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2歲老人居家等待隔離期間,離世了。經屍檢,老人已感染新冠病毒。
此個人的悲劇,亦是香港的悲劇。
二
香港疫情正處第四波。
這一波,比之前更猛。這一波,也讓香港抗疫的問題暴露得更為徹底。
四個方面:
1.無法掌握病毒來源,風險持續積聚,居高不下;
2.不願組織全民檢測,防疫手段未有迭代,收效甚微;
3.市民手足無措,管控不足下只能選擇盲目自保;
4.沒有明確預期,特區政府一直處於救火階段。
確診的不能及時收治,密切接觸的不能及時隔離,可能存在的隱患不能及時清除......香港疫情,正在反復,或還將反復。
三
全民檢測,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內地成功抗疫的經驗已告訴香港,這一步,有必要走。
可惜的是,堅持固有抗疫舉措的香港當局,對此始終不以為然。
特首林鄭月娥的態度鮮明且堅決。她認為:1.全民檢測不科學;2.組織實施不可行。
這是基於香港現有的治理模式得出的結論,也是香港管治團隊缺乏想象力、不能與時俱進的表現。
有人更說,這是因為他們有怯陣心理、畏難情緒。
四
問題是:全民檢測可以嗎?
同樣做過特首的梁振英給出了一種分析和判斷:創造條件,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這話,正疲於應付的香港官員未必聽得到,也未必聽得進去。
或者,可以換一個角度提醒特區政府:不搞全民檢測可以嗎?
1.事實已證明,在現有且不斷收緊的抗疫舉措下,香港的疫情反而越來越嚴重了;
2.事實已證明,憑任市民自發開展的檢測和防疫行動,並沒有緩解市民的焦慮和社會的恐慌情緒;
3.事實已證明,因為抗疫不力,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包括林鄭月娥,已經遭到社會的普遍詬病和指責,批評聲正洶湧。
家裡戰戰兢兢,街頭冷冷清清,添馬總部慌慌張張,世情、民意、政聲,已然很清楚了。
五
等隔離等到死的悲劇,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對香港抗疫官員來說,這也將成為他們一生的污點和恥辱。
疫情爆發已近一年,他們本已有足夠的訓練和體悟。
不進行「萬無一失」的準備,不承擔「一失萬無」的責任,他們的忙忙碌碌更顯渾渾噩噩。
或者說,人們從他們抗疫的行動中,看不到靈魂與清醒二詞,是麻木不仁的緊張,是虛與委蛇的忙碌,是無序無力的狀態。
六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了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就幾個規律性認識。
細品之,條條均可為香港鏡鑒。
1.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
2.只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並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3.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礡力量的根本保障;
4.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
在抗疫方面,香港社會要問的是:
1.特區政府有判斷力、決策力和行動力嗎?
2.特區政府對最優路徑有認知、底氣和信心嗎?
3.特區政府認為和要把握的根本保障是什麼?
4.特區政府有創造性,在主動求變嗎?
七
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林鄭月娥。他明確要求:
「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12月19日,香港又新增109個確診病例,疫情凶猛。
這「頭等大事」,香港沒抓好。
若以此考核評價特區政府,只能有三個字:不合格。
特區政府需要意識到:
1.疫情反復不止,臉面毫無光彩;
2.疫情不能控制,權威無從談起;
3.疫情如果持續,中央不會滿意。
八
可以不要全民檢測,如果林鄭月娥認為這是「科學判斷」。問題是:不要全民檢測要什麼?
特區政府正在通過強化固有抗疫措施給出答案。
這不是「創造性」,也一定不是「最優路徑」。這答案,或許除了病毒,沒人會滿意。
香港社會期望,林鄭月娥在做好排除法的同時,還有其他方案,是可以讓市民看到希望,是解決了現實問題又能描畫出未來前景的。
對此,市民就要等不急了。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01
香港由亂到治,鑄就回歸以來最穩定發展環境。以歷史眼光長遠審視之,這將是香港二十幾年來取得的最大進步。
穩定的局面來之不易,穩定的局面需要珍惜,香港不能也不會再回頭。
確保香港的穩定,香港各方都有責任。國安家安,家安國安,一體兩面。
唯有社會每一方面都安定下來、團結起來,唯有持續不懈的共同奮鬥,才是香港戰勝眼前及未來一切風險挑戰的不二法門。
02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大學鬧出風波。局限於一所高校的事件,經媒體報導放大,引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這場風波的脈絡是清晰的:
——2023年9月27日,港大校委會全體委員收到匿名舉報郵件,指校長張翔在處理醫學院院長和副校長遴選、有關捐款、裝修校舍及更換校長座駕招標等事宜上有不當做法。其後,張翔反駁所謂“吹哨人”扭曲事實、造謠誹謗,相關事件在社會層面發酵。
——2023年10月9日,港大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主持召開特別會議,宣佈成立5人專責小組調查匿名舉報事項。此前,媒體透露張翔在校委會上表示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對管理大學的看法有別”,釋放出兩人關係緊張的訊號。
——2024年4月12日,港大校委會公佈專責小組調查結果。專責小組表示,根據可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立吹哨者電郵中對校長行為不當的指控”。同時,校委會決議指出,調查過程中發現管理有問題,需由“轄下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及其他委員會檢視報告結果,處理並防止相關問題再次發生”。張翔隨後回應,此前舉報“有不可告人之目的”,稱要追究“黑函”吹哨人。
——2024年5月28日,港大校委會審議並以大比例通過6名副校長人事安排意見,張翔表示“毫不知情”,感到震驚。其在6月5日向港大師生發電郵說,校委會任命“違反既定程式”,會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事件迅速外化。
——2024年6月4日,特首李家超(兼任港大校監)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上首次回應港大風波,表示對港大管治抱有很高期望,已採取行動深入瞭解事件,並責成教育局檢視有關情況。媒體有消息人士透露,特首早有介入協調。
——2024年6月10日,港大校委會發出公開信,這是港大校政風波以來王沛詩主席首次對外發聲。公開信指出,校長張翔帶著反對臨時委任的法律文書開會,說“毫不知情”與事實不符,校委會決議無關“私人恩怨”。公開信還指出,校長張翔多次缺席重要會議,許多重要崗位懸空,一些決策繞過校委會,令大學出現種種混亂等。校委會表示“絕對支持”特首李家超有關平息要求。同日,校長張翔發表十點聲明,逐一批駁校委會有關說法,斥之為“有組織和有預謀的惡意抹黑”。
——2024年6月11日,特區政府宣佈就港大近期內部運作問題成立調研小組。政府表示,經教育局向相關人士瞭解,發現不同人士提供的資訊不一致,需要厘清事實,研究處理方法,促進溝通合作,以協助港大提高管治效能。
校委會與校長“內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與校長張翔“不合”……在你來我往的出招及炒作下,在充滿情緒表達的激烈言辭中,在社會公眾不明所以加入討伐的輿論環境裡,港大風波開始從學校內部向社會層面持續延伸並不斷升級。避免事件無限誇大、問題性質泛化,定紛止爭成了當務之急。
03
各自舉證,眾說紛紜。
清醒看待港大風波,必須擺脫情緒干擾、主觀臆測,回到基本事實上來。
就校委會來說,幾個方面的情況是清楚的:
收到匿名舉報信,立項調查、還原真相,是應盡職責;發現管理可能存在問題,檢視機制、加強管理,也是分內之事。但令矛盾激化的5.28臨時委任,確可檢討實施手法。即便校委會是大學“最高管治團體”,可“行使大學的所有權力”,臨時委任懸空多年的職位於法有據、別無選擇,似也應讓校長充分知情,如此方能於情合理、于事周全,若此前溝通充分一些、諮詢多一些,是否更為妥當?
就校長來說,有些情況也是清楚的:
這幾年,張翔帶領下的香港大學,取得了歷史佳績,但也出現了諸多具爭議的管理問題,在不少決策事務上與校委會產生了罕見分歧,港大內部對張翔有關行政作為的不滿或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校長能適時反躬自省、完善管治,而不僅是將言辭指向“私人恩怨”,是否也不至於讓風波不斷升級?
從一連串的事實可以看出,不是港大內部分歧必然發展為管治危機,而是一系列衝動、固執、率性的做法及缺乏理性、冷靜、良好溝通的意願,致使港大風波多次喪失有平息機會。港大風波,正是不能擺正個人利益與大學利益關係、缺乏大局觀的惡果,港大管理層應該汲取教訓。
04
港大風波的本來性質——內部問題、個別事件,從特區政府介入的分寸和處理的方法上,也能看出來。
在風波的第一階段,去年10月匿名指控校長張翔事上,港大事件始終局限於港大層面,作為校監的特首李家超及特區政府教育局均未介入。
在風波的第二階段,特首李家超表示是從“新聞”中得知消息,因事件廣泛關注且可能進一步惡化,責成教育局深入瞭解情況。
支持院校自主,尊重學術自由,特區政府在港大風波上堅守定位、保持克制,直到港大自身可能無法儘快處理並響應社會呼聲,校監李家超才於近日協調溝通,幫助港大制止事件繼續發酵。
李家超的介入調停、特區政府的跟進支援,都是想著讓這一不必要的風波儘快平息,讓港大回歸管理秩序、不負公眾期望。可以說,這已是官方能拿出的最好的“積極作為”了。
但從港大風波發展軌跡看,從事件不斷惡化升級看,很難不給人這樣的觀感:一些人正在把校委會主席和校長置入“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棋局中,通過激烈論調、誇張言辭及煽動社會情緒,將一股戾氣引向整個香港教育界乃至整個香港。一些幕後推手推波助瀾將問題極化處理,利用這次風波刻意操弄,扮演了煽風點火、火上澆油的角色。這些人要的不僅僅是風波,而是風高浪急的港大、風高浪急的香港——果然如此,這將是港大風波最陰險的一面。
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也罷,校長張翔也罷,都是愛國愛港力量的一員。此次港大風波與他們的政治立場“毫不相干”,不是政治影響“大學自主”、干涉“學術自由”,更不是什麼內地人和港人之爭,不能讓把港大內部管理分歧歪曲為所謂“政治爭鬥”。校長和校委會都必須明白這一點、堅持這一點,時刻保持冷靜清醒,防範被別有用心者和偏頗輿論誤導,失了智,上了當,亂了分寸。
05
長文剖解港大風波,不是因為這事有多大,而是借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風波,可以啟示香港社會在擺脫“泛政治化”下的社會撕裂後,如何進一步維護穩定、增進團結、形成合力。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去年12月22日指出,“建設更加美好的香港,首先愛國愛港力量要實現大團結,大家要海納百川,拋開‘門戶之見’,善於團結協作,遇事多溝通、多交流、多諒解、多補台,容人、容言、容事。”
對整個香港來說,團結很重要,不團結是有深刻教訓的。
對港大來說,團結的表現應當是管治上有共識、管理上有合力、多元化下求同存異。有分歧則正視分歧,有矛盾則化解矛盾,內部問題內部解決才是正確之道。
特首李家超6月11日在行政會議前記者會上再次回應港大事件。他說,香港大學屬於香港,“不屬於校長個人,亦不屬於校委會任何一個人”。他指出,處理任何事情要把大學利益放在首位,“行政不當就要改善,重要崗位長期懸空要填補,程式上有不清楚的要寫清楚,大學財務要清晰問責”,大學行政和管治必須符合要求,不斷自我完善——他的話說得很明白了。在特首高度重視下,特區政府派出的調研小組展開工作,港大風波必將得到妥善解決。
6月5日,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世界大學排名2025”,香港多所高校排名創歷史佳績,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一代代人辛苦打拼博取的榮耀。這樣的成就,不是某一個人幹成的,但卻是一個人可以毀掉的。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建設八大國際中心的重要支柱,香港高校的管理者不能以一己之私犯下嚴重錯誤,攪擾香港教育和香港發展穩定向好的局面。
06
對於港大風波,著眼外部和將來,同樣可以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香港當下這種前所未有的確定性穩定局面,在一心遏制中國發展和長期操弄香港議題的西方外部勢力眼中,如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在香港為所欲為的日子沒有了,扶植代理人搞亂香港的空間失去了,他們開始轉換路線、調整策略,又從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瓦解香港傳統優勢和國際地位,在蓄意破壞香港核心競爭力上下起了功夫。
這段時間,他們瞄準香港最為重要的發展基石出擊,正從金融、法治、國際化等方面全方位開刀: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拋出“香港玩完論”,拿經濟議題做文章,用偏頗的判斷誤導公眾視聽,擾亂香港發展節奏;
——剛辭職的英籍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岑耀信法官讕言香港法治岌岌可危,法官走偏門、搞政治,完全背離法律工作者素養,為得就是抹黑香港司法獨立;
——為了破壞香港國際化發展的成功路線,美西方無視國際規則,一直威脅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處,英國更直接導演抓捕香港倫敦經貿處職員的鬧劇,用暗黑、骯髒伎倆擠壓香港海外發展空間。
一系列陰招紛至遝來、頻密而至,明顯是有計劃的安排,絕非偶然事件。
如若把港大風波往大了說,也可以讓人關聯對香港教育國際優勢的思考,讓人看到守護香港教育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對可能的外部作亂保持警惕。
如若有人持續操弄港大事件,千方百計阻擾協調解決,這樣的人或許就是西方外部勢力在港暗藏的代理人。對於這樣要塗汙香港形象、損害香港金字招牌的行徑,香港有決心、有辦法、有共識,不會讓他們再像以前一樣屢屢得手!
香港已進入新階段,也遭遇新挑戰。從特區政府到社會各界,大家都在努力,表現出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面對港大風波,不妨再多一些底線思維,清醒地面對這一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守住香港安全穩定發展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