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今早上港台《舊日的足跡》節目,接受車淑梅訪問,細說自己的奇妙人生旅程。原來他是在住家艇長大的水上窮小子,曾諗過做後鑊,卻因一次經歷,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他說,從未想過自己會與西九龍結下不解緣。他在塘尾道留產所出世,七兄弟姊妹住在大角咀避風塘4米長的住家艇上,爸爸是苦力,媽媽是本地水上人,她當時已沒再打魚,而是用小舢舨由碼頭接戴人客到不同的船上,小時候他都有幫手摇櫓,工作很粗重,所以練就一副好體魄。
他說住家艇上没有電,只用火水燈和火水爐,自己就在這裏居住到升初中。這段日子很清苦,卻也愉快,他最難忘12歲那年,學人在艇上整叉燒包,強迫四個弟妹吃光,當時自己很有滿足感,也一度想過以廚師為職業。「其實這也和我現在的工作相似,就是在眾多文物中,如何去選取,再用什麼方法去呈現,這與烹調一樣,根據食客的愛好,選什麼食材煮什麼菜式」。
他升上初中時,大角嘴避風塘填海,一家人搬到葵涌公屋。母親當時叫他不如去車房工作,他卻仍想讀書,沒有理會。中四那年,他去了一間啤牌廠做暑期工,老闆想他中學畢業後去幫手,說三年後會升他做廠長,但他沒答應,一心要繼續學業。
本來讀書麻麻的他,中四那年突然開竅,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他說所以現在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盤數都不錯,可能與此有關。
他中學畢業後考進中大歷史系,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漸濃。他第一次接觸北京故宫,是讀中大一年班時,與同學到北京旅行,當踏入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地方,內裡蘊藏着很多令自己開心與不開心的歷史,如八國聯軍就由故宮午門進入,感覺好震撼!他那時只是遊客,想不到日後與自己的事業有緊密關連。
中大畢業後,他教了3個月書,十分開心,但那時卻獲政府取錄為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當時內心有一陣子掙扎,但始終覺得博物館是做學術研究的好地方,所以選了這份工,這個抉擇影響了他一生。
他第一個管理的博物館,是大埔鐵路博物館,手下只有3名員工,每日工作的看管幾個火車頭,還計劃將一個失散的火車頭由菲律賓運回港,都幾有趣。之後先後調到三棟屋博物館和山頂警隊博物館,與文物結下深厚情緣。
問他作為香港故宮館館長,會推介那三件珍藏文物?他說首先會推介在1號展廳中,乾隆皇帝為紀念愛妻的一個一米高的金塔。這件文物本來一直放在重華宮,那裡是是乾隆仍時太子時,與太太生活的地方,他們青梅竹馬,至太太36歲太太風寒病逝,金塔內也放有二人的遺物。
第二件推介的文物,是在3號展廳的明代青花瓷器葫蘆扁壼,其具西方元素的形狀,可能來自埃及,花紋有好多伊斯蘭文,代表中國文化從來是開放與包容。
第三件推介的文物在5號展廳,放在中央的那個紅白藍玻璃花瓶,紅白藍代表香港永不言敗、力爭上游的精神,那個花瓶是結合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玻璃的努力,自康熙見意大利玻璃之美,在紫禁城養心殿設立了一間玻璃廠,招聘好多海外精英一直鑽研,至乾隆年代才成功燒出這個紅白藍玻璃花瓶,線條顏色好現代,其實已有300多年歷史,証明做好一件事的執著,代代努力一定成功。
他與乾隆皇同是愛妻號,「我和太太都有着共同興趣,旅行一定行博物館,因為太太和我是中文大學歷史系同學,不過我和她相距幾千年,她讀考古學,我選近代史,兩個不同世界與文明。」
幾年前,他曾患重病,請假半年,因而改變了工作態度,沒有這樣的急進,當時得到身邊兩位女士的支持,太太和上司都贊成他離開政府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曾幾何時,有反對聲音說建館有政治目的,他說其實建館的初心是為文化藝術發展,绝無政治因素在內,故此他立定主意一定要將它做好,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也讓觀眾知道,這並非北京故宮的分館。開館已經差不多四個月,入場人數比預期為好,差不多50萬人,已到達了上限,也證明了觀眾對香港故宫館非常支持。
他說今年10月17日到了60之齡,在「登陸」的那天,第一件事跑到地鐵站取一張申請綠悠卡的申請表,好開心!覺得自己好幸運,也好奇妙,在生命中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