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在眾多受閱裝備方隊中,壓軸亮相的「白求恩醫療方隊」備受矚目。這支女兵方隊是為了紀念在抗戰歷史中,一位不得不提的外國人--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白求恩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他在多倫多大學畢業後,於1916年加入加拿大皇家海軍,往返歐洲與加拿大期間,結識來自蘇格蘭愛丁堡富裕家庭的弗蘭西斯,兩人於1923年結婚。
好景不常,白求恩在1926年患上肺結核,他自覺時日無多跟妻子離婚。白求恩康復後兩人復婚,可惜白求恩太專注工作,兩人在1933年再次離婚。
白求恩是胸外科醫生,在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任教。他信仰共產主義,加入加拿大共產黨,曾經訪問蘇聯,回國後大力推動全民健保,身體力行為窮人免費醫療。他在1936年至1937年到西班牙,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願者投身西班牙內戰。
他創辦一個移動的傷者急救系統,成了日後被廣泛採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型。為了輸血搶救失血過多的傷者,他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方法。
1937年,白求恩來到中國參與抗日戰爭中幫助中國人,他拒絕到國民政府管轄區工作,轉而幫助共產黨。1938年春天,他抵達延安晉察冀邊區成為戰地醫生。他跟中國的木匠鐵匠一起製造手術器械,幫助創立醫生護士和醫院勤務兵的訓練,又把包裝箱改為手術台。白求恩曾創下了在69小時內,為115名傷者動手術的紀錄,拯救不少人性命。
不過在1939年11月,白求恩在五台山地區一次手術中不慎切傷手指遭到感染,不久因敗血症在河北省唐縣去世。毛澤東為了悼念白求恩,寫下了一篇文章《紀念白求恩》,文中說:「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這篇文章後來和毛澤東的另外兩篇同一時期的文章《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成為文革期間所有中國人都要背誦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因此家喻戶曉。
白求恩的遺體葬在唐縣,1949年遷葬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陵園中只有兩座雕像,分別是白求恩和柯棣華。白求恩是中國政府樹立雕像的首位外國人,之後又以他的名字,成立「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和「白求恩醫科大學」(於2000年併入吉林大學,改名白求恩醫學院/科部)。在2009年,曾有網民在互聯網上評選「十大國際友人」,白求恩得票最多。
這次參與閱兵的「白求恩醫療方隊」,女兵以乘坐新型高機動急救車、中型運輸車形式亮相。女兵隊員普遍為大專學歷,年齡19-28歲,她們臂戴紅十字、肩背醫藥箱,原來藥箱並不是空的,入面裝有通氣、復蘇、止血、包紮和固定五個模塊,每種戰救物資都能救命。
歷史的風口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