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是英國殖民地,香港人從少到大受的教育,都沒有什麼國家觀念。
早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講「愛國者治港」標準時,提到在香港政權架構中,身處重要崗位、掌握重要權力、肩負重要管治責任的人士,必須是「堅定的愛國者」,對他們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點是「胸懷國之大者」。夏寶龍說香港命運從來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國家發展全域,謀劃香港的未來,辦好香港的事情,推進一國兩制實踐。
我聽完他的話,心中在想,到底有多少香港人明白什麼叫「胸懷國之大者」?後來我在多個場合,和高官、議員談到這個問題,問他們什麼叫「胸懷國之大者」,發覺沒有太多人答得上來。很多從政者都是打著自己個人的小算盤,或者在想香港的小局,沒有多少人看到國家的大局。不要叫他們貢獻國家了,就連叫他們辦好香港的事,不要搞出大問題,不要影響到國家,不為中央添煩添亂,也不一定能辦到。
我只能上網查一下,看看習主席又是如何論述「胸懷國之大者」。發覺他近年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國之大者」這個概念。
首先是對中青年官員的要求,是要他們看清大局作科學決策。去年10月10日,習主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發表講話,他強調,年輕幹部要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做到科學決策,首先要有戰略眼光,看得遠、想得深。領導幹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帳,善於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域添彩。
看到這裏,我反思香港近年做了什麼事情,可以做到一域爭光、更為全域添彩呢?
再進一步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處理重大問題要「講政治」。去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由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他認為領導幹部要旗幟鮮明講政治。要找准座標、選准方位、瞄準靶心,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使講政治的要求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三種能力:提高政治判斷力、提高政治領悟力、提高政治執行力。
「講政治」正是準確把握「國之大者」的關鍵所在,是中央對內地對官員幹部的根本要求。
說到這裏,想起中美鬥爭如斯激烈的現況,要講政治,香港那能崇美?但香港從政客到官員,卻還有不少人,希望走兩邊討好的中間路線。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駐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才發表講話,指「我們絕不能幻想名義上回歸,但還認美國、英國做老板,拿美英的價值做衡量標準,我們絕不能覺得中央的利益可以討價還價,而英美的利益就唔郁得。」
從看大局作科學決策核心,到處理重大問題要「講政治」,香港有多少人做到「胸懷國之大者」?決策荒腔走板的例子,所在多有。
例如落實「疫苗氣泡」政策。香港疫情搞不好,中央既怕香港傳播病毒回內地,也怕你出大事要中央來救。香港做不好全民檢測,搞出「疫苗氣泡」政策,希望全民打疫苗,也是無辦法中的辦法。其中一項措施是如飲食業員工若已打疫苗,食客也接種了疫苗的話,就可放寬限聚措施。新措施遭到部份業界人士反對後,最近傳聞政府想讓步,計劃只要餐飲業員工自行申報不適合打疫苗,就可以不打,改以檢測取代。若然如此,整個政策就廢了。根本不是看大局作科學決策,而是受到政治壓力就隨意施為。
又例如在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那個地方與羅湖口岸一河之隔,香港把厭惡設施設在深圳鬧市的家門口,又有無考慮鄰近地區的感受?鬧出深港矛盾,又要去勞煩中央來協調。
出現種種問題,皆因本地決策,根本沒有全局觀念,當然更談不上「胸懷國之大者」。
未來香港,必須改變。有新人事,就有新作風了。
盧永雄
這個復活節假期發生的事情很多。美國對華的關稅戰有點打不下去的感覺。
第一,特朗普口風由硬轉軟。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宮與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會晤時表示,美國正與中國對話,他更指,「中國已多次主動聯絡」,強調雖然目前對中國的商品關稅仍在實施,但未來可能會根據談判進展進行調整,「不排除會下調」。這是特朗普在中美關稅戰中,首度放軟口氣說會下調關稅,與之前日日話加稅的態勢,有明顯差別。
一日之後,到了4月18日。心急的記者在白宮不斷追問特朗普是不是已經和習近平主席通了電話?特朗普顧左右而言他,只說中美有接觸。在記者反覆追問特朗普有沒有和習主席通電話時,特朗普並無發火,只強調他會和所有人達成協議,「在3、4個星期內就會和中國達成協議」。雖然特朗普說話吹牛成分極強,但是至少顯示出他一個態度,就是不但不想和中國再反面,更加有意放出利好消息,可能他恐怕金融市場會崩潰。
第二,加中國船隻收費推遲半年。美國政府宣布,完成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將對中國製造的貨輪按運貨量收費,收費標準是每噸50美元,會在3年內逐步增加。但這個看似強硬的政策,第一要半年之後才生效,看來特朗普擔心新政策對美國物流破壞太大,希望今年的美國聖誕訂單貨物都交付之後,才實施所謂新收費,讓船公司在此之前,重啟對美國的貨運業務。第二是新收費並無包括中國製造的液化天然氣貨輪,對液化天然氣貨輪收費要在2028年4月之後才生效。反映美國很擔心,若對運送液化天然氣的中國貨輪收費,美國連天然氣出口都會凍結。美國這個對中國貨輪的所謂收費政策,虎頭蛇尾,露底味極濃。
第三,美元大跌,特朗普手足無措。本周一,美元匯價急劇下挫,反映美元對六隻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單日下跌1.2%。以美元這種主要貨幣來說,這種跌幅相當驚人,背後是美國國債和股票同步大幅下跌。投資會者急急拋售美元資產,沽美債換日債、歐債;另外美債亦喪失避險功能,才會出現美股美債同步下跌的怪現象,因為一般情況下,美股下跌,資金會走到美債避險,會出現股跌債升的情況,但現在股債雙殺,顯示資金逃離美國,拖冧美元。
美元資產暴跌,和美國對全球打關稅戰觸發衰退擔憂有關係。再加上特朗普多次逼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減息,以挽救急速下滑的經濟和股市,但鮑威爾拒不遵從,特朗普政府聲言要提早撤換鮑威爾,市場擔心聯儲局失去獨立性,進一步沽美債和美元。特朗普面對這種跌市,回應無力,只能夠死撐說能源和雞蛋等食品成本下降,美國「現在幾乎沒有通脹」,但特朗普也承認經濟可能放緩,除非「太遲先生(指鮑威爾)現在減息」。
特朗普已進入一個「死淨把口」的境界,但市場對他信心盡失。
美國發動這場貿易戰,本來最佳的局面是聯同全世界來圍堵中國。但現在正好出現相反的狀態,全世界都站在特朗普的對立面。特朗普於是老羞成怒發動外交攻勢,逼迫其他國家聯同美國對中國打貿易戰,要她們犧牲中國的利益,來換取美國不對他們增加那麼多的關稅。
中國對此反應強烈。國家商務部在本周一明確表示,堅持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各方在「對等關稅」問題上應該站在公平正義的一邊,應該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以犧牲別人利益換取關稅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商務部強調,在此基礎之上,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國絕不會接受,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特朗普在關稅戰第一回合就打得一個灰頭土臉,想逼盟友圍堵中國,但馬上遇到中國強硬表態。現在世界各國都樂得拖慢和美國的談判,例如歐盟和日本,就跟美國談完都談不出什麼所以然出來。其他國家亦正採取觀望態度,先看一下中美關稅戰分出高下,才落注也不遲。
這場關稅戰已經變成為中美的割喉競爭,香港人也要醒醒定定,不要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誰敢出賣國家利益後果自負。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