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由亂及治後必須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文提及到中港兩地市場融合是香港青年乃至新世代企業的理想出路,以下和大家深入探討。
現行政策支援不足 當局應企高望遠
其實橋段之多,只要治港者肯用心策謀一番,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底下,實在具有比香港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即使是較低學歷的一群亦大可憑一技之長一展拳腳。可惜的是,香港政府自回歸以來始終都是一副執行者的思維,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更多是聽命行事,「一日和尚一日鐘」已給足面子,以致許多來自年青人具創意的建議,例如創業比賽真人騷,短期創業試行計劃等,政府連研究可行性也拒絕,實在教人失望。說好的要協助青年人向上流動往往流於口號,即使是相應政策如鼓勵年青人到大灣區企業實習,亦遠未到形成氣候的規模。故要讓年青一代有熱情、有衝勁回大灣區發展,單靠現屆政府的確並非一時三刻可成事。
「自由行」老調未見前瞻
再者,如何做到兩地市場共融之前,我們其實都知道兩地一直都互通有無。而我們都清楚兩地之間有一種一直存在的共融模式,那就是自由行﹗這招簡單而言就是倚靠內地龐大人口的消費和購買力及內地同胞對港貨正品質優的認同。以此背景為基礎,開放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消費,透過多年來接待數以千萬計的內地旅客,為香港各行各業打下強心針,甚至令靠近口岸的市鎮漸漸發展成水貨城、油尖旺變身為內地客購物樂園等。時至今日,這種共融模式為香港社會帶來的紅利雖然依然不可或缺,但已無早年般突出明顯,甚至因疫情而影響到兩地人員正常來往而衰落。這政策為年青人帶來的經濟效益亦較為間接,若再彈此舊調當交功課,香港年青人未必可享受到甚麽發展機遇。
港青一代應放眼大灣區
治港者若要為年青人尋找新世代的兩地共融 – 「中港共融2.0」,主題不應該是再叫內地旅客走入來,而是要我們港青走出去﹗年青人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我們要的是一個全新的共融計劃,能夠在國家發展的框架下展現我們獨一無二的優勢﹗過去,香港有在經濟騰飛下的獅子山精神,我們可稱之為「香港夢」;現在,在「中國夢」的逐步實踐下,我們這一代人亦要與時並進,擁抱屬於我們的「大灣區夢」! -- 這絕對是一個極佳的融合主導精神;事實上,不少港青在無需任何外力幫助下,早已身先士卒在大灣區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試想在廣州飲茶、在深圳返工、到珠海度假....小至消遣娛樂,大至結婚置業、生兒育女,都可在大灣區找到一片全新天地。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特區政府樂見其成,「大灣區夢」必然是我們這一代為之不懈奮鬥的精神支柱!
說得興奮,其實筆者認為單憑這個「大灣區夢」,筆者就可一直闡述延伸下去,述成一家之言,在此只作引言帶出下列融合事例,以收抛磚引玉之效,往後日子可就「大灣區夢」再說仔細些。
香港特色主題的購物新天地?香港版的超級文和友?
談到為基層青年提供發展空間,飲食和零售相信是落墨最重的主力版塊。既然內地旅客對香港諸如茶餐廳文化、港式飲食在地化和香港正貨商品等如此趨之若鶩,那何不以官民合營的形式,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為試點,搞特色主題購物街或美食城﹖可能因對「千城一面」的厭倦,內地客一直以來均非常喜愛極具特色的購物城或飲食街,相應成功例子實在太多。如上海新世界的K11、佛山嶺南新天地、甚至是中環蘭桂坊等類似項目都已遠赴他省大收旺場!可見只要品牌及主題夠吸引,要打造一個網紅打卡的生意體是不困難的。而這些個人無法實踐出來的大型項目,最適合由政府與商家領頭,以「本地薑」年青人技術入股為形式,實行讓他們在這些生意體做小老闆:
當然,這個想法說得是抛磚引玉,固然就不會太花時間在解難上。如政府真有心做,何不參照內地手機製造商華為做法,透過官民合營方式,讓走出去的年青人,都成為香港政府於當地商業項目的股東。於是乎,北上創業就會真正落地,不再是一廂情願推你去做開荒牛,而是我打本你出人,大家拍住上賺人仔了!
一理通百理明,港貨購物城就不必一定設在關口市鎮,透過開設如保稅區一類的「先導計劃」,只要再加一些主題天地的元素,絕對有很大機會成為網紅打卡熱點。筆者甚至認為既然盛智文經營蘭桂坊如此有聲有色,不如請他擔任顧問,為這種有利可圖的官民合作模式提供技術支援,打造令各一線城市食客為之瘋狂的超級文和友懷舊美食城。
政府應當港青創業後盾
創業當然具風險,有人成功,也會有人失敗。但只要香港政府願意花些創意,願意更實際地在資金上支援北上創業項目,願意當有夢的年青人的最強後盾,相信肯去大灣區放手一搏的絕對不在少數!總結,用官民合營方式合作搞生意乃老生常談,但特區政府稍微透露肯做意願,我都必會大跌眼鏡,事關「唔做唔錯」一向係香港公務員體系的金科玉律。
下次探討政府可以提供什麼平台讓港青北上創業搞小生意,既非科學園,亦非數碼港,另誠邀讀者提供意見。
古偉冰/工聯會社區幹事
工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