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劉禹錫赴宴即席賦詩 一句「司空見慣」變成語

史空穿梭

劉禹錫赴宴即席賦詩   一句「司空見慣」變成語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劉禹錫赴宴即席賦詩 一句「司空見慣」變成語

2021年11月29日 20:05 最後更新:11月30日 17:16

唐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劉禹錫,他在朝廷做官時參與改革,失敗後被降職,調離京城,曾做過蘇州刺史。李紳是他的好朋友,曾當過「司空」的官,「司空」是掌管建築工程一類的官職。他倆有很深的交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一次,劉禹錫回京途經揚州,李紳為他舉行酒宴。家境富裕的李紳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著美酒談笑風生,並叫來歌女演唱助興。趁著酒興,劉禹錫不禁即席賦詩一首:「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意思是這樣豪華的歌舞場面,司空對此是見慣了心底無波,可是我這個江南來的刺史真是柔腸百結。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來人們就把這首詩中「司空見慣渾閑事」濃縮成「司空見慣」這一成語。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該成語指某事極為常見,不足為奇,比喻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已經習以為常,不會再引起什麼驚訝的感覺了。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