面前,都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政府的愛護。

如果怕被一些人肆意扭曲“人權觀”,將疫情造成的災難,強加在市民的健康之上,這種“人權”價值觀值得重視嗎?

二是囿于官僚架構及思維,未能以重大事件採取超常規的應對措施。

對抗疫情,需要打破以往點對點的管理體系,涉及到對疫情研判、措施規劃、人力資源、政策擬定,甚至觸及深層次的界別利益,政府必須在政策範疇內加強相互協調,一致對外,不能一山壓過另一山,各自強調行業自身特殊性。

出台的政策要經得起推敲,不能防截了陸路卻放開了天空,一再犯下境外輸入疫情的錯漏。

三是在引領輿論導向方面,讓出了政府的主導權。

對於“強制性”檢測,政府總是認為做不到,擔心社會有反彈;對於精心設計多時的“安心出行”健康碼計劃,政府也是一再強調自願選擇。

諸如此類,政府對於反對聲音過於遷就,而不是大力講清楚政府推出政策的理據和道理,大力宣傳做這些事情的好處是讓社會和市民早日回歸正常工作和生活。

久而久之,歪理很容易占了上風,政府不能等社會形成共識,而是應該主動推動形成共識,否則只能處處被動。

特首有一句口頭禪,“本屆政府遇事迎難而上”。

“清零”,正需要本屆政府有擔當地迎難而上,因為“清零”不是在數量上多一點或少一點的問題,而是決定抗疫防疫成敗的關鍵。

政府要真正落實中央領導提出,將防疫抗疫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的要求,下大決心採取更有效、更強制性的措施控制疫情,不能把香港的經濟和市民的信心拖垮了。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信心與定力比黃金更重要

2023年08月14日 13:42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3個敏感科技領域對華(包括港澳)投資。

而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國正在考慮是否跟進這一制裁。

後期是否會有更多西方陣營國家加入,尚未可知。

無獨有偶,美國基於2020年的制裁名單,正式決定禁止香港特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雖然港府與國家外交部都表示強烈反對,但這一系列舉動造成的「寒蝉效应」正在香港業界蔓延。

制裁一道一道頒布,給本就亟待復甦的香港商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香港不少從事對外貿易的業界人士都不由得擔憂國際外部營商環境日趨嚴峻。

然而,事態是否真的有各位持份者所擔憂得那般嚴重?

僅就本次制裁令來看,首先應該承認美國禁令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香港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貿易輸出目的地(超過中國內地),和第二大的服務貿易輸入來源地。

過去美制裁中國內地,還留有香港這個通道,但近期禁令的要害是謀求香港「去兩制化」,特別註明將香港、澳門一並列入制裁範圍,體現出美國政府對港澳政策的新路線。

不過,翻查美國財政部根據行政命令制訂的擬議法規文本,美方新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受限制投資行為的定義也並不涵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銀行借貸或匯款等。香港業界在禁令所涉科技領域的發展也並不突出,禁令對香港科技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個重要的基本判斷是:英國不等於歐洲,美國不等於西方,西方不等於世界。

美國對華一系列禁令,英國估計會很快跟隨,但整個歐洲就不一定。西方陣營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同聲音。許多國家都在謀求將自身打造成國際秩序中的「平衡塑造者」。

例如法國強調戰略自主傳統,這一傳統最早源於「戴高樂主義」,即法國的經濟、軍事、外交不可以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法國的利益。

在戰略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法國反對單極秩序和兩極秩序,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有選擇地與大國結盟。而在與大國合作時,也會有意識地與大國保持距離,以避免過度依賴。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年初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在港法國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有365家,另有400至500家由法國國民或法國投資者管理的公司。許多法國國民選擇在港創辦創新型公司,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法企搶抓從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機會。」

整體商品貿易數據方面,香港主要貿易夥伴排名順序是:中國內地、東盟、中國台灣、歐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制裁從來不等於全球制裁,美國之外還有廣闊天地。歐盟、東盟都是香港可以通過深化貿易伙伴關係把握住的理想合作夥伴。

當前大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緊張是必然,但並沒有封死香港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出路,香港要做的,就是在「一國」的基礎上,把「兩制」優勢發揮到最大。

基於此戰略判斷,香港不能輕言放棄自身優勢,而應繼續發揮好自身對外開放窗口和渠道的角色,堅定強化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和世界主要市場接軌。

香港一直以來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是因為它是中國插在西方市場裡的唯一一顆棋子。

圍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香港這顆棋子要在中西對弈中發揮最大影響力,就要在外部環境平靜、乃至趨於惡劣時做到「本手」,以中庸之道守住香港業界的基本盤,為未來打好基礎;在環境向好時以「妙手」畫出點睛之筆,譜出香江的高歌;同時,無需為當前的短淺之勢所惑,沉溺於香港已孤立無援的假象中,否則將難免出現「俗手」。

世界局勢越是複雜和艱鉅,信心與定力就越是比黃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