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故宮館長想過做後鑊 蜑家窮小孩人生多奇妙

博客文章

香港故宮館長想過做後鑊 蜑家窮小孩人生多奇妙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故宮館長想過做後鑊 蜑家窮小孩人生多奇妙

2022年10月30日 15:10 最後更新:22:45

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今早上港台《舊日的足跡》節目,接受車淑梅訪問,細說自己的奇妙人生旅程。原來他是在住家艇長大的水上窮小子,曾諗過做後鑊,卻因一次經歷,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左)上淑梅姐節目,細說由艇戶窮小孩到館長的奇妙人生之旅。

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左)上淑梅姐節目,細說由艇戶窮小孩到館長的奇妙人生之旅。

他說,從未想過自己會與西九龍結下不解緣。他在塘尾道留產所出世,七兄弟姊妹住在大角咀避風塘4米長的住家艇上,爸爸是苦力,媽媽是本地水上人,她當時已沒再打魚,而是用小舢舨由碼頭接戴人客到不同的船上,小時候他都有幫手摇櫓,工作很粗重,所以練就一副好體魄。

吳志華大學時第一次訪北京故宮,感覺震撼,之後一生與博物館結下不解緣。

吳志華大學時第一次訪北京故宮,感覺震撼,之後一生與博物館結下不解緣。

他說住家艇上没有電,只用火水燈和火水爐,自己就在這裏居住到升初中。這段日子很清苦,卻也愉快,他最難忘12歲那年,學人在艇上整叉燒包,強迫四個弟妹吃光,當時自己很有滿足感,也一度想過以廚師為職業。「其實這也和我現在的工作相似,就是在眾多文物中,如何去選取,再用什麼方法去呈現,這與烹調一樣,根據食客的愛好,選什麼食材煮什麼菜式」。

他升上初中時,大角嘴避風塘填海,一家人搬到葵涌公屋。母親當時叫他不如去車房工作,他卻仍想讀書,沒有理會。中四那年,他去了一間啤牌廠做暑期工,老闆想他中學畢業後去幫手,說三年後會升他做廠長,但他沒答應,一心要繼續學業。

本來讀書麻麻的他,中四那年突然開竅,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他說所以現在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盤數都不錯,可能與此有關。

他當年在中大新亞讀歷史系(圖右二),受其文化精神熏陶,影響他日後選擇的人生路。

他當年在中大新亞讀歷史系(圖右二),受其文化精神熏陶,影響他日後選擇的人生路。

他中學畢業後考進中大歷史系,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漸濃。他第一次接觸北京故宫,是讀中大一年班時,與同學到北京旅行,當踏入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地方,內裡蘊藏着很多令自己開心與不開心的歷史,如八國聯軍就由故宮午門進入,感覺好震撼!他那時只是遊客,想不到日後與自己的事業有緊密關連。

中大畢業後,他教了3個月書,十分開心,但那時卻獲政府取錄為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當時內心有一陣子掙扎,但始終覺得博物館是做學術研究的好地方,所以選了這份工,這個抉擇影響了他一生。

他第一個管理的博物館,是大埔鐵路博物館,手下只有3名員工,每日工作的看管幾個火車頭,還計劃將一個失散的火車頭由菲律賓運回港,都幾有趣。之後先後調到三棟屋博物館和山頂警隊博物館,與文物結下深厚情緣。

問他作為香港故宮館館長,會推介那三件珍藏文物?他說首先會推介在1號展廳中,乾隆皇帝為紀念愛妻的一個一米高的金塔。這件文物本來一直放在重華宮,那裡是是乾隆仍時太子時,與太太生活的地方,他們青梅竹馬,至太太36歲太太風寒病逝,金塔內也放有二人的遺物。

第二件推介的文物,是在3號展廳的明代青花瓷器葫蘆扁壼,其具西方元素的形狀,可能來自埃及,花紋有好多伊斯蘭文,代表中國文化從來是開放與包容。

第三件推介的文物在5號展廳,放在中央的那個紅白藍玻璃花瓶,紅白藍代表香港永不言敗、力爭上游的精神,那個花瓶是結合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玻璃的努力,自康熙見意大利玻璃之美,在紫禁城養心殿設立了一間玻璃廠,招聘好多海外精英一直鑽研,至乾隆年代才成功燒出這個紅白藍玻璃花瓶,線條顏色好現代,其實已有300多年歷史,証明做好一件事的執著,代代努力一定成功。

他與乾隆皇同是愛妻號,「我和太太都有着共同興趣,旅行一定行博物館,因為太太和我是中文大學歷史系同學,不過我和她相距幾千年,她讀考古學,我選近代史,兩個不同世界與文明。」

幾年前,他曾患重病,請假半年,因而改變了工作態度,沒有這樣的急進,當時得到身邊兩位女士的支持,太太和上司都贊成他離開政府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曾幾何時,有反對聲音說建館有政治目的,他說其實建館的初心是為文化藝術發展,绝無政治因素在內,故此他立定主意一定要將它做好,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也讓觀眾知道,這並非北京故宮的分館。開館已經差不多四個月,入場人數比預期為好,差不多50萬人,已到達了上限,也證明了觀眾對香港故宫館非常支持。

他說今年10月17日到了60之齡,在「登陸」的那天,第一件事跑到地鐵站取一張申請綠悠卡的申請表,好開心!覺得自己好幸運,也好奇妙,在生命中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地鐵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時移勢轉 有關BNO「4大訴求」料齊落空 政府換了算盤 政治價值下跌

2024年11月01日 20:41 最後更新:21:23

我昨天寫英國政府為解財困狠狠開刀,一下子廢去多年傳统,向居英者在境外所賺收入徵稅,實行掠到盡,移英港人亦難逃「魔爪」。一位關注BNO政策的政圈朋友閱文後,向我補充一點,說近期「鷹派」政客和亂港組織趁工黨上台,以及外相訪華,就BNO港人的問題提出「4大訴求」,但時勢已變,BNO港人政治價值大不如前,這些訴求極大機會齊齊落空。BNO港人亦因而對這批搞手大失信心,其威望必將插水。

英國政客與亂港組織就BNO港人問題提出「4大訴求」,料會全部落空。

英國政客與亂港組織就BNO港人問題提出「4大訴求」,料會全部落空。

他說,第1個訴求乃由末代港督彭定康帶頭提出,就是要求當局放水,讓升大學的BNO港人子女可交本地生學費。早前他以前牛津校監名義,與1000移英港人聯署,致函新任教育大臣方佩芝,敦促給予BNO學生學費可享有本地生資格。

現時BNO港人雖可居英,但子女讀大學須交國際生學費,比本地生貴一倍,要到居英6年後被批入籍,才能與本地生看齊。肥彭心知移英港人對此忿忿不平,故借此收買人心,不過政圈朋友指,這要求料會觸礁,原因有兩個:

第1是,英國的大學紛紛喊窮,如只靠本地生學費,肯定入不敷支,惟有依賴國際生學費的收入支撐,既然這條財路「生死攸關」,校方當然不想BNO學生少交一半學費,對肥彭等的要求必然大力抗拒。

第2是,英政府正窮到燶,再冇財力增加對大學的補助,不大 cut已偷笑,只能叫大學「食自己」,故極不可能答應肥彭和移英港人的要求。

肥彭與千名移英港人聯署,要求容許BNO學生交本地生學費,但工黨政府冇財力資助大學,不可能答應這要求。

肥彭與千名移英港人聯署,要求容許BNO學生交本地生學費,但工黨政府冇財力資助大學,不可能答應這要求。

至於政客和黃友組織提出的第2個訴求,是促當局向金融機構施壓,容許BNO港人可取回強積金戶囗的錢。朋友指,這訴求亦難以成功,工黨政府正要催谷金融和經濟,料不會為此與大銀行和保險公司反面。

金融機構亦看到政府的「底牌」,故企到好硬。早前肥彭曾經大聲夾惡去信匯豐和渣打主席,敦促他們讓BNO港人拿回強積金的錢,但兩大巨頭睬佢都儍,用「須依法行事」5字回應,沒給半分薄面。即使官員向他們提出,相信答案都是一樣,所以當局亦無謂自討沒趣。

第3個訴求更難上加難。早前「香港監察」、「國際特赦組織」和「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等鷹味十足的組織,聯同23個港人組織,在外相林德偉訪華時向他提出幾點,其一是促他要求中國方面承認BNO是合法護照。

政圈朋友認為,這簡直是講笑。因為英方給予持BNO的港人在英居留權,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中方才宣布不承認BNO,這是大原則問題,絕冇可能改變,而英外相林德偉正努力與中國修好,當然提也不會提,只當那些組織發噏風。

部分「黃友」組織提出第4個訴求,亦完全脫離實際,就是改變英政府所定的BNO「5+1」 政策,將5年時間縮短,即可更快進入申請入籍的程序。這訴求也註定被turn down ,因為英政府正為移民太多發愁,早前就宣布削減永久居民的人數,當然不想大批BNO港人加快入籍。「黃友」這訴求簡直是痴心妄想。

提出上述訴求的人,要認清楚一個政治現實,就是在英政府眼中,BNO港人的政治價值已減,此一時、彼一時,如今主調是「以和為貴」,英方不會再把他們視為寵兒。

隨着訴求落空,那些靠幫BNO港人收買人心的鷹派政客和亂港組織,威望也將一落千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